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落实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2004年起,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第一阶段(2004~2009年)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编目和重点类型物种资源和重点地区的生物物种资源调查,评估了中国野生高等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受威胁现状,编制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等;第二阶段(2010~2011年)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确定的5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开展了对部分地区的试点示范调查,即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目的是通过示范调查取得经验,以便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示范调查包括横断山南段优先区内的云南滇西北地区18个县、大明山地区优先区内的桂西南石灰岩地区4个县和南岭地区优先区内的贵州黔东南地区4个县,以及对澜沧江、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以及北部湾(广西段和广东段)潮间带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仍然不清,物种分布数据信息缺失严重,新物种、中国新记录或省级新分布物种大量存在;同时,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与流失的现象依然严重。建议进一步开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三个层次进行生物多样性综合性本底调查和编目,并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体系,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持续的和稳定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开展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最能体现“预防为主”环保理念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机结合的直接体现。课题以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地区之一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案例研究区域,开展以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环评,探索了针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规划从决策源头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一整套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为我国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示范和指导,丰富了规划环评的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关生物多样性词汇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在生物学界,而且在政界与社会公众中十分流行与得到极大关注的人类环境与生存问题。李鹏总理在参加1992年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从而作出了我国对世界环境与生物名样件保护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61-61,64
本项目主要依托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湿地资源监测与评价”、“北京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开展北京湿地监测技术方法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创新与发展,战略与未来”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于2007年6月16日~18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功举办。聚焦中国生物产业宏观战略的高层论坛——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贯穿整个大会。“顶级专家、前沿成果、先锋理念”,使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农业产业、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生物产业政策和产业基地、生物产业投融资和知识产权保护五个分论坛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2,(11):F0004-F0004
世界自然基金会(惭)5月15日在京发布了被称为“地球体检报告”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诊断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报告显示,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态(地球生命力指数)在1970年到2008年间下降了28%,热带地区下降了60%。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4):60-60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取得的“中国绵羊的起源、进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属畜牧科学领域的公益性、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查明国家生物多样性本底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工作,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七条(查明与监测)的基本要求.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威胁严重的国家之一.调查获取详细、准确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数据,是客观评估生物多样性现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开展相应的保护政策研究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9.
爱尔兰企业、贸易与就业部于2006年7月发布了《2006~2013年科技与创新战略》(Strategy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06~2013),这是爱尔兰政府第一个全面的科技与创新战略.该战略指出,科学技术与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爱尔兰的目标是要建成真正的知识经济,并为此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目标、政策和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智慧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儒家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以儒家气论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多样性如何为气所生化、怎样共融同存于自然之中以及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尊重和爱护三个层面,发掘与梳理了这种世界观中所蕴涵的深刻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当今,汲取与利用这些智慧将是我们维护生物多样性持久繁荣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创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初,中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自主创新确立为新的国家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了到2020年使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这一规划不仅确立了未来中国科技创新蓝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营造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以“创新与发展,战略与未来”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于2007年6月16~18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在大会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作了《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生物产业·为生物产业提供支撑》的主题报告。刘燕华在报告中指出,生物技术创新将推动生物产业发展,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推动生命革命,改变人类的生活;关乎国家的科技安全。  相似文献   

13.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又称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大会有6万多参与者,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在为期10天的会议中,大会就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文结合这次世界首脑会议的背景,过程和主要成果,讨论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大会在人类可持续发展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评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18-19
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都把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大学的研究(学术)与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讯》编辑部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讨论“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的论题是非常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以“创新与发展,战略与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07”于2007年6月16~18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府部门领导现场解读我国关于支持培育生物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科技规划、投资方向;生物技术领域的院士、专家分析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国际前沿与发展趋势,展望我国生物高技术发展战略远景。现将有关领导、专家演讲的核心观点做摘要编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将在昆明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如此高规格的多边环境会谈,而COP15将制定一份未来10年的路线图——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在绿色和平东亚区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看来,昆明会议对于生物多样性进程的历史意义,类似于当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应当留下与之相匹配的政治遗产.这一遗产应触及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国家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正式纳入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是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各项战略任务的开局之年,按照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在科技界和各方面的努力下,通过国家各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重点领域,前沿技术领域以及基础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2011年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并于2011年1月30日发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年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