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春蚕》是“五四”以来的杰出短篇小说之一。《春蚕》中的主要人物老通宝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茅盾说过:“老通宝这个典型(即使不是十分明显的)是取自邻村的一个农民‘丫姑老爷’”。这对于我们理解典型塑造是很有启发的。所谓“丫姑爷”,就是茅盾祖母身边一个丫头的丈夫。茅盾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位“丫姑爷”。1932年8月,茅盾在《乡村杂记》中写道:“我们家有一位常来的‘丫姑老爷’,——他的女人从前是我的祖母身边的丫头,我想来应该尊她为‘丫姑老爷’,庶几合  相似文献   

2.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中药制剂具有悠久的历史。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中药剂型有了很大改进,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创造出传统特点的与现代制药技术进步适应的中药新药,是中药开发研究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贾谦 《杭州科技》2002,(6):44-46
我市在贯彻实施“一号工程”中,新药港建设是一个重大课题,而中药现代化更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如何开展中药现代化,中药怎样选择方向,我们特邀参加国家中药现代化课题的专家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贾谦研究员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个是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一个是源远流长的中药研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李海涛教授身上,这两个原本有些古老的元素与中药现代化和谐地共存着。从药理学中探索中药现代化的新出口,掌握中药发展的脉动,李海涛一直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分析和研究技术,是进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平台.而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到中药研究中是中医全息性思维的体现,会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层次和研究手段,是中药研究领域中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将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韩济生 《科技潮》1999,(10):87-87
历史长河看中医药的发展中医、中药和针灸是中国文化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从时间的过程上看问题,可以把几千年的历史比作一条长河,河流肯定有其源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肯定汇集了百川之水,才能使水势越来越洪大。如果只靠源头之水,只汲取而不添加,则河水必将干涸,以致断流。中医、中药如果只依靠《黄帝内经》时代的著作,而没有历朝历代的丰富发展,也必然僵化而萎缩。因此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只有不断面对现实,解决当代的问题,并深入探索中医,中药的机制,使之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中医、中药往21世纪进一步焕发青春的光辉。可以认为,发展创新是硬道理。保守而不发展,守旧而不创新,则中医、中药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刘晶莹 《天津科技》2010,(4):117-118
中药的规模化生产、兽药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为中药在养殖业中的不断应用和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中药在现代养殖业中呈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兽药的创新及发展,为防治中小动物畜禽疾病,提高产量,促进繁殖机能,抗应激,抗病毒,改善畜产品的品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医学,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是最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中药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中最有可能取得竞争优势的产业.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此,科技部等8部委于2002年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并在“十五”期间,将“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列为863计划的重大专项,旨在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最近国务院正在制定中部崛起规划.将“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与信息技术”列为四大优先支持领域,对发展山西中药产业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中药具有来源、成分、配伍应用、体内转化产物多样等特点,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物质体系,致使其理化性质差异很大、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多样.因此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合理可靠的分析检测方法,以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可控和安全有效.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研究与生产中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检测方法,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  相似文献   

10.
基因芯片技术和抗癌药物的筛选是现代生命科学诸多发展方向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抗癌药 物的研究中,由于合成药物在治疗中伴随明显的副作用,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在中药中筛选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近年来中草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结合基 因芯片筛选抗癌药物,在国内已成为筛选抗癌中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是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很难在一次分析中同时对多个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清开灵注射液由胆酸、去氧胆酸、黄芩提取物、栀子、板蓝根、金银花、水牛角和珍珠母制备而成,其中所含成分众多[1,2].本文采用4个波长同时采集数据,通过一次色谱分离对清开灵注射液中7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1997年,国务院18个部委联合编制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以适应医药产品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省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2508种,其中药用植物118种,毫州白芍和菊花、铜陵丹皮、大别山茯苓属安徽四大著名中药,誉满中外。我省具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中药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安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安徽中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将对促进我省的经济支柱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月22日,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挂牌仪式在丽水市隆重举行。这不仅标志着生态丽水与百年同济在中医药领域的战略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预示着中药研究院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在中药现代化道路上的光明前景——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中药现代化研究示范中心、中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和中药产业转化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4.
夏昉 《科技咨询导报》2011,(32):238-238
近年来,天然药物成为医疗保健的良好选择,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的影响和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药如何成为特色的国际知名天然药物品牌,是摆在我国中药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我国中药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并提出中药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基本对策,希望借此能够更好的为中药品牌国际化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形势,阐述了超临界萃取技术是现代中药符合国际药品主流市场的标准和要求的客观需要。传统中药提取大多存在工艺流程长、耗费大、提取效率低、有机溶剂残留等缺点,而超临界萃取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绿色环保、提取效率高等特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新技术在现代中药提取中的应用,对提高中药质量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药产业既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又是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佛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佛山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潜在优势,而大力发展传统药业,扶持中药产业发展是佛山产业强市的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中医和中药,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高度的关注。在“世界需要中医药,中医药要走向世界”的形势推动下,香港特区政府也于1998年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中医药中心”的目标。在1999年,香港工商局推出了“香港中药产业未来十年发展大纲”,随后又筹得5亿港元准备设立中药研究院,几年来在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这一类的中药研究工作都是在一个缺乏理论指导、缺少统一协调、“各自各精彩”的状况下进行的。下面谈几点我们的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一、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制工作中的杰出成就,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基础上,从千百个复方、单方、古方、验方中,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手段发现、研制的现代中药。青蒿素是具有化学药特点的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将比翼双飞。青蒿素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是成功的示范。  相似文献   

19.
中药配方颗粒是在遵循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用符合炮制要求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工业化的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和分装等工艺过程精致而成[1].它是中药饮片改革的一个产物,与汤剂、丸、散、膏、丹等传统制剂相比,该制剂具有"三小"、"三效"、"五方便"、随症加减等特点.其开发应用,适合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为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迈出了新的一步.随着其产品推向市场,临床上的大批量应用,近年来,在我国中医药界被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8,(4)
北京市中药综合研究所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从我国天然植物中研制提取出国内第一个以中药为原料的双歧杆菌促生长制剂——双歧倍生因子并制成系列产品,其中有效成分水苏糖的含量高于国际同类产品,被誉为是新一代微生态制剂。该成果已被列入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为此,记者日前访问了北京市中药综合研究所副所长、科普专家战嘉怡先生。记者(以下简称记):微生态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人体微生态学也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科学家对其情有独钟,而大众对其不甚了解,宣传教育不足是一个原因,那么什么是人体微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