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应用RAPD鉴定红菇组织分离菌株的探索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组织分离技术从野生红菇(Russula sp.)子实体中中分离得3个菌株。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对红菇子实体和分离菌株的DNA多样性进行分析,以确定3个分离菌株与子实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实验使用16个随机引物检测40多个位点,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3个分离菌株和红菇子实体之间的DNA相似性非常高,红菇子实体和对照菌株「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和金针  相似文献   

2.
对两株产人参皂苷糖苷酶的酵母菌株进行核糖体18S rDNA和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分别为1 477和1 478 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分别为791和727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两株酵母菌的18S rDNA序列的相似性达100%,而ITS序列的相似性则为66%,均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啤酒酵母的相应序列同源性最高.从GenBank中选取部分不同种属的酵母菌ITS序列,以ITS为对象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定了两株酵母菌为酵母菌属的不同种类.  相似文献   

3.
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通过18S-ITS-28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从根、茎、叶组织中分离得到158株形态各异的内生真菌。对其中92株的ITS序列分析显示,91株分属于19个已知属,另1株真菌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序列最高相似性为82%,认为是一新种。结论:三七内生菌多样性丰富,同时不同部位内生菌的数量、种类及分布存在差异,且有其特有种。  相似文献   

4.
根据生境和形态学特征与大型真菌图鉴对照,从形体上挑选了4个羊肚菌子实体(其中3个来自哈密巴里坤,1个来自乌鲁木齐南山),同时从四川绵阳某研究所购得一株高羊肚菌菌种做为实验阳性对照,为了确定收集的羊肚菌分类学地位,采用PCR技术,以rDNA—ITS为分子指标,对子实体和菌丝进行了ITS序列测定与分析,结合系统进化树确定品种归属。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贵州天麻主产区蜜环菌的生物种及其地理分布.[方法]在代表性主产区采集蜜环菌样本,利用双抗培养基分离菌索或子实体;从液体培养的菌丝中提取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rDNAITS片段,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并送测序;利用SeqMan软件对序列进行拼接,并用MEGA软件构建进化树.[结果]从大方、德江等县分离到35株蜜环菌;得到DF1等17个菌株的rDNA-ITS完整序列,GenBank中蜜环菌rDNA-ITS序列比对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一致.[结论]17个rDNA-ITS序列分析的蜜环菌株中,4株属于生物种Armillaria gallica;8株属于Armillaria cepistipes;5株与Armillaria mellea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其同源种.贵州省内A.mellea,A.cepistipes的分布最广,其次是A.gallica.  相似文献   

7.
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种植品种的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以及山姜(A. japonica(Thunb.) Miq.)、华山姜(A. chinensis (Retz.) Rosc.)和大高良姜(A. galanga (L.) Willd )等三种混淆品的rDNA ITS区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经测序、比对和排序得到812bp序列,包括18S3’端部分序列,ITS1、5.8S、ITS2全部序列和26S5’端部分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高良姜种内序列高度一致,同源性达100%,测序结果中发现杂合位点,而广西样品杂合位点的两个碱基各占的比例与其它地方样品的不同,显示了高良姜种内rDNA ITS序列的细微差异。高良姜和混淆品的812bp序列中共有61个变异位点,60个是信息位点,同源性达96.32%,其中ITS1和ITS2中的11个位点在高良姜和混淆品中差别明显,可以鉴别高良姜和混淆品,因此rDNA ITS序列是高良姜真伪辨别的有效标记。基于DNA序列的高良姜和混淆品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实验室长期保存的两个盐藻株(Dunaliella salina)核糖体rDNA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ITS1 5.8S rDNA ITS2)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经序列测定后,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相关序列一起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其中一个(Dunaliella salinaSHU 01)与Dunaliella viridisCONC 002的距离最近,另一个(Dunaliella salinaSHU02)与Dunaliella salinaUTEX 1644的距离最近.因此分别命名为Dunaliella viridisSHU与Dunaliella salinaSHU.  相似文献   

9.
高良姜及其混淆品rDNA ITS序列的分析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内序列同源性达100%,测序结果中发现杂合位点,且广西样品杂合位点的两个碱基所占的比例与其它地方样品的不同.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经测序、比对、排序得到的812bp序列中有61个变异位点,60个是信息位点,同源性达96.32%,其中ITS1和ITS2区中的11个位点在高良姜及其混淆品中差别明显,可以鉴别高良姜及其混淆品.同时发现,基于DNA序列的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将诱饵法与组织分离法相结合,对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菜豆根围土壤中的腐霉菌进行分离,共得到6株腐霉菌株.通过挑单菌丝的方法获得纯培养菌系,在对纯化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长速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研究的基础上,对编号为18-51 D的腐霉菌株培养后提取DNA,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输出全序列,获得947 bp的序列;将该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用DNAStar分析软件将同源性较高的登记菌株的序列与18-51D腐霉菌株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18-51 D与菌株DQ211524(Pythium carolinianum)和AY987038(P.carolinianum)聚为一类.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将这6株腐霉菌株鉴定为卡地腐霉P.carolinia num.这是第一次在菜豆根围土壤和在甘肃分离到卡地腐霉P.carolinianum,为甘肃腐霉新记录种.用平皿法测定该菌种对三科九种栽培植物的致病性,发现所有供试植物的胚根仅部分有轻微褐变,未见对生长有明显影响,说明P.carolinianum对这些植物基本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鳞盖红菇是广西浦北红椎林中发生面宽且产量大的一种食用菌根真菌,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报道了对其生态环境的考察结果,为半人工模拟栽培或人工栽培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的红菇科真菌资源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波  李良晨 《河南科学》1998,16(3):323-329
红菇属(Russula)是红菇科(Russulaceae)的一个重要的属。本文依据在河南山区采集的标本,鉴定、整理出红菇属的种类有31种,其中食用菌24种、药用菌4种、毒菌5种。此外,它们多是菌根菌,与林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不少种类的子实体中含有抗癌物质,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江蓠属Gracilaria和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5个物种的23个群体的ITS(含5.8S rDNA)序列,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现有江蓠科Gracilariaceae的16个物种的ITS序列进行分析,在不同分类阶元中探讨了序列变异和和系统进化关系。江蓠科海藻ITS序列长度在893~1 508 bp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41~0.600之间,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12之间,其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遗传距离;ITS系统发育聚类结果显示江蓠科分为两大分支,分别是江蓠属/Hydropuntia分支、龙须菜属/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分支;江蓠科海藻5.8S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很小,但存在稳定的属间区分位点,可用于属以上水平的分类鉴定;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地的真江蓠群体的ITS序列存在9个稳定的变异位点,可以将不同地理群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产乌头碱的内生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白喉乌头根中分离内生真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内生真菌对4种指示菌的抑菌作用,通过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乌头碱,最后基于真菌形态特征和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白喉乌头根部共分离得到20株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其中菌株YLAC-3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其发酵液中发现类似于乌头碱的化合物.说明菌株YLAC-3发酵液有较为广泛的抑菌活性,它可能产生乌头碱.菌株YLAC-3菌落、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类似于曲霉菌属,与已报道的塔宾曲霉菌ITS序列(KP196359)的相似度为99%.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曲霉菌属有效发表种Aspergillus tubingensis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15.
生防菌株A-29分离自山东省科学院中试基地内的番茄根际土中。利用通用引物27f和1492r扩增A-29的基因组DNA获得1492bp的16SrDNA序列片段,登录号为EU430264,同源性与直丝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cyaneus)YIM30997(AF513223)达98.9%。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中,除吲哚反应和木糖利用2项不同外,其它指标A-29与S.viridocyaneus完全相同,故将菌株A-29鉴定为S.viridocyaneus。菌株A-29的无菌发酵滤液具有广谱抗性,在PDA平板上对供试的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黑斑链格孢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半径为7.0mm。分别利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浸提法提取发酵上清液中的活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提取液进行定性分析,菌株A-29各提取液中可检测到的化学成分种类主要有:有机酸类、酯类、苯及其衍生物、烷烃、酮类、杂环化合物等,结合文献报道:上清乙酸乙酯提取液中可能的活性成分为:(S)-(+)-2′,3′-Dideoxyribonolactone、2-Vinyl-9-[3-deoxy-.beta.-d-ribofuranosyl]hypoxan-thine;上清二氯甲烷提取液中可能的活性成分为:2-(Phenyl-piperidin-1-yl-methyl)-cyclohexanol、10-Methoxy-nb-.alpha.-Methylcorynantheol。  相似文献   

16.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病症的验证,最终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冬枣和骏枣果实上分别分离到3株(221# 、227# 、232# )和2株(229# 和230# )丝状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221# 和227# 为镰孢菌,229# 和232# 为葡柄霉,230# 为短柄霉属真菌,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鉴定221# 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227# 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229# 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230# 为产酶短梗霉(Aureobasidium proteae),232# 为葡柄霉(Stemphylium armeriae)。目前这5种病原真菌均未发现可导致枣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报道,其中Stemphylium armeriae未见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通过挖掘出更多的引起枣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希望为枣果实病害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中报导了山西太岳山的真菌88种,1变种,隶属于26科60属,包括食用菌34种,药用菌11种,毒菌4种,木腐菌16种,其中20种是山西省新纪录。标本自1985年6月24日至8月14日采于灵石县介庙林场,霍县七里峪和沁源县灵空山。全部标本保存在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