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敏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2):351-355
以量子Heisenberg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磁性薄膜的热动力学性质. 采用变分累积展开方法,以图解方式给出了简立方格点上自旋为1/2的量子Heisenberg磁性薄膜不同晶面的热动力学性质. 计算临界约化温度、内能和比热到三级累积展开,分析不同晶面的临界约化温度随原子层数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和讨论了薄膜原子层数对不同晶面的内能和比热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邓于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8-21
采用变分累计展开 (简称VCE)方法研究了量子Heisenberg薄膜 ,计算了内能和比热的累积展开 从三级累积展开的结果 ,发现在临界约化温度处内能不连续 ,一级除外 ;而比热到三级都是不连续的 . 相似文献
3.
邓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8-21
采用变分累计展开(简称VCE)方法研究了量子Heisenberg薄膜,计算了内能和比热的累积展开.从三级累积展开的结果,发现在临界约化温度处内能不连续,一级除外;而比热到三级都是不连续的. 相似文献
4.
用非均匀磁性薄膜,采用变分累积展开方法,分别对海森堡模型及伊辛模型,计算了四阶临界温度T^(4)c(L),位移指娄λ,及相干临界指数v,得到了vI=0.712,vH=0.710,此结果与实验值v=0.704符合得相当好。 相似文献
5.
Lin Douliang等人把变分累积开展(VCE)方法用于薄膜,计算了各种结构的磁性薄膜的临界温度。本文是文献〔1〕的继续,计算了L层磁性薄膜的临界指数γ(L)与β(L),计算结果一文献〔3 ̄5〕的实验结果符合。对于L=1(相当于2维)这一特征,我们的计算结果与精确解符合得相当好。 相似文献
6.
发展了变分累积分展开方法,并用于处理量子Heisenberg模型,显示从自由能的解析性质出发,原则上能确定系统的临界温度到任意精确的级次;给出了产方格点上自旋1/2体系达到三次累积展开的临界温度,并与存在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周亚非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18-20
利用变分累计展开方法,分析了Heisenberg磁性薄膜的自发磁化强度到三级累积展开,结果表明:自发磁化强度依赖于薄膜的层数,在某一临界厚度以下,自发磁化强度随薄膜原子层数的减小而迅速减小,其结果与实验数据接近。 相似文献
8.
周亚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18-20
利用变分累计展开方法,分析了Heisenberg磁性薄膜的自发磁化强度到三级累积展开.结果表明自发磁化强度依赖于薄膜的层数.在某一临界厚度以下,自发磁化强度随薄膜原子层数的减小而迅速减小,其结果与实验数据接近.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不同制备条件下四氧化三铁薄膜的结构和磁性。实验的关键制备是水蒸气和氩气的分压之比,其变化范围从1.0到3.0。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了在不同的溅射条件下都可以得到结构均匀的薄膜。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观察清楚地显示了薄膜的表面的三维形貌。 相似文献
10.
氮化铁薄膜的结构及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以Ar/N2作为放电气体在玻璃基片上沉积了单相γFe4N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结构和磁性性能分析,研究了基片温度对薄膜的结构和磁性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量子Heisenberg薄膜的热力学性质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变分累计展开(简称VCE)方法研究了量子Heisenberg薄膜,计算了内能和比热到三级累积展开,发现在临界约化温度处内能除了一级全是不连续的,而比热到三级都是不连续的. 相似文献
12.
13.
将水系统视为正则系综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磁场条件下水的内能、比热和径向分布函数。结果表明 ,磁场可以影响径向分布函数 g(r)的分布 ,使水的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水的内能、比热发生改变。水的内能、比热、径向分布函数伴峰的高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均呈多极值特征 ,且在常温下磁感应强度为 0 .2 5T时 ,磁场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旋波理论的方法研究了自旋S=1/2的一维各向异性海森堡反铁磁体的磁性质,推导得到了内能和比热与温度的关系:U(T)~Tα和Cm(T)~Tβ,同时研究还得出指数仅,届与各向异性参数、内磁场的关系.在零温和零磁场的条件下,计算得到基态能量和长程序,得出在各向异性参数值小于1时,长程序的值不会消失.在各向同性的情况下,长程序的结果与各向同性链模型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魏jie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6(3):323-325
利用改进变分法求出了正切作用量的四维SU_(2)格点规范理论的元格内能和比热曲线.发现元格内能曲线是连续的,理论有禁闭倾向;比热峰βc=1.95,这比平均场方法的结果(βc=2.05)更接近于Shahbazyan方法的结果(βc=1.82). 相似文献
16.
孟振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4):120-121
对热量与内能、功及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热量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和测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暖水瓶的导热途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瓶胆夹层气体临界压强的概念;给出了各种热损失的计算方法;并以常用的5号暖水瓶为例,对各种热损失及其在24小时内引起的温度降进行了定量计算;估价了它们各自对保温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岩土体的热物理参数变化规律等浅层地温能赋存特征,运用现场热响应试验和实验室测试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岩土体导热系数(热导率)、孔隙度、比热容等参数进行科学分析,利用IGSHPA线热源模型和INGERSOll圆柱热源模型开展导热系数变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内地层平均导热系数为1.68~3.44 W·(m·K)~(-1),高值区位于基岩山区.地层初始地温范围为10.80~15.80℃,高值区位于东、西两侧基岩山区及山前地带.在天然含水率条件下,岩土体的导热系数随含水率、颗粒密度、孔隙度的变化规律趋势明显,即随含水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颗粒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孔隙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钻孔直径的增加,钻孔导热系数减小,钻孔热阻明显增加.以与初始地温差1.0°作为地温恢复的标准,黏性土地层恢复期需要5d,中粗砂地层恢复期为3d;以与初始地温差0.5°作为地温恢复的标准,黏性土地层恢复期需要15d,中粗砂地层恢复期为7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