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要通过野外科学试验获取具有β-中尺度分辨能力的观测资料,发展中尺度气象再分析系统和形成高时空分辨的中尺度再分析格点气象场,建立具有适应性功能的中尺度观测网及观测与预报的互动系统,探索提高暴雨预报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作为该项目的重要阶段性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在2007~2009年组织实施“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计划)”。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3,(3):58-59
西藏地区强降水、强降雪、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西藏地区社会稳定、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建立适合西藏高原的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完善和提高西藏地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对做好西藏地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重大灾害天气形成机理及预测理论研究"于1999年作为首批国家973计划项目之一立项启动.项目紧紧围绕"提高梅雨锋暴雨的监测与预测能力"这一总体目标,经过近80名科学家5年的努力,不仅提出了梅雨锋暴雨的多尺度物理模型这一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创新研究成果,而且在自主发展我国梅雨锋暴雨的定量遥感技术和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暴雨频发和多发地带。每年汛期,致洪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国民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正确的定量降水估计和短期定量降水预报(特别是暴雨监测和预报)是各级政府指挥抗洪救灾的主要科学依据之一,开展对暴雨的深入研究是国家十分紧迫的重要需求。目前我国的暴雨定量预报准确率仅有百分之十几(TS评分),与发达国家(美国为百分之二十几)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暴雨预报和服务水平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高速发展的迫切需求间距离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①定量降水估计的精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②对极易致灾(流域洪涝、山洪爆发、城市积涝)的特大暴雨的预报水平还很低;③对暴雨过程强降水时空结构的精细化预报能力还有待提升;(4)对突发性、频发性和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预报能力还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暴雨定量预报技术研究针对暴雨定量预报难题,采用专家系统思想,从形成暴雨最本质的要素出发,重点研究了地形强迫和对流触发对暴雨的贡献、暴雨灾害定量预估等关键技术,建立基于数值模式、动力释用及配料法模型的综合暴雨定量预报技术,以及基于暴雨灾害风险评估的暴雨灾害定量预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明显应用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北省北部高原、山区和平原有着多处原始森林,冀北高原的坝上草原和覆盖河北省西部和北部的太行山、燕山等山区是河北省森林草原防火的重点区域,森林草原防火形势十分严峻。项目的实施以保护京津冀区域森林和生态环境为前提,系统的运行提供实时的气象监测信息、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信息、森林热点卫星遥感监测信息,为提高森林防火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提供科技支撑,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强对流天气不仅常产生强烈的降水、破坏性大风和冰雹等严重的天气灾害,而且还伴有强烈的雷电,造成雷击灾害,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失。对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预报性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已经严重制约了雷电的监测预警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8.
网格技术的发展为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可全面共享的计算资源和可协同工作的开发环境。针对集合预报系统计算量大、数据量大的特点,课题利用网格技术开发了一个基于网格技术的气象中尺度集合数值预报网格应用系统MAGEP(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 Grid formesoscale Ensemble Prediction)。该系统聚合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行业内部和中国国家网格在内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和研究资源,为集合预报系统的运行提供了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能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7,(24):61-61
“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研究”项目深入分析了广西主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特点,在广西率先应用GIS技术构建了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对暴雨诱发广西地质灾害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类,建立了华北低槽,高原东部低槽、西南低涡、台风等四种暴雨型地质灾害模型;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技术结合T213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广西地质灾害的预报模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了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8,(5):59-59
在我国,台风、暴雨、雷雨大风、雷电、龙卷风、冰雹等灾害天气及其产生的次生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导致突发气象灾害发生更加频繁。本项目研究瞄准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和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需要,依托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及其快速循环更新同化系统产品,融合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闪电定位仪、GPS/MET、风廓线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11.
客运枢纽间高效协同是推进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为提升枢纽资源配置效率、协同运行水平与公众出行体验,本文以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多模式客运枢纽一体化运行为目标,对城市群枢纽协同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联程客运出行预测与异常状态识别、多枢纽运力协同调度与出行服务主动调控技术、城市群枢纽协同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开发与测试应用等进行研究,搭建城市群多模式客运枢纽协同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24,(7):20-23
<正>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我们能够回答太阳活动如何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能为空间天气预报精度的提高提供数据支撑,能保障航天、通信、导航等一系列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高技术设施运行安全。近日,由16个观测台站、58个观测点组成的子午工程二期初步建成,和此前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一起,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两纵两横“井”字形、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天网”,而它的任务就是揭示空间天气变化的过程和规律,提升空间天气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进行广州市空气质量保障预警体系设计研究,以实现亚运会场馆和大气监测国控点每天污染物浓度达到保障目标,提出建立可实时调控空气质量的预警体系。预测预报系统是预警体系的核心技术支撑,能够及时提供区域空气污染特征评估和多种预报时效的预测结果。预测预报系统需要天地空立体化监测网络支持,需要包括多种预测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预报准确性,提供空气质量与污柒源、天气形势的数值关系,以确定控制污染源的预警措施,实现保障目标。广州以此设计思路,在国内首次集成三种类型的预测预报系统作为预警系统平台:①基于污染源排放、天气形势变化,包括NAQPMS、CMAQ、CAMx国际先进数值模型的多模式集成预测预报系统;②基于区域观测和天气条件变化的卫星遥感监测与污染气象条件指数预报系统;③基于全球格点气象场和天气形势的新型统计预报系统。此平台在亚运会期间为空气质量评估与预测预报专家会商,为亚组委及时启动预警措施,实现亚运空气质量保障目标圆满成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MJO、ENSO、IOD和PDO等高影响海-气环境事件的预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多尺度、多过程的复杂性使这些海气环境事件的预测至今仍然是气候科学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由于海洋成分的长期记忆能力,耦合模式海洋成分的预报初始化对它们的预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内现有的气候预测系统缺乏耦合模式框架下先进的海洋资料同化系统,同化的海洋资料种类也亟待增加。而针对MJO等季节内尺度和PDO等年代际尺度气候变率,现有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处于薄弱或空白状态,滞后于国际发展水平。针对全球变化的背景,需着重开展耦合模式的海洋资料同化研究,发展全球耦合模式的海洋资料同化系统,从而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增强我国气候防灾减灾的手段,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气耦合模式,项目将开展全球和区域多源海洋观测资料同化技术研究,突破耦合资料同化中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动力、热力平衡的关键技术问题,发展耦合模式框架下的参数估计和约束系统,研制具有业务化前景的高分辨率海洋模式的耦合同化系统,并开展MJO、IOD、ENSO和PDO等高影响海-气环境事件的综合评估和预测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5.
沙尘暴天气环境质量等级划分与预警系统建立研究提出沙尘天气源地的概念,并根据传输和影响对其进行了分类,对影响中国的沙尘天气的传输路径进行了分类总结,对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沙尘暴天气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复合指标体系,确定了沙尘暴天气环境质量贡献的贡献率和绝对贡献;建立了沙尘天气的预警预报系统,提出了减缓沙尘天气的应对策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北京开展了现场观测和资料分析,开展了沙尘暴天气环境质量等级划分与预测系统建立研究,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为了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使得包括天气预报在内的各种要素预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一系列以气象科学为核心的气象服务指数,陆陆续续在大、中城市的新闻媒体上公布.这些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表现为数字和等级),无疑能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提高生活的科学含量,让人明明白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南极大气与冰雪下垫面之间的动力和热力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大气层结构和局地天气气候,而且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演变也有重要作用。对南极冰-海-气相互作用的观测与研究可以大大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了解。为建立合理、可靠的全球冰-海-气耦合模式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3~2008年(4~8月)强对流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克拉玛依08时探空资料及地面实况资料,对冰雹天气的0℃层高度、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强度、强回波高度、回波顶高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本地区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的降雹指标,提高冰雹灾害天气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学是属于地球万物的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对水利、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以及为城市人民生产、生活服务方面关系都很重要。而天气预报是气象事业为人类活动服务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天气预报水平,这既是气象科技领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大气是一种可压缩流体,它昼夜不停地在运动,其状态变化既受各种热力和动力因子的影响,又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大气状态的变化更是错综多  相似文献   

20.
<正>在洪涝灾害之后往往会发生各种相关的疾病,威胁人们的健康生活。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关注洪涝灾害对公共卫生环境和人体免疫力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