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古代文献中河鲀至少有十几种名称,其中河鲀和河豚之名更为通用。这些古代名称有其命名理据,体现了古人的命名特点。从现代生物学来看,鲀属鱼类,豚属哺乳类,不应混淆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名称混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种类繁多,是世界公认的"园林之母",但由于历史、社会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严重的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各种花卉的拉丁名、汉语俗名等多不尽一致,国内花卉市场上花卉的名称也多混乱。所有这些均给中国花卉的生产、销售、国际交流及科学研究带来了麻烦,甚至造成了损失。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与《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列出了绣线菊属中一些不符合命名法规的种类与品种名称,说明了中国花卉命名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中国花卉名称混乱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避免花卉名称混乱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种类繁多,是世界公认的“园林之母”,但由于历史、社会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严重的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各种花卉的拉丁名、汉语俗名等多不尽一致,国内花卉市场上花卉的名称也多混乱。所有这些均给中国花卉的生产、销售、国际交流及科学研究带来了麻烦,甚至造成了损失。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与《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列出了绣线菊属中一些不符合命名法规的种类与品种名称,说明了中国花卉命名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中国花卉名称混乱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避免花卉名称混乱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疾病命名的方式中发现了疾病命名所依据的六个基本要素,并通过对疾病名称释义元素的分析,得出三点结论:1.命名方式所依据的六个基本要素同时是疾病名称释义的基本元素;2.疾病名称的命名依据一定是释义的必有元素;3.疾病性质是所有疾病名称释义中的必有元素。结论反映出词语形式和语义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借助文章结论检查和完善词典释义。  相似文献   

5.
正1932年,由中国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涉及了92种元素名称,其中85号、87号和91号元素没有定名。在制定元素名称时,确立元素定名取字,应依一定系统,以便区别。元素名称固有汉字有金(Au)、银(Ag)、铜(Cu)、铁(Fe)、锡(Sn)、硫(S)、铅(Pb)等,这些元素名称用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如:《汉书·食货志》《说文解字》《神农本草经》等都有记载。这些字的字形结构也成为制定新元素名称的  相似文献   

6.
河豚与河鲀是两类不同的动物,这在科学分类上已有明确定论。河豚指哺乳动物纲鲸目河豚总科河豚科(淡水豚科)动物,如白鳍豚、扬子江豚等;营淡水生活;其中的白鳍豚是国家保护动物,不允许捕杀,更不存在加工利用问题;脏器无毒,不存在毒索之忧。河鲀指硬骨鱼纲纯形目纯总科鲀科鱼类(也有少数认为指鲀形目),生活于近海及河流入海口;有些种(如东方鲀属等)的脏器有毒,称河鲀毒素,可作医药之用,加之肉质鲜美,故有加工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运用数据统计、定性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讨论我国传染病的命名方式、命名原则与命名过程,并对新冠肺炎的命名进行评析和给出建议。研究发现,我国法定传染病命名方式有病原学命名、流行病学命名、临床病学命名、借词命名、编序命名等,其中临床病学命名数量最多;我国法定传染病名称多由几种命名方式组合或交叉构成。传染病命名应遵守准确性、层次性、能产性、单义性、简明性、稳定性等术语学既定原则,另需重视和谐性、得体性两个原则。通过回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命名过程可知,传染病命名应允许名称的合理变动,区分不同命名主体的作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慎重确立法定名称。  相似文献   

8.
菊科的大丽花,北京叫西番莲,而在西番莲科中有一种植物也叫西番莲,大丽花是草本植物,其中文名译自英文dahlia,西番莲为藤本植物,这两种植物没有亲缘关系,这是异物同名。同样是大丽花,也叫天竺牡丹,在广东则有三种叫法:大理菊、苕菊、洋芍药;而西番莲也叫转心莲、西洋鞠,在云南叫洋酸茄花,在广西叫时叶草,这是同物异名。植物中文名的混乱,在工作和生活中增加了许多麻烦与困惑。植物拉丁学名的命名要好得多,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确立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即种的名称是一个属名后面加单个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的双名组合。例如大丽花的学名为Dahlia pinnata Cav.,它是1791年由植物学家Antonio Jose Cavanilles(卡瓦尼列斯)定名的;西番莲的学名为Passiflora coerulea Linn.,它是1753年由林奈(Carolus Linnaeus)定名的。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定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有时还要注明定名的年代。双名法的确立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的混乱局面,大大促进了科学分类学的发展。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只能有一个学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时,便是“同物异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提出的学名,摒弃较后的异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属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植物的命名依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其实它是世界各国植物学工作者在处理植物名称时所要遵守的规则,其本身并无任何法律的意义,“法规”(code)一词乃是我国学者的习惯用法而已。《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1版产生于1905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第2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国际植物学会命名法分会专门从事法规的修订工作,每一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之后出版的新版法规,均毫无例外地取代以前的各版法规,成为当前有效版本的法规。植物中文名命名目前没有正式法规(或叫规则)。共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已全部出版,这对统一植物名称是十分有意义的,但《中国植物志》对植物中文名只要求“选择其一个为正名”,其余名称为“别名”,由于受作者地域性限制或个人的偏爱,在名称取舍上有很多个人主观成分,而各省(自治区)出版的地方植物志,在名称上也不尽与《中国植物志》一致,因此,制订植物中文名命名法规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有专门研究植物命名法规的,并且为国际植物学会命名法分会的委员。近年研究法规后继乏人,在修改法规的国际会议上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其实,我国对植物命名的研究是有基础的,早在1954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种子植物名词》对中文名有18条审定原则,《中国植物志》以及一些专业刊物对此也有一些规定。植物种类繁多,欲求审订完备,决非短时间内所能完全实现,但是首先必须对这一工作的意义,确定共同的认识,使植物名称涵义精确,切合实用,不拘于旧习。《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指导思想是:“植物学需要一个被各国植物学家所使用的、精确而简单的命名系统,一方面处理用于表明分类群或分类单位等级的术语,另一方面处理应用于植物各个分类群的学名(scientific name)。给予某一分类群一个名称的目的不是为了指示其特征或历史,而是为了提供一个称呼分类群和表明它的分类等级的方法。本法规旨在提供一个命名分类群的稳定的方法,以期避免使用那些可引起误会、含糊不清或含混抑或使科学陷入混乱的名称,并将这些名称废弃。本法规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产生无用的名称。”这些宗旨也适用于植物中文名的命名。动物和微生物也有国际命名法规,它们的中文名命名也应有类似的法规。  相似文献   

9.
新冠病毒疾病自发现以来,其术语名称不断发展完善,最终汉语名称确定为“2019冠状病毒病”,简称“新冠”,英语名称确定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文章通过阐述英语、汉语新冠疾病术语的命名发展过程,梳理出新疾病名称的命名大致经历范畴化、信息回避与综合三个发展阶段,这种动态的命名机制对新传染性疾病命名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星官命名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空划分和命名,是天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天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观测和研究的需要,人们把星空分成不同的区,区内的恒星分成大小不等的群,群内的星用假想的线联系起来,组成各种图形,并赋予相应的名称。这样的群,现代叫做星座,古代称为星官,星官下属的星,也被赋予了名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古动物名考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正了郭郛等的《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对《山海经》动物名仆累、ru魮、何罗鱼、鱃、Tuo渠、尸鸠、钦原、当扈、葱聋、闾的误释,共10条。  相似文献   

12.
编订名词馆是清末学部负责统一各学科名词的机构。在数学名词方面,该馆统一了算学、代数、形学、平三角、弧三角、解析形学等类名词约1000个,将其编订为《数学中英名词对照表》。编订名词馆统一数学名词的活动开创了中国官方统一数学名词的先河,这一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是:有选择地采用旧译词;常发掘雅驯的古字来另译新名;基本不直接采用日译词。尽管由于日译词涌入并流行以及白话文普及对文言文的冲击等原因,具有严译风格的雅驯译词后来被淘汰,但《数学中英名词对照表》中“仍从旧译”的大部分数学名词留存至今,对后来中国的数学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中国引种了大量的外来植物,它们被称为“舶来植物”。因为植物品种繁多,以及中国各个地区方言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使人们常混淆不清,给农业、中药学等带来了诸多不便。鉴于此,本文对明清时期的14种舶来植物的名称作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中国引种了大量的外来植物,它们被称为“舶来植物”。因为植物品种繁多,以及中国各个地区方言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使人们常混淆不清,给农业、中药学等带来了诸多不便。鉴于此,本文对明清时期的14种舶来植物的名称作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5.
“白疕”最早见于王肯堂《证治准绳》,但系指一种症状。作为独立的病名则最早见于祁坤《外科大成》,现被作为规范病名来使用。中医古籍中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医进入中国后,使用了“牛皮癣”来指代银屑病,一度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疕”最早见于青铜器“昆疕王钟”,甲骨文中实无“疕”字。《诸病源候论》中的“干癣”“狗癣”“白癣”与白疕相似性较高,“松皮癣”“风癣”“白壳疮”“银钱疯”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与白疕差别较大,不宜视作白疕的曾用名。  相似文献   

16.
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风是对人类社会和全球气候影响最大的一种热带气旋,在其巨大的破坏性后面隐藏着自然和人类的需求。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叫颱风。关于“颱”字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外来语转译产生的,另一种说法是与地名台湾有关。在古代,台风并没有名字,最早给台风起名字的是19世纪初居住在加勒比海岛屿上的居民。二战末期美国成为对台风进行系统命名的第一个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所有台风易发地区都使用了命名系统。从2000年开始,台风名称走向国际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
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所撰《本草集注》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药物学专著,而且是唐代之前记述矿物学知识的最重要著作。书中收录了近百种矿物和岩石,并对其形态、颜色、光泽、透明度、分类和鉴定等都有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记述。至于对有关矿物产地的记述,不仅范围广,而且内容已涉及古今产地、地名沿革、分布规律等多方面。这些记述可以代表梁代中国矿物学达到的水平。它所开创的全面和深入记载矿物药的性状和产地的本革学著述体例被后代所沿用,使本草著作成为中国古代矿物学知识的丰富宝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历法推没灭术始创于后汉《四分历》(公元85年)。以唐一行《大衍历》(公元728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其早期没灭相连构成恒气日名甲子序号的一种推导方法;其后期没灭分离,推没与推恒气日名相连,推灭则与推经朔日名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过去对水族古文字的称呼很不统一,有的名称甚至违背了这种文字的实际特征,有的名称含有歧义,容易导致混淆。为了科学区分文字系统与文字字符,提出以“水文”指称水族文字系统,以“水字”指称单个的字符,而“水书”则专用来指称水族文献。  相似文献   

20.
过去对水族古文字的称呼很不统一,有的名称甚至违背了这种文字的实际特征,有的名称含有歧义,容易导致混淆。为了科学区分文字系统与文字字符,提出以“水文”指称水族文字系统,以“水字”指称单个的字符,而“水书”则专用来指称水族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