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形式美是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汉诗歌各自具有的独特织体形式为诗歌翻译带来挑战.但诗歌翻译中如果置诗歌形式不顾,忽略"形美"的传递,单纯追求"神似",必将影响读者获得等同于原诗的审美体验,因而本文通过译例分析认为诗歌翻译应该尽量追求"形""神"兼备,不可忽略"形美"传递.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德拉放弃诗歌转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是要在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探询人的存在的可能性;其小说具有一种知性小说的特性;他对小说形式的不懈探索使他堪称小说艺术的魔术师。  相似文献   

3.
政治意识形态支配着 20世纪 50- 70年代末的诗歌创作.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暧昧的政治抒情诗成为该时代末诗歌的基本形态.其代表诗人是郭小川、贺敬之.这类诗歌本文称之为"政治高歌",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为政治服务的神圣使命 ;"小我"与"大我"的趋向和谐 ;诗歌艺术形式的民族化追求 ;革命浪漫主义的诗风.对这类诗歌的失误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序》提出"自然英旨"的观点,主张诗歌要追求自然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以"即目直寻"的方式进行创作,反对用典和刻意雕琢;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还要注重文采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青年诗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不仅是"'文革'地下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为新时期新诗潮的涌现作了充分的艺术准备。本文详细论述了青年诗歌的成因、思想意蕴、艺术特质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惊人"作为一种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贯穿了唐诗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追求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初盛唐追求的是刚健的骨力与斐然的辞采相表里,天然壮丽,产生浓烈的的感染力以达到"惊人"的效果,而中晚唐诗人则追求返诸内心作人力深求来耸动天下。从唐代诗歌"惊人"的美学理想与创作实践的嬗变轨迹中显现了唐诗风格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宋代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的创作更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一般特征。具有浓厚的知性色彩是其中尤为显著的一点。本文即从情感体验之处理方式、诗歌内涵之思辨性、诗歌意蕴外化倾向及诗歌语言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与唐诗的对比,讨论了此一特点在山谷诗中的具体表现形态,说明其为山谷诗瘦硬风格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浅谈意境论与老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总前人的研究,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通过外在真实的形式和存在来追求无限的意蕴,追求余味无穷中的虚静之境为最高境界的诗歌被评说为有意境。在对中国古代意境的探求中不难发现老庄思想的影响痕迹,具体体现在:道家对“化同于大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追求;对“道”的本真只能感悟,不可言说的理解;通过“心斋”、“坐忘”、“神遇”、“意至”达到的虚静的“道”的最高境界三个方面。可以说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人在把“遒”作为个体精神修养的标准和方式的同时,体现在文学中则是对意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回归诗性,建构经典”——论当代诗歌书写的精神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坚、韩东为代表的口语诗歌写作,注重日常性,拒绝伪抒情,曾经推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但是成为主流的"口语写作"也出现了书写的中心化倾向,背离了诗歌艺术的艺术指涉,渐渐远离了诗歌本体所追求的文学性、内歌唱、经典性。  相似文献   

10.
辩证色彩 ,是台湾诗人洛夫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这主要体现为生与死、有与无的悖论统一 ;虚与实、动与静、俗与奇的对立相依。存在于洛夫诗中的辩证色彩 ,使洛夫诗歌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1.
明代复古派①继承严羽论诗推崇汉魏盛唐思想。严羽和明代复古派虽然有着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但都主张以古代,主要是汉魏盛唐的优秀诗歌作为学习的对象,通过强调诗歌的艺术特征,呼唤久违的审美理想。复古派继承了严羽学最上乘、悟第一义的"师古"标准,并在遵循严羽推崇汉魏盛唐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魏诗歌作了更细致的区分,从而更加突显了对"高古之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温于涉 《科技信息》2007,(35):159-161
中国传统的画论认为,在意韵追求上,绘画与书法、诗歌、著文所追求的完全一致,谓之"绘心复合于文心,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1。在针对艺术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为适其心性,我们选择"由玩索诗画的交融性而生欣喜"的路子去对比分析汉英诗歌,以养成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相似文献   

14.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一个庞大的诗歌群落缘于"等待"这样一种情境,不论是人的情感追求还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常常通过期待主体等待或期待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情境模式表现出来,抒发着处于这种情境构势中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态。本文在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之后,尝试性地提出了"候人"这样一个新的母题模式,将某些在精神实质或情境构势上具有"等候"这一核心内涵的文学作品纳入同一母题模式,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具有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进行重新整合与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齐天 《科技信息》2010,(20):I0157-I0157
知性思维与实践思维是中西方哲学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明显的不同特征,对中西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性思维表现出对于纯知识的追求,对于抽象逻辑的热情.实践思维的主要特征在于现实性与目的性的合一:思想的出发点以现实需要为指向,并普遍接受这一目的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钟嵘《诗品》有着鲜明的诗学批评祈向。其反对矫饰,提倡以真、朴为美;以"味"评诗,引申"言不尽意"说,追求味之无极的诗蕴;反对声律,倡导诗歌自然发生,保持诗之真美。这些诗学观念,展现了清晰的道家思想痕迹。  相似文献   

17.
明末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在公安派"性灵说"的基础上,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形成竟陵派。"幽深孤峭"是竟陵诗派的美学追求,是诗派创作追求的主体风格。本文主要从钟惺、谭元春编选的诗歌选本《诗归》入手,探讨其对竟陵诗派创作风格的影响,并进而总结出竟陵派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中英文诗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然而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形式的审美追求、"情味"的表达方式以及意象的创造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20.
“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但这一特点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汉魏六朝,诗歌开始影响绘画并推动了山水画的兴起;隋唐时期,诗歌意境在绘画中逐渐显现,王维的绘画已经被认为是“画中有诗”了;五代和两宋,绘画中的诗歌韵味越来越浓郁,“画中有诗”的特点逐渐形成;元明以后,随着文人画家成为画坛的主流和山水题材在绘画中占了主导地位,“画中有诗”的特点已经成熟了,之后又经过一步步完善,最后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文人画最能体现“画中有诗”的特色,但在文人画出现前,诗歌对绘画的影响早已经开始;文人画形成后,一些被认为是“画工”的画家也同样在积极地追求绘画中的诗歌意趣;“画中有诗”体现了中国绘画对诗歌意境的永恒追求,既不是文人画家的专利,也不是仅仅依靠文人画才能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