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新世气候变化是研究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及古气候恢复的一大重点。东亚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也是整个全新世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全新世气候研究材料多样,技术手段大为提高,但由于处在具有复杂时空变率的东亚季风控制范围内,导致研究者存在分歧。目前较为认同的观点是:中国区域内全新世气候整体特征存在三个典型阶段,分别为11ka~8.5ka、8.5ka~3.0ka、3.0ka~0ka。而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为:东部地区早全新世为中等暖湿,中全新世为大暖期,晚全新世气候波动下降;最新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早全新世干旱,中全新世湿润,晚全新世中等湿润。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北部沿岸全新世的孢粉组合可划分成四个综合孢粉带,它们代表四个不同的气候与植被演变阶段,据此可将全新世划为早、中、晚三期,全新统相应地分成下、中、上三层。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腹地3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 ,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 .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 ,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 ,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 3 2kaB .P .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 .更为有意义的是 ,清晰准确地检出新仙女木期气候冷干颤动事件 ,用同位素丰度变化拟合的降温幅度可达 11℃ .这一气候事件与高原周边地区和中国东部地区以及全球变化均可进行对比 .而且冰后期气候变化中 ,高原腹地的发展过程具有“早博”(或“早跳”)现象 .  相似文献   

4.
转化气相色谱法测定车间空气中的甲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法规定车间空气中甲醇的含量。样品经分离柱分离后,用SP2308-1型转化炉~[1]转化为甲醇,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本法较其它方法~[2~4]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甲醛检测限为7.5×10~(-4)/mL,线性范围1.5×10~(-3)~2.8×10~(-2)μg/mL,变异系数3.77%(n=10),回收率102.0%~104.0%.  相似文献   

5.
白银市霜冻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71~2005年甘肃省白银市辖区4个台站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统计分析了早、晚霜冻发生的气候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银市晚霜冻平均结束日期在5月上旬,南晚北早,山区晚于川区,年际变化南北小中部大.早霜冻平均开始日期在10月上旬,南早北晚,山区早于川区,年际变化从北向南增大.晚霜冻结束日期具有13 a和5 a左右的周期,受气候变暖影响近35 a来晚霜冻提前了17 d左右,早霜冻变化不大.并分析了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杭州湾北部沿岸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孢粉分析,划分出了七个孢粉带,并对夹于其间缺失孢粉的地层进行了分析对比,恢复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八个植被演替和古地理环境变化阶段。前四个阶段属晚更新世,后四个阶段属全新世。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目前正面临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变化——全球变暖。这种变暖对全球诸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1 近100年来的气候变暖特征1.1 冰后期的气候波动 冰后期即全新世,亦称弗兰德林间冰期,存在几次数度变幅的波动,可划分成不同的气候期。大体可划分出4个寒冷时期和3个温暖时期。4个寒冷时期:第一寒冷期,距今8000~9000年;第二寒冷期,公元前3400年前后;第三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100年;第四寒冷期,公元1550~1900年、三次温暖时期主要出现在大约距今7000年、距今4000年及距今1100~700年。最暖的时期比现在高,如热带地区比现在高约1℃。极地地区比现在高约2~3℃。距今最近的第四寒冷期比现在低约1℃。就我国而言,近5000年以来,最高温暖期年均温比现在高3~5℃,寒冷期比现  相似文献   

8.
阿尔金山北麓晚新生代沉积物比较敏感地记录了阿尔金山构造活动的历史.通过若羌-米兰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特征表明中新世晚期以来该区沉积环境经历了从湖相到扇三角洲,最后至洪积扇和河流相沉积演化.依据沉积物岩性、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古流向等的变化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分析,揭示了阿尔金山晚新生代以来经历的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晚上新世和中更新世三次重大构造活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在光释光测年基础上,研究了福州盆地马保(MB)红土剖面的元素组成及其比值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主元素氧化物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MgO、Na2O、CaO、K2O含量较低,硅铝率1.81-2.42(平均值为2.00),硅铝铁率1.30-1.87(平均值为1.49),CIA值88.63—95.98(平均值为93.71),Ba值0.07-0.16(平均值为0.10),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符合亚热带湿热环境下的脱硅富铝的基本成土过程.MB红土的微量元素富集程度较高,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富V、Cu、Zn、Rb、Co,贫Sr、Ba、Ni、Zr.MB剖面红土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就微量元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言,Cu、Zn、C0、Sr等化学性质较稳定的元素其高值段大体上对应区域化学风化作用增强,红土发育程度加强,气候暖湿;其低值段对应区域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减弱,红土发育程度减弱,气候干凉.随着风化强度的增强,Rb/Sr比值增大.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呈现峰谷旋回变化,指示了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区域气候以温干一温湿变化为主,并伴随着小尺度的旋回变化,气候总体波动较大.MB剖面地球化学元素记录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既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表现出亚热带季风区红土沉积风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离子液体双水相联用HPLC法萃取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DEP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以2mL离子液体[Bmim]BF4为萃取剂,0.5mg/LNaH2PO4为分相剂,在pH=7,萃取时间为5min,DEP的萃取分离效率最高;该方法所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2.731+21.900x,相关系数为0.9998,线性范围为1~100mg/L.采用标准加入法实际测定自来水、湖水和工业废水中DEP测定,回收率在92.8%~10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61%~4.73%.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福建漳浦六鳌海岸沙丘剖面(CD2)粒度特征成因分析,阐明了该剖面沉积具有典型海岸风成砂特点,其粒度参数记录了海岸带风力作用的变化.根据海岸变迁历史分析,并以敏感组分粒级含量变化曲线与国内外具有精确时标的气候曲线进行对比,初步建立了所研究剖面的年代学标尺.在此基础上,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提取敏感粒度组分,作为海岸带风力作用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建立了约300年来福建东南沿海气候环境演变序列.结果显示:1)1690-1790年,冬季风较强,总体呈现缓慢减弱的趋势,气候表现为冷干的特点;2)1790-1900年,冬季风不断减弱,气候表现为暖湿的特征;3)1900-1960年,冬季风快速增强,显示快速增温的气候特点.通过与甘肃万象洞石笋δ^18O曲线振幅和波动特点细节对比,CD2剖面海岸风沙沉积记录的小冰期以来的气候不稳定性更为突出,这或许表明,我国南亚热带季风边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长江三角洲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石油型为辅 ,以烟尘和酸雨为害最大 ,污染程度随着经济增长而加重 ,使区域发展的成本增大 .指出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应确定目标和重点 ,调整能源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率 ,优化工业布局 ,推行科技进步 ,加强生态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商洛地区全新世古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主要从古文化遗址的海拔高程、面积及距河流远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气候的好转,使得商洛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老官台文化应运而生,文化面貌地方性特征比较明显,本区域新石器早期与后期的文化发展稍落后于关中、山东地区.(2)仰韶文化期间,随着气候变暖、生存条件的改善,遗址数量最多,面积相对最大,分布最广,可以说是本区域的文化鼎盛期.(3)在这以后出现文化缺失,古遗址极少,尤其是龙山时期,这是由于仰韶文化半坡时期之后一次明显的洪水事件,从而导致文化发展的中断,以至于后来被二里头文化所替代.(4)四期古文化遗址的平均高程大多数都位于800m以下,靠近河流地区.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5~2007年的华北平原典型区-邢台地区的地下水埋深数据以及近37年的气象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法、相关性分析、5年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分析该地地下水位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地质单元地下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邢台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0.89 m/a的速率下降,深层地下水以南官为例下降速率为0.78 m/a,产生地面沉降、漏斗扩大、地裂缝产生负效应,其原因在于研究区的气候趋于暖干化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地下水长期处于采补失衡状态.各地质水文单元地下水与气候因素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区暖干化趋势明显,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而人为因素是本区地下水下降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可能导致的经济、社会及生态风险,将影响该区域甚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方法至关重要。该文设计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评价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应用障碍度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转型风险因子,分析了1990—2015年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经济、社会与生态风险的分布状态与变化趋势,完成对各时期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风险的风险因子识别,为提高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效率,推进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DMSP)上的操作线性扫描系统(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OLS)所获取的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校正,结合省级电力消费量构建2000-2013年省级尺度电力消费模拟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历史地理资料和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前人研究成果,针对长江口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长江北岸沿海平原的如皋、南通、上海的一部分成陆时间相对较晚,在它们的成陆过程中,河口沙洲起了重要作用,可是河口沙洲的成陆模式还是有许多未解决的、没有达成统一共识的问题做了初步研究.认为:河口地区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有河流径流及海洋的水动力因素,而且人类活动等在长江口成陆过程中也发挥了促进或减缓成陆速度的作用.其中人类活动在公元4世纪后的影响变得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按战略、战役、战术三种类型军事情报,介绍了湘军收集情报与分析情报的活动.依据太平军大破江南大营至湘军保住皖南地盘的史实,论述了湘军情报工作与镇压太平天国战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考察,在黄土高原中部采得20个沉积层剖面样品.使用中子活化法测得样品放射性元素U、Th、K质量分数,计算得出样品所在环境的辐射剂量率,发现在黄土土壤剖面中,古土壤层中辐射剂量率大于黄土层;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中的辐射剂量率最大.沉积物剖面中辐射剂量率变化与沉积时期气候环境和沉积物粒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