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士是1882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1944年在潍县日本集中营去世。在华期间,赫士翻译和编写了大量科学和宗教书籍,为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他在登州文会馆教授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理财学和算学达18年之久,培养了中国早期的教育师资力量。1895年赫士接任登州文会馆监督,创办山东第一份中文报纸——《山东时报》,1901年创办中国第一家省级大学堂——山东大学堂,1919年创建华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神学院——华北神学院。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科学和信仰事业。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8,(1):22-25
自1807年马礼逊第一个到中国传教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传教士离开,传教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学校,传播西学。教会学校为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使其逐步享有了原本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中不可能享受到的诸多权利。本文以美国长老会在山东潍县兴办的女子学校为例,探讨其在潍县农村地区的发展、把女性培养成专业教师等方面起的作用以及在文化方面对她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华传教工作始于1829年。美国来华传教士雅裨理和卫三畏分别于1830年与1833年来华。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来华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个奇风异俗盛行的异教国度,是个等待西方“先进”文明与宗教拯救的民族。他们用文字记录了来华美国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也成为此后美国人中国观的最初依据。  相似文献   

4.
使用辫子画圆讲述西方新学是晚清学堂中独特的场景。目前流传颇广的"辫子画圆图"由来华的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埃利奥特于1905年拍摄于北京汇文书院,图中数学知识来自1898年出版的《平面和立体几何》中。  相似文献   

5.
《形学备旨》是美国来华传教士狄考文等编译,由美华书馆于1885年出版的一部初等几何教科书。与同时期中文数学译著相比,该书在书名选取、内容编排、数学符号使用、白话文体选择及教学理念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是近代编写水平较高的初等几何教科书,出版后广受欢迎,并多次再版,对几何学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报刊是西方传教士首创的。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传教士报刊开启了民智,推动了思想启蒙的发生,对我国国人自办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传教士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路历程》的中译,并非是晚清来华传教士“文学中国”的一部分,而是其“基督中国”的一部分.《天路历程》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传播,所反映的也恰是其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了解的进程,以及他们对“归化”中国对象变化的考量审视.与之相适应,《天路历程》在最初的文言译本之后,随即出现各种方言土话本(包括官话本),一方面可以见证上述考量之变化,同时也可以见证,传教士在相关语言策略上所做出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西学东渐"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强行输入。作为"西学东渐"特殊主体的传教士,势必因为这一特殊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形成其矛盾心理和应对策略。本文拟从这一理性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传教士的活动以及中国当时的国情有个较为客观、清晰的认识,从而挖掘出对认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清美国新教传教士似乎已经淡出中国译史学者的视线,他们在澳粤传教萌芽期的翻译活动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是他们在华百年西学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异域特色,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后人探究。  相似文献   

10.
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闭关政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期美国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困难重重,举步维限。因此,主张强硬政策,鼓动社会舆论,以及强迫清廷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贯穿了美国华传教士早期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李天启六年(1626年)冬的一天,在清冽的寒风中,来自陕西的候选官员王徵(1571-1644年)来到北京一教堂,拜访来自德国的传教士邓玉函(Johanrles Schreck,1576-1630年).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不久就发现了生活在那里的一个"独特的"穆斯林群体,并对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开始了解、研究这一群体及其信仰——中国伊斯兰教。他们考证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整理了中国伊斯兰教文献,在与阿訇和毛拉的接触中也形成了他们对这些中国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认识。这些共同构建了西方传教士对近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初步认知。尽管西方传教士了解和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直接目的是出于传教,但他们的研究开启了近代西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裨治文编著的A 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广东方言撮要》),是美国传教士出版的第一部汉(粤音)—英双语教材,其中九篇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相关,有别于其他传教士所编著的字典或汉语学习书籍,颇具特色与文献价值。文章概述了与数学相关篇章的结构,并分析其中的内容来源,指出内容主要引自《三字经训诂》《增删算法统宗》《方田通法补例》《数理精蕴》本之《几何原本》《圜天图说》等,以及部分自编题目;通过英文翻译和注释的分析,揭示出翻译错误缘由,及其对中国数学的认识,中西度量衡的比较,以及一些与当时贸易有关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
澳门是早期基督新教传教士来华活动的重要基地。传教士夫人们1842年前在澳门的传教事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来华传教士夫人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她们对晚清的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6.
传教士是明清天主教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即在传教士个案研究的选题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传教士活动范围和领域方面呈现出不断拓宽的趋势。学界在传统研究领域里不断出现的新成果,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尽管明清天主教史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范式转换,但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之栽体的传教士来说.对其研究不应减弱而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7.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使团,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出使清朝。这是中英之间第一次正式的国家间交往。中外学者或从中英商业角度,或从中英文化差异角度,或从中英外交关系角度,研究这次出使。本文独辟蹊径,试图从独立于中英之间的第三方———传教士的角度探讨,在马戛尔尼使华过程中,传教士是积极促进了中英双方的互相理解和交流,还是破坏了中英双方的第一次接触,从而造成中英第一次外交活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华西教会新闻》是传教士在华西地区创办的一份重要刊物。它刊载了许多有关于中国西部的文章,构成了传教士对中国西部最直观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此刊物的研究,展现了传教士视野中的西部印象,并考察了传教士印象中所隐含的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武汉市第五医院地处武汉三镇一方的汉阳,东濒长江,北依汉水,位于千古传诵的"汉阳树"下。医院的前身是1923年爱尔兰传教士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圣·柯隆伴医院)。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1938年曾在这所医院为抗战受伤的军民做过手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期刊的产生和发展与外国传教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刊的活动对国人有着强烈的刺激,促使国人自强,自办报刊;外国传教士的办报刊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编辑理论和技术方面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为市场的开发、读者作者群的开阔提供了便利。外国传教士办报刊对于国人的启示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中国近代期刊在此基础上生发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