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英诗人艾略特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在30~40年代成为西方诗坛盟主,整整统治了半个世纪。他以深厚的哲学修养和文学基础,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开创了新颖独特的象征主义诗风。他的象征主义丰碑式作品《荒原》,完整地体现了他自己独特的象征体系,包括复杂的象征暗示手法,神话传说系列,玄学宗教思想体系,广博的典故征引,以及诗人为建立自己的象征体系而提出的“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诗歌理论。要读懂《荒原》是困难的,但读懂《荒原》,对于了解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精神荒芜的本质,又是十分必要的。把握艾略特象征主义表现的独特性及其象征体系内涵特征,对于我们读懂理解《荒原》,不啻是掌据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创作《荒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荒原。他的创作体现了他的“历史感”和“非个性化”文艺观。长诗隐晦深奥,内涵丰富。以接受美学的观点分析《荒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长诗进行了再创造.赋予其深刻社会意义,使作品作者心灵荒原与西方社会荒原契合,表达了一代人的幻灭。  相似文献   

3.
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美学原则之一是富于神秘美。这种神秘美具有梦幻和错觉、暗示和神秘、朦胧和晦涩的特征。神秘美主要通过非理性化、音乐化和陌生化的方式形成和营构。象征主义使欧美乃至世界诗歌美学都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质变,其中神秘美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全章以佛经引文结尾,重申皈依宗教的必要性。本文又分析了《荒原》所暗含的象征手法和所用的典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把握其深刻内涵的意义,最终达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浅析艾略特的《荒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全章以佛经引文结尾,重申皈依宗教的必要性.本文又分析了《荒原》所暗含的象征手法和所用的典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把握其深刻内涵的意义,最终达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荒原》是艾略特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的力作之一。这一名诗也奠定了这一时期欧美文学的基调,并被西方的评论家们认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曾在《荒原》的原注中说,这首诗不论是取题、规划还是象征手法都深受魏士登女士(Jessie L Weston)《从祭仪到神话》(“From Ritual to Romance”)一书的影响和启发.在这本书中,魏士登女士提到了一个渔王与圣杯的故事:渔王因触怒天颜而受到惩罚,患了阳萎。与之命运息息相关的土地因此变成了一片荒原不毛之地:牲畜不能繁殖,庄稼不能生长。为了拯救渔王和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中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体现了小说以微观见宏观的艺术原则。通过整体象征、人物象征、景物象征、文体象征和动物象征,《尤利西斯》描绘了普遍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宏观世界,使都柏林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扩大了小说的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朱湘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入手,分析了朱湘诗歌特有的孤清涔冷的风貌。同时,探讨了朱湘如何通过对中西方诗歌的借鉴完成了对新诗形式的改造和建设,确立了自己中国新诗史上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之作,不仅以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和新颖的艺术形式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实绩,而且因其“格式的特别”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长达六十多年的论争。或日其为现实主义,或日浪漫主义,或日象征主义,或日意识流,或日心理小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只就其象征主义艺术作一些浅陋的探讨,以期对学界各家观点有所补缺。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的中国古代文学有着自己完备而稳定的体系,但到了“五四”时期,这种稳定而封闭的体系,受到了来自西方各种主义和思潮的有力冲击和挑战,于是古老的、封闭,保守的文学体系开解体了,文学的特色,本体,观念马及艺术追求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尤利西斯》中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体现了小说以微观见宏观的艺术原则。通过整体象征、人物象征、景物象征、文体象征和动物象征,《尤利西斯》描绘了普遍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宏观世界,使都柏林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扩大了小说的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2.
象征主义文学意象派诗歌与中国诗歌意象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象征主义文学及其分支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特点的阐述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意与象阐释的分析 ,比较了中西方意象派诗歌的联系与不同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批评家。一九四八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及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诗的开篇便用死亡这个词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在他的诗中,死亡与复活是两大永恒的主题,在死亡之中又包含有对未来的憧憬。艾略特调和了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现象与本质、神话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火与水等的两极对立,他让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荒原》不朽的艺术魅力借助其独特的语言运用技巧,尤其是语义模糊手法。《荒原》第一人称指代的模糊性和变化性建构了荒原意象思想内蕴的模糊与艰深,体现了诗歌的朦胧美和含蓄美。  相似文献   

15.
在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荒原》孕育着强烈的新生和复活的意识,它们隐藏在死亡意象之中,通过原始的前意识生命欲望冲动达到现象还原,重新获取新的生命;诗人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又使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意识在《荒原》文本中互相交织、相互感应;同时宗教、神话和现代荒原话语把复活的意识统一在文本中的潜意识里。  相似文献   

16.
17.
《荒原》虽然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语体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联系文学批判与阐释诸方面和相关的语言运用方面的特征,正如本书各章所表明的,当适当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出现时,文学语体学将及时地采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实现其主要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学理论开始寻求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语言发生的场所及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统一,与此同时,话体学也表现出对这种社会语言学越来越浓厚的青睐。由于有了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依据,语体学原则上认为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读写过程是一致的:文学作品的读写和非文学作品的读写都是在某种语境下参与者之间进行话语的交流。比如,文…  相似文献   

19.
(上接《攀枝花大学学报》1 998年第 4期 )我们构造或发现的结果之一 ,是一些相当显眼的 ,有关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 ,诗的第一行几乎一字不差的引自伊诺巴伯的著名言论的第一句。伊诺巴伯曾大肆描绘过乘着一国之舟的克里奥佩特拉第一次会见安东尼的情景。诗的最后一行是奥菲莉亚生前的最后一句话。诗第 4 9行 ,几乎是“一盘棋赛”的正中 ,来自精灵厄尔里尔唱给菲蒂南德的歌。诗的其他部分有的也来自厄尔里尔的歌。尽管这种“开始———中间———结尾”式的占卜术结构预见了一个明确的莎士比亚结构 ,但实际上莎士比亚闻名的五音步抑扬格在本部…  相似文献   

20.
《少儿科技》2012,(9):27
故事从鼠奎特与松果的疯狂追逐开始。从太阳升起到月亮升起,它们夜以继日地追逐,并在此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鼠奎特的疯狂行径,地球在受到连锁刺激后,原本相连的地表分裂成七大洲、四大洋,导致猛犸象曼尼、巨爪地懒希德和剑齿虎迪亚哥开始了全新的大冒险。希德的姥姥无意间也与它们一起漂流到海上。一路上,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