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现有林木采伐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推行林业伐区调查设计制度,加强林木采伐限额管理的对策措施,主要是加强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把伐区调查设计列为限额的首要措施,加强林业调查设计队伍建设,强化伐区管理,降低林业费用,简化采伐手续,方便群众办理。  相似文献   

2.
留坝县栎类林分均属于天然次生林,分布面积广,资源丰富,是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多年来地域便利、交通条件好地方的栎林重复采伐利用,更新恢复势能减弱,如何加强培育和合理利用栎类资源,提高栎林的质量,提出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3.
在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试验林场内设置固定标准地,观察杂木林抚育间伐效果.经过分析,中度间伐下的杂木林生长良好,活立木蓄积生长率最大,其余依次为弱度间伐区、对照区和强度间伐区.强度间伐区的草本和木本植物多样性最高,对照区、中度间伐区次之,弱度间伐区最低.从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贮量看,中度间伐区林地凋落物的凋落量和贮量均较合理,故认为中度间伐是适合于辽宁东部山区的森林采伐强度.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采伐作业物质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合理确定森林生态采伐作业方式,将物质 流的分析方法应用到人工林采伐作业系统中。在国内外物质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物质流;依据伐区木材生产工艺,绘制了木材生 产作业物质流程图;根据人工林生产作业的特点,提出了定点观察法分析人工林生产作业物质流,并且提供了可参考的分析指标。人工林物质流分 析的方法和指标可用于指导在伐区生产采用清洁化技术,研究林区物质减量化模式及进行人工林采伐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相似文献   

5.
韩贵京  高玉梅  王淑君 《科技信息》2009,(28):I0309-I0310
如今,国家已经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但天然林保护工程当中的次生柞林,在我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采伐利用的。对这一部分的天然次生柞林如何采伐利用,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根据我县的柞林特点,有必要对天然次生柞林抚育径量做以分析,以便为生产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从而更科学、更合理的、有计划的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8):1295-1300
选择郏县林场为研究区,运用Ar Gis9.3对研究区林相图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DEM模型,应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郏县林场伐区以及楞场位置进行分析,确定规划方案,为森林生态采伐提供方法和现代化技术,从而满足林场生态采伐的需求.分析结果表明,通过GIS缓冲区分析工具对伐区位置和界限进行确定,对楞场进行初步确定.将Arc GIS应用到森林生态采伐工作上,有效地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为生态采伐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运系统网络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网络分析技术和运筹方法,从整体上研究采运系统设计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用于制定经济合理的采伐运输方案,为林区木材生产规划设计和伐区采运系统设计提供实用的决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
黄荣灿 《广东科技》2014,(3):132-132,126
目前,森林采伐方式多样灵活,森林采伐主要包括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低产林改造。经过努力,福建省森林资源采伐在技术规定和适用范围上更加具体,也符合我省省情。但是,仍然要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制定采伐更新方式,经营好现有森林,恢复与发展森林资源,为我省经济建设服务。首先简要的对福建省林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森林安全采伐的相关对策,希望为福建省的林业采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黄荣灿 《广东科技》2014,(Z1):132+126
目前,森林采伐方式多样灵活,森林采伐主要包括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低产林改造。经过努力,福建省森林资源采伐在技术规定和适用范围上更加具体,也符合我省省情。但是,仍然要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制定采伐更新方式,经营好现有森林,恢复与发展森林资源,为我省经济建设服务。首先简要的对福建省林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森林安全采伐的相关对策,希望为福建省的林业采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伐区作业质量检查验收是保证伐区作业质量、加强伐区管理、是实现森林培育、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伐区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内容、方法等的详尽叙述,进一步明确了伐区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带状间隔皆伐是森林主伐利用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采伐方式能充分发挥林墙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采伐带的天然更新和更新幼树的生长,因此带状间隔皆伐是人工林尤其是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采伐方式。但是,在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着采伐宽度难以确定的问题。如果宽度设置不当会直接影响天然更新的效果和更新幼树的生长。为解决这一问题,黑河市林科所于1988年进行了落叶松人工林带状间隔皆伐试验,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于嫩江县四十里河林场14林进的11小班内,试验面积75亩。试验林生长良好,林龄28年,…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季节采伐试验,获得杉木伐桩休眠芽始萌发期,萌发量,萌发动态及越冬萌条生长状况的数据,经统计分析,揭示了采伐季节对杉木休眠芽萌发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了杉木林萌芽更新的适宜采伐季节和最佳采伐季节。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伐区调查设计与伐区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区调查设计是林业企业在木材生产作业前对现地进行的调查设计,是木材生产的先导,是伐区布局的核心,是主管部门拟定计划和进行伐区木材生产的依据,伐区生产是三大流水作业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伐区布局又是伐区生产的先导,伐区设计与伐区布局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木材生产的作业成本和经济效益。为了森林的可持续利用,切实培育好森林资源,提高木材效益,为科学的木材生产和木材经营提供准确可靠依据,笔者浅谈伐区调查设计与伐区布局。  相似文献   

14.
阐述国内外松脂产业的现代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影响广西松脂产业可持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广西的松脂产业采用合理采伐松林资源,选育松树良种、建立高产脂林基地,大力推广采脂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深加工产品,组建企业集团等措施,促进松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明 《广东科技》2014,(10):178-179
林业伐区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对于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林业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探究规划设计、技术标准等内容也就有了重要的意义。从伐区调查规划的设计原则、伐区技术标准和对设计人员的基本要求等分析了该命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过对森林采伐,会影响森林发展方向及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出了通过采用正确的采伐策略、因林因地制宜合理确定采伐方式、适宜的林地清理方式来保证森林采伐后森林环境不受破坏,使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郑菊花  周静 《科技信息》2013,(11):453-453
森林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每位林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伐区作业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伐区作业技术着手,提出了使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伐区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8.
研究老龄林生态系统内部及向外界的碳转移对评价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干扰统计数据和CBM-CFS3模型,估算云南省迪庆州云杉老龄林生态系统年均内部碳转移为158.66 Gg·a~(-1),其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分别向死亡有机质碳库(DOM)转移87.48Gg·a~(-1)和71.18 Gg·a~(-1);生态系统向外界年均碳转移176.22 Gg·a~(-1),包含采伐木材产品移出33.09 Gg·a~(-1)、燃烧释放2.62 Gg·a~(-1)和分解释放140.51 Gg·a~(-1);净初级生产力(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BP)分别为145.45、4.95 Gg·a~(-1)和-30.77 Gg·a~(-1).云杉老龄林为碳汇但在个别年份为弱碳源.采伐是生态系统碳转移的重要驱动力,连续采伐会加剧生态系统内部周转、移出木材产品、增加异养呼吸及燃烧释放从而增大云杉老龄林转变为碳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我国《森林法》法定制度,是森林采伐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采伐数量的控制来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我国实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实践显示,虽然该项制度本身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项制度与林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则成为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尽可能地总结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该项制度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Eucaly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下植物群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定量评价巨尾桉人工林下植物分布与更新方式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更新后5年,群落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均为植苗林〉萌芽林〉采伐迹地;草本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植苗林为最高,采伐迹地次之,萌芽林最小;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以萌芽林为最高,植苗林次之,采伐迹地最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林与植苗林草本层植物之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伐迹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明显低于萌芽林(P〈0.05),其余均无显著差异。3种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冠层透光系数、土壤孔隙度、坡向、速效磷对灌木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的影响,4个环境因子的叠加效应总共解释了3种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组成变异的90%以上;冠层透光系数、坡向、总氮/总磷、速效氮/速效磷、土壤孔隙度对草本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5个环境因子的叠加效应总共解释了3种群落之间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异的86%。【结论】微生境的变化导致了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下植物组成的变化;适度干扰(不炼山、不施除草剂、带状整地、带状抚育)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