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威廉姆·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作为一名著名的语言理论家,有过众多的语言学理论.其中很多在学者们的研究和阐释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大到洪堡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语言哲学,小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比如: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创造性及语音形式和语言的特点等.这些看似分散独立的语言观点其实是彼此相关联的,有的观点是用来分析一个理论的,而有的观点是从另一个不同的观点中衍生出来的.在这里.本文就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言的精神力量为主线,把洪堡特的几个相关的理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对他的语言观点的系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她认为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和单位。这种翻译观点重视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而不是字词的死板对应,因此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旨在神韵和境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洪堡特对近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思想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洪堡特,通过人文主义语言研究哲学立场与方法对语言世界观问题的明晰化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基于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的思想及其影响,本文主要概括表述为三个方面:(1)语言是一种官能;(2)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3)语言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孙黎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5(4):111-113
文章从诗歌翻译的角度,举例分析了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动用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以达到诗歌所追求的音美、形美、意美,尽可能取得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熊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5):84-87
何其芳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言论及其创作所受译诗之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有鉴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学术思想,然后论述了何其芳的创作及其后来的诗歌语言观念受到了译诗的影响,由此给何其芳研究带来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何雅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3(5):90-93
符号学理论从语言符号的语义关系、句法关系和语用关系三方面来考察其相对应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将符号学的三维思维方式应用到诗歌翻译,力求达到翻译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用符号学的翻译观解释翻译思路,用诗歌文本体现符号学的翻译模式,以期言与意的表达得以理解,达到文化交流、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长久发展的独特魅力,诗歌就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诗歌翻译就是一座桥梁,中西不同的文化就是两个岸,桥梁应尽力稳固地连接着两个迥异的岸。而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必将更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只要译作能够生动、全面地再现源语作品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当的,且值得在文学翻译领域内宣传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洪堡特在语言学界的知名度不能与他同时代学者葆朴,格里姆等人相比.但他身处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却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历史主义的思潮.自从洪堡特的语言理论产生以后,就不断引起争论,它是20世纪中期以后最有争议,也最有活力的学说之一,在争论和辩论中,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弗维尔提出的改写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改写理论强调译者的能动性,翻译过程受翻译目的、目标文本功用、读者期望和反应、委托者和赞助者要求、作品出版发行机构审核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琼英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82-86
阐述了洪堡特汉语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原则及其汉语观。分析了中国语言学界汉语研究的不足:对科学研究的方法重视不够,探索不够,缺乏自己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哲学。在研究中大偏重实用,始终局限在部分、静态、孤立的研究里,缺乏系统、动态的研究和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洪堡特汉语研究的方法、原则及其汉语观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4.
林小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4):111-114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诗歌中有八种语言变异现象,即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语域变异、历史时代变异和方言变异。从美学功能角度来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异,能达到更好地欣赏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对诗歌翻译形成了文化上的屏障,在诗歌翻译中,要求译者对源语文化,力求保持原味,作出恰如其分的翻译,尽量使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不同的异域风情,从而正确引导读者去理解、欣赏、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杨东杰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0-94
作者在本文中论述探讨了涵义在诗歌翻译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最难以把握的是其涵义而非含义.译文体现的情感、情绪、风格、喻义、韵律减美应力争与原作相似或相同.译文不仅要在会义上,而且也要在涵义上忠于原文.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文学花苑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它讲究音、形、意的完美结合,是语言的艺术。其独特的艺术性使诗歌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众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本文从诗歌翻译中的同一律原则出发,鉴赏探讨诗歌翻译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18.
19.
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琼英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
从鲁迅语言观角度重新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发现随着鲁迅从早期所持的工具论语言观向后来的语言世界观的转变,其翻译策略也随之从以读者为中心的维持古代语言系统的意译、改译向原著为中心的改造古代语言系统的直译、硬译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美学理论入手,并以柳宗元《江雪》的两种译文为例来阐述诗歌翻译的开放性,我们发现,正是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接收者展开联想,而接受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