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个《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的读者,都能明显地体会到该书流露出的强烈“拥刘反曹”倾向。依据元明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三国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日益增强的“拥刘反曹”倾向对最后整理和编定者罗贯中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以为这种倾向性集中地体现了封建时代的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下层人民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刘备形象的“王者”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好绝”。刘备的描写似乎是平庸的,其实不然。《三国演义卜书“拥刘反曹”,岂能不把刘备作为描写的重心?又岂能不把刘备的人格推到“王者”的地位?作者早是如此做了,而读者不知,或者因为历史的隔膜以为他做得并不成功,实在是一个误会。这个问题应当做一篇长论。但是,笔者却只是想就个别的材料发些议论,算做把问题提出来。我总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是按照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写刘备的,不仅曹操是他反面的衬托,诸葛亮、关羽等也是映衬他的…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许多题材可从史籍中查到,许多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但它不同于历史,不是历史事件的简单模写,许多题材,除了采自陈寿的《三国志》外,还大量采用了野史轶闻、民间传说、讲史话本、元代杂剧,并经过作者的虚构和精心制作,成为说部中的佼佼者。作者创作该书的目的,不在存史,而在写意。为了达意,作者对不同倾向的人物,倾注了不同的好恶。一部《三国演义》从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和评价呢?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是古代伟大的通俗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于明代初期不是偶然的,完全符合文学自然发展演进的规律。《三国演义》成书后数十年间不见于文献记载,那是明初错误的文化政策造成的结果。罗贯中具备创作《三国演义》的时间、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其著作权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5.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从貂蝉形象的塑造管窥罗贯中的儒家妇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是罗贯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历史和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和取舍后加工而成的。从这一形象中可以看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男性文人对女性“抟塑———消解”的操纵模式及对其既热爱又恐惧的矛盾心态。貂蝉形象反映了罗贯中儒家思想中极强的男权意识和落后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19日至22日,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和山东省东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暨罗贯中纪念馆开馆仪式"在东平县召开。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罗贯中及其著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会代表不仅进一步确认了《三国演义》作者和《水浒传》作者或主要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及其与东原文化的关系,还在《水浒传》与东平关系的研究资料方面有新的重要发现,并反击所谓"双典批判",对两书的思想文化意蕴和版本、传播等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运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的正史材料,溶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审美理想,“以虚御实”,通过添枝加叶、移花接木、杂取众记等手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典型化处理,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使作品产生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杰作是清朝时出现的《红楼梦》。由它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明代也产生过两部杰出的针砭现实、使人警醒的长篇小说,那就是《水浒传》与《金瓶梅》。《水浒传》的作者,有说是施耐庵的,有说是罗贯中的,有说是施、罗合著的。明·高儒《百川书志》中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现存最早的明·容与堂刻本所附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也说《水浒传》是由“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的。施耐庵约卒于1370年;后约三十年,即1400年,罗贯中卒。揆之情理,罗贯中“编次”当在施耐庵去世之后。二人虽同生活于元末明初,然书成应是在1370至1400年之间,时为明洪武至建文初年。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尽艺术表现之能事,在《三国演义》中全力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并由此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悲剧历程。《三国演义》堪称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其中所蕴涵的悲剧美学思想,既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尔后中国悲剧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了“隐语”的创作方法。在空城计故事中,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揭露了司马懿与诸葛亮达成政治默契,是十足的政治野心家;同时又暴露了诸葛亮在指挥、用人等方面的错误,认为诸葛亮应对西蜀的灭亡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水浒传》两书的主题曾众说纷纭,其成书年代亦歧意屡见。两书的作者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有认为均为罗贯中作;有认为均为施耐庵作;有认为系施、罗合作,但又有施年长于罗、为罗师、和罗年长于施、施为罗加工这两种说法;有的则认为两书均非施、罗作。本文试从作品内部——两书之异同来探讨两书作者的  相似文献   

13.
《横槊赋诗》)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8回,由于此文故事发生时间的特殊规定性,其行文手法的多变以及其全文象征的特殊意蕴的生发,真可谓平空造奇,曲尽欲擒故纵、推波助澜之笔,充分体现了小说美的生动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对刘备、圣德仁君、《三国演义》的正统观进行新的探索:一,刘备的思想性格,像三国时代一样矛盾,或者说三国时代的思想矛盾,通过刘备这个艺术形象得到很好的折射;二,罗贯中对刘备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行为不乏批判之笔;三,《三国演义》把刘备同其他人物一样放在三国时代那个特定历史环境里进行描写,肯定与否定,无非是追求政仁,歌颂圣德仁君,表露对社会理想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但诸葛亮导演的这场"空城计",只是罗贯中虚构的一个传奇故事。不过,在这之外,历史上倒曾有过不少"空城计"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6.
再论《三国演义》作者不是罗贯中--答杜贵晨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存于国家图书馆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的正中,有大量证据证明,该书是一个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本,其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最初写定是南方人。最近,杜贵晨先生撰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杜所作的分析论证或言之无据,或证据不能成立。本针对杜作答,以更充分的证据说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其作不可能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17.
今存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是一个补配、拼凑晚出的本子,不可作为考证<三国演义>著作权的重要根据.张志和先生据黄正甫刊本论<三国演义>非罗贯中所作,其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等等,不能成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泰定三年(1326)左右.罗贯中是元末东原(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人,他的<三国演义>的著作权铁案如山,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析《三国演义》正文中的“密州”、“中山府”、“滑州”等元代地名,“太史院”、“太常院”、“枢密院”等元代官制,以及“的实”、“军士不打”等元代俗语,论证《三国演义》原著必成书于元代。因为这众多例证表明,作者最熟悉的是元代社会生活;同时,假如《三国演义》为明代成书,那么作者不可能再使用这些早已废除的元代典制和早已过时的元代俗语。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字本,号湖海散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长篇章回小说的奠基人。他不仅撰写了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三国演义》,而且也是《水浒传》的作者(至少是作者之一)。作为两大古典名著的作者,其籍贯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主要因为其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一些材料又语焉不详,家世履历不甚可考。其生卒年月,据鲁迅先生考证,约在1330年至1440之间,一般都说他是元末明初人。 本文作者在对罗贯中故里“东原”说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浒圣地”东平湖周围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关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要对《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赞叹一番,然究其赞叹的原因,多数人只用两字概括:“热闹”.“十八路诸侯讨 董卓”,那情景是何等壮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那场面又是何等感人;“过五关斩六将”是英雄的行为;“称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是义士的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