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3.
4.
5.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戏剧大师陈白尘对其进行的电影改编遵从了原著的主题精神,同时附加上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表达出自己对原著的理解。电影的直观性降低了原著的晦涩度,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契合现代人的心理,在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给观众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6.
张伟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20(1):63-67
申燕的论文《〈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试图从艺术上否定《阿Q正传》的价值,批评其杂有许多古文和生僻词,没有统一的个性,灰冷绝望。并进而探讨了其艺术缺陷形成的原因。申燕的分析或依傍前人,绝少新意,或论证乏力,有欠公允。申燕所举古语词大部分都是无可非议的,有的还运用得很绝妙。阿Q之为典型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灰冷绝望的世界背后,有鲁迅的大爱和希望在。申燕对所谓“艺术缺陷”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王立坤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3(1):42-43
《阿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多年来对阿Q形象的分析已经很多了。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形象的启蒙及象征意义方面去思考,因而,忽略了形象性格结构中的错位关系,以及反讽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事实上作正是通过反讽的艺术表现,揭示出阿Q精神世界与现实处境的极端错位,从而取得其象征意义的。本在对《阿Q正传》重新解读的基础上指出,阿Q典型性格的实现,就是其精神与现实、不正常与正常、虚构与写实之间的对立错位。 相似文献
8.
申燕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19(6):13-15,66
《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品,但从小说的艺术技巧方面对其进行审视,会发现它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古文舜口生僻词的大量使用;第二,主人公阿Q没有统一的性格;第三,《阿Q正传》呈现的是一个灰冷绝望的世界,里面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一个好的动机。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在于。它是鲁迅应邀创作的幽默小说,且在创作时,鲁迅正处于较差的精神状态中。 相似文献
9.
杨明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11,(1):151-152,158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20世纪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象征性的存在,尽管两位身处异国,并素未谋面,但他们借助文学表达国民性改造、启蒙民众的理想与初衷是一致的。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夏目漱石的《哥儿》为代表性文本,通过对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文本细致研析,挖掘出其隐匿的丰富思想内涵,找寻出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上的异同,从而完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跨越国界基础上的精神链接。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的模糊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卫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13-116
阿Q形象之所以具有多义性,歧义性,是因为鲁迅在小说中采用了模糊叙述,这种叙述风格首先来自作家叙述态度的模糊,对叙述行为价值证券的两难上,其次它还体现为人物形象的有意模糊,情节设置的跳跃,省略与反逻辑,叙述语言,人物心理活动语言与作家评述性语言界面的模糊等方面,正是有了这种模糊,小说所要表现的精神现象的复杂性才得以凸现,作家所要言说的思想才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唐吉诃德和阿Q这两个人物有着相似的病态,也有着相同的命名问题。塞万提斯对堂吉诃德的命名和鲁迅对阿Q的命名都体现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除了作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外,更体现了作者的命名技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阿Q正传》的英译本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汉学教授威廉.莱尔翻译的《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试图探索关于文化负载词较为理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报刊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发起的一个主要的阵地。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几乎都以报刊为中心,展开对旧社会和旧制度的批判。其中《晨报副刊》就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重要的小说作品《阿Q正传》最早就在这份副刊上连载。在刊载的过程中,连载的刊出形式和从开心话到新文艺栏目的转变都对这篇小说的叙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3):13-19
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戏剧改编史上,田汉的改编本始终是不容忽视的一部重要剧作。经研究发现,田汉的改编本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艺术审美上均与原著有很大的差别。田汉集中塑造了两大矛盾群体,重在展示以阿Q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在封建统治势力剥削、压迫下所遭受的苦难和被激起的反抗意识,并借革命党之口直接反思了辛亥革命因脱离下层民众而导致失败的教训,鲜明地突出了"彻底去除阿Q精神,争取中国苦难人民真正胜利"这一思想主题。因此,田汉为抗战需要而改编的《阿Q正传》在特殊的历史时代演出效果轰动,发挥了启蒙大众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思想主题暴露、人物个性不突出、艺术粗糙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本文仅以《阿Q正传》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朱学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2,(2):88-97
以《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中的人名、地方名物词及方言、詈骂语三种乡土语言翻译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呈现出的五种渐变形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四位英译者在连续统上表现出不同的走向,梁社乾译本求真度较高,蓝诗玲译本务实度较高,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莱尔译本求真度相同,但前者务实度高于后者。根据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译者的乡土语言英译行为度差别不仅取决于意志体译者的意志性,即翻译理念和策略,还受到个人身份、所处职位以及出版社等因外部环境产生的译者角色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沈小仙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1)
《阿Q正传》末节“大团圆”的设计,不但具有很高的审关价值,而且使作品富有持久的影响力。形象的组接,未定性结构的创设,反差心理效应的运用,促使读者挖掘作品深藏的意蕴。作家与读者的思维交流潜于作品又出于作品,这种成功的交流既实现了作家的创作意愿,又达到接受美学所定义的作品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9.
20.
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农民的重要题材,其笔下的农民愚昧,无一不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代表。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透露出他睿智的理性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重情感态度,深刻揭示了底层人们在强权统治面前意识深处的奴性特征。阎连科从发掘人性的角度,着力表现人性异化的悲剧。小说的荒诞色彩寓于传统乡俗民情中,体现了乡土小说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艺术新走向。这种人性的异化与乡村权力体制和官本位文化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