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惠能与韶州曹溪宿昔有缘,生在新州,得法黄梅,广州剃度,却在韶州曹溪行化四十多年,并把真身永久地留在了曹溪宝林寺.韶州曹溪是惠能黄梅求法的准备出发地,又是他回到岭南的首选避难地,还是禅宗宝典《坛经》的演绎创作地.曹溪宝林寺更因为惠能的到来而得到繁荣发展,最终成为岭南禅宗祖庭.惠能用曹溪法乳,孕育了一大批禅宗大师.他们又背靠岭南,立足曹溪,挺进中原,最终推动南禅顿宗发展成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繁盛局面,“凡言禅皆本曹溪”也就顺理成章了.禅宗文化在韶州曹溪的发展使韶文化大观园中增添了新的姿采.  相似文献   

2.
惠能赴黄梅求法之前,曾到过乐昌坐禅,因而衍生出一系列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3.
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矛盾斗争又互相影响融合的过程.由惠能大师开创的佛教南禅革命,于其在世时已经取得雄踞岭南、名扬天下的成果.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破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北方中原中心论;打破了印度为佛教中心论;确立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的佛、经典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唐时期,六祖惠能的曹溪“顿悟”法门“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成为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重要核心基础,曹溪禅绘亦由此产生、形成。禅法思想的融入,使中国文人画逐步走向意境绘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六祖惠能在岭南弘传南宗禅法著名以后,唐朝皇帝一再诏请他到京城施化,惠能“竞不奉诏”。自从胡适对此史实进行证伪之后,杜继文等也认为朝廷征召惠能及诏书都可能是假的。这些史实的真伪已经有杨曾文等学者通过研究进行了考实。为了论析惠能“竞不奉诏”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再次梳理这一考证史实,才可以对惠能“竞不奉诏”的主要原因作进一步较为深入的探讨。由于朝廷征召并非一次,惠能“竞不奉诏”仅用一个以老疾相辞的理由是说服不了的.这也不是惠能不奉诏的真正原因。他坚决继承禅宗祖师不奉诏、不当国师的传统,具有“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的顾虑。又要遵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的弘法原则,还要接地气,保持南祥宗的农民性和地方性,是“竞不奉诏”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六祖惠能是禅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建者,被指称为肉身菩萨。惠能坐化后,首开以肉身为胎塑成夹纻真身像的风气,这是与佛教本土化后其葬俗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其真身坐像对其身后树立南宗法统地位的运动及佛教肉身崇拜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口授流传下来的,唯一称得上中国佛教典籍的经书。《坛经》,既是惠能佛学理论的代表作,又是惠能哲学思想的汇编。一千三百多年以来,《坛经》流传的其它版本甚多,内容增改不少,真伪混杂,不足为据;近现代学者考证,确认敦煌古本《坛经》为业已发现的最早的版本,它比之其它版本更能反映《坛经》的初貌。因此,本文以敦煌本《坛经》为凭,剖析惠能的哲学思想。多年来,对惠能哲学思想的评述基本上分为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惠能哲学思想的特征是主观唯心主义,突出地宣扬了地主阶级的人性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把佛学中  相似文献   

8.
唐宋之后,佛教各宗大都式微,惟有禅宗盛行.惠能禅用心灵去证悟佛法,用生命去把握佛法,用实践去诠释佛法,因之对中国心性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禅,而要了解禅,就必须对惠能及其<坛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宗宝本《坛经·行由第一》记录了惠能应对惠明夺衣拜师、印宗请衣拜师两事,人物叙事对比有情节,有转机。惠明是由惠能的反对者转化为帮助者,接受的指令先后发生改变,印宗始终是惠能的帮助者,接受的还不能称为指令,接受的是信息。前事惠明与惠能有对比,后事惠能与印宗有对比。两事人物叙事也可以作对比,有异有同,如惠能与衣、法就构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两事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惠能禅不仅在广东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传播及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越南、韩国和日本等。惠能禅为这些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相会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禅宗新派别。19世纪,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惠能禅还传到了北美和欧洲大陆,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惠能(638—713)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他的佛教义学思想把大乘空宗与涅槃性结合一起,与前人比较有很大特点,对中国佛教的面貌以及唐以后的佛教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佛教义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出“心即真如”的本体论佛教的全部理论无非是给成佛做论证。首先就牵涉到如何看待现存世界的本质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宗派对这一问题一直持  相似文献   

12.
慧能生长在广东新州(今新兴县),得法于湖北黄梅,剃度出家于广州,而最终在韶州曹溪弘法37年,圆寂后其真身永久供养在韶州,这不仅是他与韶州有缘,还有诸多原因需要探究思考。  相似文献   

13.
惠能在韶州弘法40年,在韶州大梵寺和曹溪宝林寺演绎了《六祖坛经》。在一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坛经》版本几经演变,不断添加、删减和改窜。但整体上,内容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虽然《坛经》有不同版本,但它的价值都是不可否定的。不同的《坛经》版本反映了禅宗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韩愈从辟佛到被贬潮州后与大颠禅师密切交往的前后经过及其原因说明:韩愈反对的是以禅宗北宗为代表的北方佛教,贬潮之后则对由惠能及其几代弟子所创立的南宗佛理有所认识。二人的交往反映了中唐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六祖惠能与韶州有缘,生在新州,得法黄梅,广州剃度,却在韶州弘法约40年,并在韶州创作了《六祖坛经》,这是中国的第一部佛教经典,也是禅宗的传法依约和根据。但它在一千多年的传播演变过程中,书名与作者发生过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禅宗思想的发展演变,也是那个时代禅宗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邵敏  吴婷婷 《皖西学院学报》2022,(5):125-128+151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戏曲正面临着与当代社会脱轨的严峻考验。传承弘扬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改革创新。采用现代化理念,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系统。利用“云技术”集约化、个性化、共享化的发展特点,在保护、传承、发展、传播上推陈出新,以期更好地实现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和引导高校“佛系”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新的理论视角,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压力应对模型的心理学分析框架,采用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16所高校7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厘清大学生的“佛系”特征、探索“佛系”大学生的成因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佛系”大学生具有低目标承诺、低自我超越、低人际交往和高依从性的“三低一高”特征;大学生在佛系特征得分上总体情况良好,但有近一半的同学却将自己标榜为“佛系青年”;“佛系”大学生无人口学特征差异,但在获奖和高校层次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别;高支持性的学校环境和高亲密度的家庭氛围能显著降低“佛系”大学生的人数比例,竞争压力与“佛系”大学生人数的关系则呈现U型的非线性分布形态;看似洒脱的“佛系”心态实质上却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出广东韶关市东南郊二十公里,便是南方有名的佛教胜地——南华寺,它是中国重要佛教流派——禅宗六祖惠能创立的禅宗的发源地,也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起点。素有中国佛教的“祖庭”之称。惠能之前,禅宗没有形成宗派,传播仅限于嵩洛湖北一带,惠能之后,禅学蔚为显学,逐渐遍及全国,远播海外。从唐代后期起,禅宗几乎代替了其它宗派,垄断了佛教,禅学和佛学甚至成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19.
六祖慧能和韶州有缘。生在新州,得法黄梅,隐遁怀集和四会,剃度出家在广州,但他最终把韶州作为37年弘法的上佳选择。韶州的曹溪宝林寺(后称南华寺)的兴盛与发展也和慧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慧能在世之日,宝林道场至少有三次以上的重修、重建和扩建,而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宝林寺的香火也因此一次比一次旺盛。唐朝的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发展和兴盛的历史事实表明,慧能只要一到宝林寺,它立即就会四众云集,宝林道场的修建就势在必行。慧能对宝林道场的重修、重建和扩建,起了直接重要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梅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4):129-132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一方天地,它在沿袭黄梅戏基本美学特征的同时,又将其进行了变化与拓展,即“柔”中带“刚”、“俗”中见“雅”、“嗲”而不“腻”、“杂”而可“融”,这种美学上的创新使该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传统唱段较少、过于依赖舞关等非音乐因素等。该戏的成功与不足为中国戏曲音乐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