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论述,高度概括了十三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对台政策宣言。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对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 ,厦门经济特区大力拓展厦台经济合作 ,在两岸经贸交流中发挥了“窗口”和“桥梁”作用 ,在发展两岸关系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入世”对厦台两地经贸关系的影响 ,提出了厦门应对“入世”发展对台经贸合作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1949年12月,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两岸隔裂状态形成。60年来,两岸关系在错综复杂中不断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史,既是国共两党的斗争史,也是两党在斗争中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立场、坚决反对“台独”的历史。通过对国共两党60年风雨历程的回顾,我们对新形势下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4.
李孔锐  刘怡峰 《华东科技》1996,(6):27-28,25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逐步缓和,闽北与台湾交往日趋频繁,做好对台科技交流,将扩大两岸民间交往,促进闽北山区经济繁荣,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继续贯彻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闽北对台科技交流基础、现状与前景 随着对台工作形势的发展,海峡两岸的民间交往日益增多,特别是台湾当局开放探亲以来,台湾同胞到大陆已形成了一股探亲热、旅游热、投资热。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台湾来大陆  相似文献   

5.
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战略思想,经历了毛泽东的"解放台湾"(包括"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两个阶段),到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再到江泽民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不同,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一个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始终没有变.无论是他们始终不渝坚持的原则,还是他们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提出、实施并不断发展的对台方针政策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智慧,都是我们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思想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6.
<正>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逝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两岸关系起伏的见证者、两岸互动交流的传话者、"汪辜会谈"的做东者和两岸和平统一的笃信者,李光耀在两岸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既是新加坡的国家利益之所系,也是李光耀独特个人魅力所展现的结果。未来,随着两岸关系持续向前发展,新加坡在两岸关系中仍然可能扮演一定的独特作用。李光耀的四重角色两岸关系起伏的见证者。李光耀见证了两岸关系40余年的起伏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酝酿巨变并发生若干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对台政策,倡导和平统一祖国;台湾地方当局迫于内外压力而变更对策。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格局出现新的特点,两岸关系的发展进入重要的历史转折期,  相似文献   

8.
时事概览     
胡锦涛强调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3月4日下午,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台湾问题事关祖国完全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9.
历经20余年的发展,台商对大陆投资取得历史性的重大发展,六万多家台资企业已成为大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百万台商也成为沟通与联接两岸的一个新兴社会群体,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角色日趋重要。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三次浪潮台商赴大陆投资是海峡两岸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改革开放后,对台政策也发生重大转变,从力主“武力解放”转为积极争取“和平统一”,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一页,也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及台商赴大陆投资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商开始以外商名义…  相似文献   

10.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08,(20):57-59
逐渐形成一整套两岸关系新理念,将开创两岸关系的全新时代;但这些新思维只是向现实妥协的结果,无追求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志向,显示了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一、第二代领导核心,实事求是地面对台湾问题,最终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第三代领导核心面对台湾政局的重大变动,国际格局的巨大调整,将这一政策灵活应用,在台湾当局执意制造分裂的情况下,最终没有使两岸关系走向完全僵化,而随大陆经济的发展,统一力量的筹码越来越重,相信会最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月2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五点重要政治主张。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两岸和平统一宣言,是未来开展对台工作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行动纲领。"统一"成为核心概念与时代最强音习总书记发表的这一对台重要讲话,与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对台讲话、谈话或中共中央出台的涉  相似文献   

13.
近期以来,马英九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一系列表态出现明显变化,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进一步明确,表示“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不再强烈坚持“先经后政”,强调台湾“没有只经不政”,对“习马会”的态度也从消极回避转为积极。马英九的这些表态与转变,是否预示着其两岸关系战略的重要调整?“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的再定位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敏感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时事概览     
胡锦涛:访问澳大利亚,并出席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胡锦涛主席9月6日在悉尼同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举行会谈,就发展中澳全面合作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胡锦涛指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胡主席是3日开始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的。此前,胡主席先后会见了澳大利亚总督杰弗里、参  相似文献   

15.
正提起《告台湾同胞书》,人们大多会想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实际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方面先后五次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而1979年发表的是第五次《告台湾同胞书》。五次《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与台海局势的发展、变化存在紧密联系。70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历程说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2日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五点重要政治主张。台湾问题专家王建民表示,如果说40年前的《告台湾同胞书》是第一个两岸和平统一宣言,那么习总书记这一对台重要讲话就是第二个两岸和平统一宣言。  相似文献   

16.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把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的主张载入的正式政治文件中,明确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统一的政策立场.结合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历次涉台讲话及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两岸达成和平协议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也必须认识到"台独"分裂势力是达成和平协议的最大障碍.达成和平协议,应做好几点工作:首先要促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快恢复两岸平等谈判;其次是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新局面;再次是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第四是建立最广泛的反"独"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7.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14,(14):50-52
<正>观察两岸关系发展的好与坏,热与冷,不是看两岸互访的高度(高层)与热度(密度),而是要看两岸政治立场的进与退以及两岸政治鸿沟是在缩小还是扩大。目前,两岸的政治鸿沟还在持续扩大,岛内"台湾独立"的认同差距进一步缩小,"台湾国家化"的政治认同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阻拦的"蓝绿共识",这已成为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和香港过渡时期的平稳发展表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但香港回归前要坚持和贯彻好这一方针,而且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也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19.
刘红兵 《科技信息》2012,(31):347-347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一节为综述部分,围绕着三个“目”即传统、任务、意志简单展开。第二节讲台湾问题由来和实质,“武力攻台”到“和平统一”的转变,是本章重点之一。第三、四节也是本章重点内容,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及其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内部与执政当局内部对于两岸关系发展仍存在不同意见,政治分歧仍是开创两岸关系发展新局的重要障碍。 新春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北京之行使人们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增添了一份期盼。两会召开期间,新一届中央领导再次重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国策,并提出“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与“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新的前程”的重要主张。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