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士人固守传统思想,在社会风俗、士习士风、社会礼制等方面依然坚守传统,置身于社会变革之外.这大概是受社会和个人两大方面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在社会上,传统仍是主流和底色.研究晚明社会,不可因看到那些激烈变革的因素而忽视其不变的基本面,晚明社会的复杂性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3.
李红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111-114
明朝晚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政治黑暗,经济分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些士人放弃科举成为一种潮流,这一现象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分化,或选择归隐式的别样参政,或因经济诱惑转而经商。士人的这些活动对晚明的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尚“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巫术风水文化、农耕文化和道儒禅尚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士人具有浓厚的尚清意识,并把尚清意识融入到生活中,逐渐衍生出清居的文化现象。《长物志》是明清之际清居思想的完善和总结,渗透着中国传统士人尚清的理想境界,把中国的尚清审美趣味推向高潮。书中“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审美原则对当代园林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余曙亮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7(3):122-124
晚明江南士人家居陈设出现审美化、时尚化、宜居化等新变化,对陶瓷艺术发展产生深刻变化。晚明江南士人家居陈设[1]尚雅思想促使陶瓷艺术朝文人化、写意化、古意化发展;晚明江南士人家居陈设[2]尚奇思想推动陶瓷艺术朝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柳素平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晚明时代家庭知识女性和非家庭知识女性分别生活在两种界限分明的生存空间中,前者公共空间私人化,后者私人空间公共化,尤其是后者,对非家庭知识女性产生极大影响.晚明非家庭知识女性的生存空间主要包括城市、市井、青楼等公共场合和官吏、士风、市民口味等与非家庭知识女性生活关系密切的人和事.晚明非家庭知识女性的生存空间有其特殊的生成背景,这些背景和生存空间一起,对晚明这些知识女性的文学修养、艺术才华、气质韵味、价值理念产生着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的完美形象中依稀可见一批晚明乐妓的辉煌身影。妓女,作为被压在黑咕隆咚枯井最底层的受害者,向来都是被同情与怜悯的对象。曾几何时,文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惋换作"真吾畏友"的自惭。一个王朝走向灭亡,一种文化走向末日之时,这底层的弱者好似一切最后的承担。本文试以李香君为中心,结合晚明歌妓风尚以及古典青楼文化脉络论述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庄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5-119
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级官吏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执行者,政治上的特殊性必然会在经济收入上反映出来,晚明官员的收入主要由官俸收入、地产收入、经商收入及灰色收入构成。另外,晚明社会,除了上述四种主要形式的收入来源外,一部分官员还因战功显赫、理政有嘉,在宴会、典礼、巡幸、节日中均可受到皇帝的大量赏赐,有时数目极大,尤以辅臣及讲官集团更具代表性。不仅如此,晚明各级官员的收入对官员自身和其家庭,甚至是晚明社会均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丁文俊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1,28(6):12-16
晚明士人群体的实践模式逾越得君行道的儒家传统,以去政治化特征的日常空间从伦理政治空间中分化生成.以计成的《园冶》为例,士人群体通过对园林设计的布置和园林生活的经营,建构了兼具摆脱名位争夺和寄寓精神情致功能的日常生活空间.通过《园冶》的方法论借景展现士人群体对日常空间的审美建构,这是一个以闲适和纵欲为特征的生活空间.由此隐含了治统的权威下降的历史转向,构成了间接性的文化抵抗思潮. 相似文献
10.
晚明文人扎根于市民中间,他们通过文学创作反映出特定时代环境下市民的心态,透过冯梦龙的“三言”,晚明小说创作的意识心态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钱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52-58
王阳明与道教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阳明本人根深蒂固的道教情结,一是理论界和民间社会对他的造神运动.这种造神运动除了阳明的门人后学在雅文化领域所进行的理论塑造外,主要通过绘画、戏剧、民间故事等俗文化的形式来完成的.而神化阳明的直接结果就是使阳明学在被宗教化的同时,也被进一步民间化了.阳明学在晚明社会的广泛普及,正是在这种不断宗教化和民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乡村教化功能也在这一进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强化. 相似文献
12.
刘春玲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18(6):68-71,92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晚明的社会风气,使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体现着进步意义。不过,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转型时期新的是非标准尚未建立,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异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矫枉过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明妓王微之词作内容较为丰富、诸体皆备,艺术上也较有特色,为妓女词史、女性词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不失为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词家。其人、其词之风采,于晚明妓中独出,正如青莲之亭亭。 相似文献
14.
“三言”“二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晚明时期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潮。它们体现了不耻言利,义利并重的义利观;体现了顺应人性。肯定欲望合理性的理欲观;体现了颂扬真情,倡导自主平等的婚恋观;也体现了重视自我,追求适意享乐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心学是明代占主流的思潮,由陈白沙开其端,至王阳明而集大成,阳明后学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在传播王学时偏离了其宗旨,成为王学思想的“异端”,王学也因此逐渐走向衰落。明代心学的这一发展进路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它内在的逻辑发展理路,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也与主体的不同境遇息息相关。当然也是理学内部固有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列举有明末造政治、经济、军事、司法诸方面的弊端,缕述吏治腐败之表现,并剖析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水到渠成地得出历史上最严重的腐败为吏治之腐败的结论。本篇为文章前半部分。 相似文献
18.
吴震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4)
明末清初中国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儒者--如陕西的文翔凤、广西的王启元、江西的谢文洊、河北的魏裔介等,他们在儒学信仰之外,在宗教问题领域亦别有一番思想旨趣值得关注.主要有三点:一、他们积极主张事天尊天畏天立命,其中甚至有人企图建立孔教儒教;二、他们对天上帝等宗教问题的观念表述,应是晚明清初儒学与宗教互动格局的一种生动反映;三、他们应对外来天主教的态度各异,或从传统宗教或从理学本位的角度来排斥或评价外来新宗教.明清之际的这些思想新动向足以提供许多深刻的省思. 相似文献
19.
中篇通俗小说是介于长篇通俗小说和短篇通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态,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品种,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明末清初诞生了一大批中篇通俗小说作品,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烟水散人徐震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李渔《十二楼》的水平最高,影响也最大。明末清初中篇通俗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20.
在元明时期,社会在较长时期保持稳定,学术研究也得到发展,产生了一批篇幅长大,内容充实且著述形式多有创新的史学著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布敦佛教史大宝藏论》《、蔡巴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王统记》《、新红史》等,这些史书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内容不拘于常式,王统、教法、世系、传记统统加以包容,是为一类大型综合体史书。到了明朝后期,这种著述体裁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形成藏族史学史的一个著述传统,在写作手法、谋篇布局、运笔修饰等方面都具其特色,对于后世的史学著述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这些史学著作还展现了作者们所拥有的史学观、年代学等理论素养和著述实践上的突出成就,是为我们研究藏族史学的宝贵素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