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康国文  康健 《大自然》2014,(1):77-81
许多鸟儿生有美丽的冠羽,可谓种类繁多、色彩缤纷。当世界各地的冠羽汇聚在邮票这方小小舞台上,你是否有点儿眼花缭乱之感?大自然不但为鸟儿设计了与众不同的体型和体态,还精心地为每一种鸟儿搭配了与众不同的色彩和饰物。羽毛是大自然赐予鸟类的珍贵礼物,绚丽的色泽和优雅的轮廓让它们的冠饰得天独厚,无论是树丛中若隐若现的倩影,还是掠过长空时惊艳无比的身姿,都令人叹服和沉醉。在《说文》中有记载说:"冠,至尊也","冕,大夫以上冠也"。"冠"和"冕"都指有身份、有地位人戴的帽子。头上有"冠"、"冕"者身份贵  相似文献   

2.
帽子琐谈     
多姿多彩的帽子,是人类服饰衣着的重要部分。帽子究竟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说它源远流长恐不为过,仅在中国帽子就有几千年历史。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用绳子束发的习惯,后来束发的绳子又演变成巾,这恐怕就是帽子的“雏形”了。中国有句成语“冠冕堂皇”,冠与冕就是古时候的帽子。当时的帽类五花八门,可分为冠、冕、弁、盔、笠、帻巾、幞头等,相传都是由扎发的巾演变而来的。后来,经过世代相传改进,古时的扎发巾逐渐普及为今天多种多样的帽子。古时候的人对戴帽子是很讲究的,不仅出门时要先正冠,而且孔子的门生子路曾说“君子死,冠不免”。即使在今天戴帽也是件隆重的事。世界上不少国家与民族在戴帽上有许多讲究。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相似文献   

4.
闽地开发较晚,但在五代至北宋初即已有蔡元鼎这样的《诗》学专家.至朱子兴学闽地,其所著《诗集传》在闽地影响深远.受其影响,闽地治《诗》者代有人出.黄道周浸淫于具有浓郁《诗》学氛围的闽南,一生治《诗》不辍.黄道周《诗》学著述散佚严重,但经过爬梳剔挟,还是可以发现其有大量的《诗经》学文献存世.梳理闽地《诗经》学传统以及黄道周的《诗经》学研究,可以引起学界对黄道周乃至闽地《诗经》学的关注和研究,以充分揭示其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篇章构思精巧,风格高雅,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源自《诗经》的成语共有130个,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大类:一是《诗经》中首创的成语,二是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源自《诗经》成语的词义多种多样,这些语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的则古今词义不同。源自《诗经》的成语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6.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研究《诗经》的文章、著作,篇幅远远超出了《诗经》自身的千万倍,其中名篇之多,令人举不胜举。因此,笔者研究《诗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本文不是全方位的、而仅试从《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意识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入手,作些社会历史的研究,从而成为“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专栏中之一篇。 (一) 《诗经》的时代,一般认为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从时间上说,约为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诗经》是这长达约五个世纪中诗歌的总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丰富,致使不少历史学家、思想史学家也极为重视这部书。  相似文献   

7.
《诗经》在中国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研究《诗经》的章、作,篇幅远远超出了《诗经》自身的千万倍,其中名篇之多,令人举不胜举。因此,笔研究《诗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本不是全方位的、而仅试从《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意识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入手,作些社会历史的研究,从而成为“中国学中的女性形象”专栏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诗经》百年来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认为前50年是以引进西方相关学科进行研究为其主要特征;后50年是以唯物史观指导进行研究为其主要特征.从而说明了百年《诗经》研究的历史是观念更新的历史,开放的多元的研究是必由之路.文章还就各历史时期的学术现点、学术方法和学术成果进行评述,最后以四点结论作结,回顾中有所展望.评述以大陆研究为主,同时也把台湾、香港的研究纳入视线之内.  相似文献   

9.
《诗经》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它还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为系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显示出了周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本文主要探讨周代社会的夫妻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诗话诗经学的重要成果,毛先舒在《诗辩坻》中对《诗经》多有阐释,他还以《诗经》为准的,从"诗之本源""诗之法""诗之用"等方面来构建其诗学大厦。毛先舒将诗歌的本源推溯至《诗经》,即所谓"归源《风》《雅》";他以《诗经》为标准论诗法,不但对《诗经》之章法韵律推崇备至,还以此作为作诗、评诗的准绳;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伦理功用,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  相似文献   

11.
朱熹倾四十年之力而著的《诗集传》,是《诗经》研究史上第三座高峰,通行宋之后八百余年。朱熹以理学为指导,在义理解诗的基础上,尊重诗文本身,将义理与诗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阐释实践,是其诗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溱洧"原是一个地域名称。但自从《诗经.溱洧》出现后,在历代诠释《诗经》的正统文人眼里,《溱洧》这篇典型的代表郑国风俗的情歌不符合"礼"的要求,已成为"淫乱"的代名词,这与郑国地理、风俗有重大关系。《溱洧》正是春秋时的郑国政治民主,风气开放,民风淳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3.
《诗》的至高性体现为它的"法典性",即所谓"宗教性",也就是《诗》在其接受过程中呈现的若隐若现的"神性"——原始宗教思维(动作、仪式思维)。通过引《诗》、赋《诗》和用《诗》,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思维围绕《诗》所发生的内化、外延和转化。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测《诗》的原始状态便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咒语"或"祈祷辞"。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古代刑罚的嬗变及刑罚制度的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的刑。罚与观念密不可分。从刑罚的起源来看,刑罚既不是“出于天”,也不是“起于兵”或“源于苗”,更不是由“象刑”演变而来,刑罚只不过是观念的产物,并随着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髡刑在中国古代之所以被认为比笞刑还重的刑罚,只能从古人对头发的不同观念来解释。而族刑作为极其残酷的刑罚制度,也不过是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论是“秋冬为刑杀”的“顺天行刑”思想还是“灾异赦宥”的行刑思想,都是当时的人们对四季及天象异常的相应观念在行刑制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纵观闻一多一生漫长阶段的探索,他之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历程的巨大反差即从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转变为斗士,从对国家主义崇奉到对人民至上呼喊这种根本性转变,就较之鲁迅在知识分子中更具典型意义。因为,闻一多转变的认识意义超越了他个人的范围而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象征。因此,我们纪念闻一多,作为知识分子就要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和最终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而为人民根本利益勇于赴汤蹈火的不怕牺牲精神,作为各级政府则应汲取闻一多转变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这就是闻一多被"逼上梁山"留给我们今天的深远思考。  相似文献   

16.
度戒是瑶族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仪式,瑶族男子只有度了戒,才有神灵护身,死后才能升天。有关度戒仪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瑶族同胞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解释学的视域来看,汉代《诗经》政教意义的生成,是儒家知识分子与《诗经》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产物.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语境,深刻影响了汉儒的《诗经》阐释立场.怀抱经世以致用的立场,汉儒运用挖掘诗作者之"志"与诗"本事"的阐释策略,完成了《诗经》的政教经典化.  相似文献   

18.
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胜负未决》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象征主义小说,作者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命力。作品的标题、颜色及场景的描绘中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背后隐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观,奠定了我军军事文化优良传统的深厚基石。其中,毛泽东建军思想奠定了独具特色的人民军队思想道德文化基础;毛泽东军队文化建设思想融入了我军军事文化的血脉;毛泽东的典型宣传实践催生了我军军事文化符号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江西傩仪当中的音乐因其具有重要特性,一直保存在当地的傩仪过程当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傩仪当中发挥着营造氛围、酬神娱人、沟通人神的重要作用。而南丰石邮的傩仪,因其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傩仪的原生态文化价值,故在赣傩中最具代表性。本文将着重分析以江西南丰石邮傩仪为代表的赣傩音乐中最为突出的两种音乐形态:贯穿始终的锣鼓音乐和间歇唱起的人声唱诵。以进一步发现赣傩音乐的特点与其在仪式音乐当中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