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我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学思想史的兴起还是晚近的事物,所以这一学科目前仍然面对一些尚未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例如何渭文学思想史?文学思想史从发生学上是如何产生的?文学思想史与社会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以及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哲学界关于价值与价值观的界定还没有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这影响到了当前文学价值观的研究。文章以新时期初期的文学作为个案,尝试从主体、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学类型三个方面来界定文学价值观,使文学价值观的研究既有主体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视野,又不忽视文学本身的审美形式的分析,从而为文学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从事学术工作,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尴尬:首先会有自身定位的困难,你所从事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在一个少数人已经进入消费社会而多数人仍在为温饱挣扎的时代,文学研究无疑会遇到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都已经少人问津的社会,从事文学研究/批评因此显得不合时宜。即使你耐得住寂寞,愿意在一个图像和声音媒介已经完全占领传播领域的今天继续读书和写书,也还会碰到研究范式的危机,我们原来对文学的理解还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文学/小说的音乐化?关于文学/小说音乐化或音乐性现象,能否在定义与类型学的阐释上进行理论规范,从而避免“印象主义”的随意研究,赋予这一现象以更深广的历史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先给出小说音乐化的定义,继而为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与音乐化文学/小说定位,最后做出类型学实践,区分出文学/小说中的显性音乐主题化形式与隐性效仿音乐形式,以及通过联想引用的声乐唤起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学即心学”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可是,长期以来,在某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学即心学”的思想却没有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辨析“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学即心学” 的思想,分析了“文学即心学”在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文学的最高准则.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任何一部面世的作品,都应当而且必须从真实的意义上取得审美价值.否则,任意杜撰的创作,满纸谎言的作品,到处布满了编造的痕迹和虚假的斑影,连起码的真实性都不具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呢?所以,真实美不但是文学美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而且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学作品获致审美意义所首先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审美领域,人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精灵,一个凝聚了意义情结的价值底盘。文学与人之间的原点根基之缘,决定了文学与人的本体关联,也决定了人本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美学特征。比如,从纵向上说,文学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并伴随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的追求、憧憬、苦闷,人的生命的搏击与灵魂的悸动,永远是文学的原力和心声。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思潮,承担起文学大众化的使命。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看,大众化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当下底层文学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精神,它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社会导向和道德批判上,在审美价值、叙事方式上并无出新之处,无法产生间离化效果,它的持续升温,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文明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10.
文学领域中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失范带给人们的道德破坏和精神伤害对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利的因素,社会现实要求对文学的伦理学研究。文学伦理研究的价值表现在文学能形象鲜明地反映人的处境、性格、命运以及社会道德的冲突和个人精神的状态,生动体现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理想的探求,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故而与现实人生和社会伦理有一种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从文学“陶铸性情”、“顺美匡恶”和“社会教化”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从个体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政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的目的,从而在继承传统儒家文教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唐代制度的限定、都市生活风貌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等文化背景入手,分析了晚唐庶族文人所书写的“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情绪的历史”,从文学的主体精神、文人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对现实的批评选择等方面,论述了晚唐文学的基本走向,肯定了“晚唐风情”的客观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12──1919年是一个深刻而混乱的历史交点,由社会转型期的实力政治导致了价值判断普遍的浪沌与矛盾,文学也就在这重重的矛盾中展开。文学在现实政治面前的无用既造成文人士宦价值失落的不幸,也促进了文人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希翼,同时新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技术的发展又为文学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从而使颓丧的文人造就出活跃而兴旺的文学局面:或是在伤感之中追挽着过去,并造成了南社诗人与同光体诗人的合流;或是在哭的疲惫中,拓展出骂世,警世,混世,避世与售世的多种文学趋向以及酒色文学盛行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一个多侧面构成的多面体,文学本身和多面性决定文学社会功能的多重性,文学的多功能性使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了存在的价值。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不是在任何一个阶段实现的,而是在从创作——作品——鉴赏这个动态过程中彻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刘勰通过提出一系列理论命题而建构了相对系统的文学发展理论。这些命题既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又阐释了时代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它们既有不同的构成特点,又有共同的生成根源;既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又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分析刘勰的文学发展理论命题,不但有助于《文心雕龙》文学发展观研究的深化,而且有助于当代文学发展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自觉意味着文学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摆脱了附庸和从属的地位,同时社会的主流意识认识到文学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形成了独立的文学观念,进而依据文学自身的特质自觉地创作。本文就什么是文学的自觉,以及先秦两汉文学发展的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和阐释,希望能够找到文学自觉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7.
《开封大学学报》2004,18(1):4-8
<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从文学"陶铸性情"、"顺美匡恶"和"社会教化"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从个体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政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的目的,从而在继承传统儒家文教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与文化语境张荣翼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问题提出来。在文论史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理论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不是提问,是具体的答案而不是思考的过程。但是,仔细翻看一下他们对文学的定义,可见出其间的千差万别。对于什么是文学,它有什...  相似文献   

19.
马大康、叶世祥和孙鹏程合著的《文学时间研究》一书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对文学时间问题作了深入探讨,阐释了文学时间特性即“封闭性”、“现实性”、“包容性”、“双重个体性”以及既“异在”又“属己”性,同时又从怀旧、悲剧、庸常生活和后现代等方面探索了文学时间的生存维度,拓展了丈学时间研究的空间,对文学时间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为什么在所有的人类文化群体中存在?文学是怎样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的,这种功能是什么? 西方现代性的知识体系虽建构出文学的独立学科,形成贵族化的文学经典尺度和以书写本文为前提的文学史观,却割裂了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遮蔽了审视问题的原生态文学视野。因此,当今的文艺学理论虽讲文学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却忽略了文学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与治疗功能——人通过法术性的语言实践获得精神的自我救援与自我确证。 文学人类学所提供的民族志材料,揭示出巫史同源和巫医不分的远古事实。其理论启示是:出自巫觋之口的祝咒招魂一类诗歌韵语,形态上属于文学,其功能却不是为了审美或欣赏,而是和萨满一巫医治疗的产物。 以人类学在20世纪的萨满教研究为契机,西方知识体系内部发生的东方转向和原始转向,给文史哲专业带来一场后现代文化寻根运动:从艾利亚德、藤野岩友、张光直到格里马迪尔,完成了从屈原、耶稣到苏格拉底的巫师还原过程。并在西方文学的起点——口传歌手荷马的家乡找出希腊关键词επωδοζ“唱咒诗治病”,给现代性的文学观带来巨变。从古印度《吠陀》的治病咒诗文本,到藏族《格萨尔》艺人的治疗术,再到台湾布农族的巫师文学治病案例、殷商甲骨卜辞的医疗观念、佛教六字真言的唱诵实践,文章列举出八种民族志材料,将“文学治疗”命题还原到现实生活的真实语境中,给出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呈现。 回到文学艺术所由滋生的文化田野之中,重新体察文学的精神医学原理,也就重新理解了文学的“人学”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