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8月29日出席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启动仪式莳讲话。她强调,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高校要积极探索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高校科技型人才创业的政策支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积极拓展创业渠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理工类专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高校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教育起步发展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设计、内容编排、师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对教育行业培养人才方面相应的便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将协同创新这种新模式应用在高校本科培养人才当中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由于我国十八大对高校提出了培养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意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加平稳健康。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校企协同育人这一创新模式是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路径,其影响十分深远。在此基础上,该文章主要对应用型本科校企协同育人这一路径展开了具体的探究,并跟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便加快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冯菲 《创新科技》2015,(5):92-93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实践育人途径。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依托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综合优势,成为我国主要的知识产权发源地和辐射源。但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教育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该文从目前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索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进方略,以激发更多的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保护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该文在对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创新人才多元化的遴选淘汰机制、"一制三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等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并依托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实验班进行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及验证。以期为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期关键词     
《今日科技》2012,(6):1-1
人才科技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浙江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制定和实施人才强省发展纲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打造人才高地,以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科教人才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总结了“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独立发布以及联合发布的97份政策文件,通过文本数量、主体、内容分析以及分阶段的比较分析,得到了自“十一五”以来,国家人才培养政策重心从学科建设、引进海外人才到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战略导向与重大需求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向推动核心“卡脖子”科技发展、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落实;协同教育类政策的重心从联合培养研究生、科技园与联合实验室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向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渡,传递了协同育人机制已从一般性的产学研结合向科教、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转变的重要信号。新时期,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应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支撑,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在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规定性,两者都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本文主要剖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究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师资体系,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措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0.
点击创新时代——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萌  张宏 《科技信息》2009,(19):121-121,140
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前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与方法也必须由传统的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自己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经历,提出一系列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和科技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经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在体制、人才、教育及资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必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改革不合理的科教体制,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高科技领域交流与合作等,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克服现行科研管理的不足,高校科研管理应做到:顶层设计,实施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战略;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教互动,科技工作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协调发展;注重原始创新,实施“人才、专利和标准”战略;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科教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文以邓小平科教理论为指导,结合广州大学教育改革实践,从观念创新、教学创新等角度着重探讨了高校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特点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研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高校科研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国际化能力。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加快科技与高等教育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高校科研项目是高校科研的重要依托,是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世界级科研大师、培养支撑我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平台。高校科研项目实施水平和研究质量,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至关重要。如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使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各有侧重。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强化创新教育意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育人、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地方农业类院校应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机遇,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导师制、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建设等措施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全方位提高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科技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范文伍  王义坤 《科技资讯》2014,(34):206-207
实践育人是基于实践并向实践开放,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综合育人方式,是我国高校育人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倡导的育人方针。当前,面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时代潮流赋予实践育人以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不断创新实践。该文阐述了实践育人的含义、实践育人的四个主要特征、实践育人的五种主要形式、实践育人的原则以及实践育人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彦 《科技资讯》2011,(1):175-175
国家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我国高校更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研究性教育,还要在课外提供各类科研、竞赛平台。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就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614名在校理工科学生及部分理工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当代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认为理工科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勇于改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实践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教育条件和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思创融合”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思创融合”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尚存在培养路径不明确、工作保障机制不顺、教育传承机制不顺、融合型师资培养渠道不足等问题。从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视角,分析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是“思创融合”的核心点,并且从理顺教育机制、搭建师资融通平台和实践平台等方面论述企业家精神培养路径,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升“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