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建立消费函数模型,使用1978~2005年28年的四川省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由于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对消费与收入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即协整关系;进一步研究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短期动态关系,并就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安徽铜陵市1990-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统计数据,依据凯恩斯消费函数,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铜陵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发现两者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均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对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1997-2012年度数据,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出境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边际弹性为正,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升值1%会导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增加3.7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会促使出境旅游人数增长2.27%.但在短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的影响不显著,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出境旅游短期影响要小于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4.
牟善峰 《科技资讯》2006,(26):204-205
本文根据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利用1980—2004年度数据以上海市为例对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单向的长期稳定因果关系,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是影响人均消费变动的原因,而人均消费变动不是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刺激和人民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然而如何让旅游业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更大的贡献,即如何增加我国的旅游消费需求,是我们应该注重的问题。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黄金周制度三个变量建立VAR模型,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黄金周制度对旅游消费支出具有直接、长期持续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强居民旅游消费观念、建立合理的假期制度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1980-2015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协整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韶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韶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处于0.45~0.53之间,平均消费倾向处于0.61~0.67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有目的、有效果的健康投资正逐渐受到重视,因此研究居民健康投资的影响因素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协整理论,对我国城镇居民健康投资与消费性支出作协整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人均健康投资逐年增加;健康投资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健康投资与消费支出呈正向的线性关系,且二者具有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它们短期失衡的关系会在下一期得到调整.  相似文献   

8.
以成都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比例作为城乡收入差距衡量指标,以按第三产业分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通过建立VAR模型、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从消费水平的角度估计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牵动作用十分显著,政府通过发展战略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通货膨胀进行严格控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可能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与经济增长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9.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主要讨论ARIMAX模型及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上的应用.首先将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取对数并且作一阶和二阶差分序列画图,结合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其平稳性,并且进行协整检验;其次,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建立了反应重庆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ARIMAX模型,并用重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拟合值的拟合图与其相对误差百分比不超过9.3%来表明ARIMAX模型用于研究居民消费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旅游收入与GDP之间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1996年~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旅游收入与GDP的关系进行一元和多元的协整分析.一元协整分析显示旅游收入与三产业产值和一产业产值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三产业产值和一产业产值都是旅游收入的单向格兰杰因.另外,多元协整分析表明,旅游收入只能与GDP和三产业产值构成较好的多元回归方程.该方程表明:旅游收入与三产业产值之间具有直接的协整关系;旅游收入与一产业和二产业的协整关系体现在其与GDP的协整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山西1996年到2010年间的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口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六个变量,对影响山西保险业发展的各因素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山西省保险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结合山西保险业现阶段情况,对山西保险的发展和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单项预测存在一定随机性、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基于误差平方和最小准则,结合 GIOWA算子提出 4 种特殊参数的变权系数组合模型,以 2000—2020 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为样本,对安徽省未来 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预测。 首先分别应用 3 种单项预测模型对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拟合预测,然后以误差平方和最小为准则,结合 GIOWA 算子构建变权系数组合模型,同时对 GIOWA 算子取 4 种特殊参数得到相应的组合预测模型,最后应用所构建模型对安徽省未来 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变系数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单项预测模型;安徽省未来 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会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3.
借助E-views统计软件建立1993-2011年间的山西省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模型.通过对影响旅游业发展因素的分析,建立以旅游收入为因变量,以接待旅游总人数、省内公路里程、铁路里程、省内星级宾馆数以及国内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国内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等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和共线性检验,为山西省"十二五"期间发展旅游业、增加旅游收入在政策方面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镇和农村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进行了实证分析,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异系数来衡量,结果显示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分析了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地区问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得出我国地区间城镇收入分配趋势是趋同、农村收入分配趋势是趋散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新疆统计年鉴》中1990~2010年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从经济发展、农村收入结构、产业结构、政策体制、资源因素等五个方面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以城乡收入差距比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8个解释变量,分别是人均GDP、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财政支农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人均播种面积、城乡教育水平等。得出各个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大小:农村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财政支农比重排第二位、城乡二元对比系数排第三位、人均播种面积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偏低且发展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旅游核心企业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 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重庆市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因子间存在"1+12"和"弱+弱强"的现象;都市旅游区、渝东北旅游区、渝东南旅游区和环城旅游区内部的旅游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子呈现出部分服从整体且个体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99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人均柴油需求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燃油税改革带来的柴油价格变化、居民收入变化对中国人均柴油需求的可能影响,该文应用1999年至2007年中国分地区年度柴油价格及其他宏观数据,使用滞后内生变量模型对中国柴油需求弹性进行了计量经济学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人均柴油需求的短期价格弹性为-0.33、收入弹性为0.65;长期价格弹性为-0.86、收入弹性为1.70。该研究发现短期柴油需求弹性较长期低,柴油税对提高柴油使用效率的激励效率在短期较低,短期与长期的需求弹性估计与西方国家相似,但收入弹性高于西方国家估计值,另外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说明中国人均柴油需求具有其他国家类似的较强的粘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