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角度,利用30个省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影响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发展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教育培训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应该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吸引外资流入、保持一定的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3.
结合城市韧性,从经济、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4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8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分析各省及城市间的韧性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中部地区综合韧性水平稳中有升,各城市韧性得分均逐年增长,但速度存在差异.(2)中部六省平均韧性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省内差异逐年扩大,省会城市远高于其他城市.(3)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等因素对城市韧性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镇化水平及产业结构对城市韧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龙岩市人口城镇化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着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地区差异大,城镇体系不协调;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后续发展不足等问题.促进龙岩市人口城镇化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发展动力;强化城镇特色,增强城镇吸引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相似文献   

5.
生态效率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能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探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时空动态及产业结构转型对其驱动影响,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非期待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将产业结构转型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整体呈上升态势,下游地区生态效率较高、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对生态效率表现出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表现出负向影响.黄河流域应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应注重城镇化向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方向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以内蒙古2002-2014年11个盟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引入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详细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度呈现出地域差异,以呼包鄂经济带为中心以及内蒙古东部包括通辽、赤峰等在内的两大区域协调程度高;而内蒙古中部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等盟市协调度水平低,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低,不能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城镇化过程中于北京、天津二增长极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该地区11县域的工业、农业、非农业人口、与京津距离等因素的因子分析,得出具备典型特征的潜力指数,将该地区大致划分为远距被动潜力区、远距主动潜力区、近距被动潜力区、近距主动潜力区、远距成熟区五个地区,从而得出根据特征改变产业结构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二者是否协调发展在我国仍存在不同的观点,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选取云南省16个地州127个样本,采用象限图法和ArcGIS软件辨别2005年以来云南省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格局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省内各州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滇西北、滇东南以滞后城镇化为主,滇中地区以城镇化超前水平为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占72.44%.从分析得出:部分地区城镇化超前,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应从增加城镇数量、扩大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增长等要素增长型向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转变;另外,城镇化滞后类型区占有较大比重,这类地区城镇化动力不足,未来应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步伐,并与经济发展协调演进.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山东省不同县域金融发展的情况,选取了山东省79个县及县级市,并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根据山东省2008~2012年的县域经济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城镇化因子、城乡收入差距因子。同时分析了三个区域所提取的主成份因子的异同,研究各因素在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中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而产业结构对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体现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体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基于194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从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模型预测三个方面对韶关市城市化进程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韶关城市化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诺瑟姆“S”曲线的第二个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韶关城市化受到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增长因素和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着力于以韶关市区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对于韶关未来城市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其发展建设深刻影响着河南省区域人口的集聚及城镇化进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是促进产业集聚区有序发展的前提,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前期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找出目前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五规合一"和"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以此为基础,在产业引导、空间统筹引导和政策措施引导3个层面破解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提供方法与策略的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保证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比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产业结构效益低,二、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都市圈、产业带和经济区等的不断涌现,使得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和产业带研究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借助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效应分解,研究1995~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业结构的分解表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差异是导致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第一和第二大因素;产业效应的分解显示,集中效应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重组亦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认为大连、营口、盘锦沿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与大连、丹东黄海沿岸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相互作用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关中地区为例,采用回归分析和钱纳里模型,分析了1949—2009年间关中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时序关系、相关关系和协调关系。结果关中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时序关系,可划分为快速起步、缓慢发展、稳步上升和快速发展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产业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不同;并且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协调程度在加剧。结论低工业化水平和低劳动吸纳力是导致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因此,做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出重庆市及各县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偏离差,并据此划分出协调度类型,结果表明: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呈现极不协调状况,同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结构体系不全、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城镇产业特色不明显关联性差等;最后提出了推进重庆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是城镇化的基本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为准确把握广东省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使用Voronoi图空间组织方法和加权Voronoi图空间分割方法,以城市综合实力为质量属性,统合考察城市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关系,对广东省县级以上城市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吸引范围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广东省城市发展空间极化现象明显,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在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上,广东省形成了全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一般性城市4个层级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3)从城市吸引范围分析,广东省部分城市存在同城化发展现象,其中广佛和潮汕同城趋势明显;(4)广东省城市的综合实力与其空间结构等级间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因此应该进一步明确实力强等级低的城市的区域定位和职能定位,同时加快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8.
在后危机时代,明确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海南省因地制宜的选择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熵值法,从人口、社会、经济和地域景观等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2011—2013年18个市县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抽样标准差的方法,对后危机时代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海南城镇化综合水平在逐年小幅度提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形成明显“两极格局”和东、中、西线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递减格局;(2)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海南省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不存在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带动区,且局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3)城镇化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严重滞后、滞后、超前、严重超前型城市并存,积极型城镇化城市不多,且城镇化“双中心”城市城镇化均超前较严重,而积极型城市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在省内均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南充市正从农业大市逐步向工业大市迈进,产业结构随之发生着变化,不同的县域,其产业结构也有所不同,产业结构的不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差异.本文从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变化和各县市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研究了南充市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着重从各产业部门入手,分析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杜煜 《河南科学》2014,(11):2389-2394
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城镇化对河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并对制约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