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很多科学家认为发现"地球2.0"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谓的"地球2.0"是指理论上与我们生存的地球非常接近的行星。现在,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弗兰克·马奇斯博士给出了发现"地球2.0的"时间表。他认为我们将在2024年前发现一颗酷似地球的行星。马奇斯的预测立基于最近取得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地球上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这是科学家们面对的最大谜团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外太空,为此,天体生物学家们正在搜集证据证明生命可能起源于银河系中的其他地方,随后在38亿-40亿年前由小行星或彗星将最初的生命物质带到了地球上。这种理论被称为"胚种论"。科学家们此前在彗星上发现了有机物分子以及水冰成分,暗示这类天体有可能  相似文献   

3.
<正>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消息,科学家确认太阳系外存在一种新形式的"超级地球",其"地核"并非铁核,但却富含钙、铝及其氧化物,而且可能闪烁着红宝石和蓝宝石。这也意味着,"超级地球"的构成远比科学家预期的更加多样化。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一期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在仙后座,距离我们21光年远的地方,有一颗名为HD219134 b的行星,公转周期为3天,质  相似文献   

4.
热层位于远离地球的高空,在距离地球表面大约60英里(约97公里)到400英里(约643公里)的地方。这里是太空站和卫星运行的地方,空气非常稀薄。热层与人们想像中的样子——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大相径庭,人类的活动对它可能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反地球工程与地球工程几乎同时出现。地球工程反对者认为地球工程体现了过分乐观的技治主义自负,忽视了人的适应性后果,提供了可怕的"虚假安全感"。他们担忧地球工程将重燃技治主义野心,并强化权威的力量。反地球工程立场体现了两类"人类世"叙事的分歧,它更需要基于技术——社会视角的讨论,并跳出技治主义伤害民主的陈旧批评。  相似文献   

6.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彗星撞地球、彗尾有毒等"末世论"论调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文章将从相关新闻报道、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星象辨谬以及社会大众反响三个维度,整理晚清社会针对此次彗星回归及"末世论"的相关史料,阐释国人在西学东渐影响下天文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我们运用哥白尼的"日心说"核心理论"太阳视运动是地球基本运动的反映"研究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地球速差自转"运动被太阳视运动反映出来.以春分观测点为参照,太阳直射点每年沿地球赤道西移约1 555米,它所反映的地球基本运动是春分观测点每年东移约1 555米.它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自转速度和地球周日自转速度在一回归年时间中出现的速度差所表现出来的地球基本运动形式.由于这种运动形式是通过太阳直射点和春分观测点的运动速差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地球的这种运动命名为"地球速差自转".发现地球速差自转,对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复杂运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许多国家都以积极态势将其与本国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并以与之相关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物联网、云计算等尖端技术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至于如何从科学规范的高度来看待"智慧地球"的创举和远景,本文对这一概念的源起和基本含义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创立这一概念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蕴含着地球革命和人类进步的巨大希望。未来的"智慧地球"必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军事、贸易交通、工农业生产等众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特别是"智慧地球"拥有的整体性、生态性、智能性和主体性,必将促动实现自然、地球和人类的真正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9.
“以地球为本”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加上"知识就是力量"和"以人为本",三者之合力的最大作用,就是加速了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毁损。今天的人类之所以会遭到地球的疯狂报复,就是因为地球作为一个巨型的有机体和生命体,只自在自为地服从其生生不息的规律。其中,不只是构成地球的各个圈层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与人和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人类要想解放地球和自身,只有"以地球为本"遵循其创生法则,建立环保法规体系,将生产正义贯彻生态学始终,摆脱高消耗、异化消费、唯利润生产和破坏性经济,实现天地人合一,才能真正消除环境损毁、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最终达到保护地球、拯救物种、维护人类合规律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开普勒-78b在众多系外行星中显得与众不同,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大小与地球相当,还拥有岩石地表和一个铁核。开普勒-78b与地球之间的相似性可能还并不局限于此。它围绕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开普勒-78"运行,每"年"的绕行的时间仅有8.5小时。由于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过接近,其地表的平均气温要比地球高出近2000摄氏度。因  相似文献   

11.
认识复杂的地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复杂的地球"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地球,认识复杂的地球,必须更新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科学家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入手对复杂的地球进行研究,而"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一项新发现,在西澳大利亚发现的远古锆石晶体己有43.74亿年历史,这表明它们所在的这个地方的岩石,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这也意味着地球开始形成地壳的时间比以前认为的早得多,地壳是在45亿年前创造地-月系的大规模撞击事件发生后开始形成的。这项研究的第一论文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约翰·维勒教授说:"这个年代比以前测定最古老的(其他岩石)的年代早3亿年,它仅比岩浆海的出现晚大约1亿年。此时地球开始形成原始大陆地壳,从化学成分的角度而言,它与地幔存在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2,(11):82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5月15日在京发布了被称为"地球体检报告"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诊断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报告显示,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态(地球生命力指数)在1970年到200  相似文献   

14.
彗星的漂亮尾巴引起了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许多年来,从人造地球卫星上得到的数据表明,地球也有一条尾巴,而且还长达几百万千米。在地球的内部,存在着强大的磁场。当太阳风以每秒450千米的速度冲向地球时,无法穿过强大的地磁场,因此在距离地心10个地球半径,面向太阳的地方,形成了磁顶。磁顶好比一道防护林,保护着地球上的人类及其他生物,使动植物免遭太阳风的侵害。由于太阳风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地磁场的磁力线中性面在高空突然向背向太阳的一面弯曲,地球磁场便一直延伸到几百万千米的地方。由于它是一个磁场,所以管它…  相似文献   

15.
小范 《科学大观园》2012,(10):69-70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观测项目负责人唐纳德?姚曼斯称,直径在1 40米左右的近地小行星"2011AG5"有可能于2040年2月5日与地球相撞,概率为1/625。虽然它的体型不大,可一旦与地球发生碰撞,便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小行星撞地球历史上确曾发生在2012年1月27日,曾有一颗  相似文献   

16.
<正>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宜居世界和地外文明。但是,为什么地球人类一直未能看到或联系上地外生命呢?对于著名的"费米悖论"所提出的这个谜团,有科学家研究认为,或许是地球气候变化阻止了地球人类与外星文明的联系。"费米悖论"是由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恩里克一费米提出。该理论认为,地外文明存在于宇宙之中,而且  相似文献   

17.
正设想对一颗遥远的系外行星进行天气预报会怎么样?至少对于系外行星GJ 1214b来说,这将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今天多云,明天多云,更远的未来为多云。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系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首次精确测定了一颗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超级地球"型系外行星的大气模式。这颗系外行星编号为GJ 1214b,其质量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因此在天文学上被归入"超级地球"一类。近期进行的一项对系外行星的搜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清水建筑株式会社近日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们打算环绕整个月球赤道建设一圈太阳能电池板,并将其采集的电力传输回地球。他们将这个方案命名为"月环"。自从2011年3月份地震和海啸袭击日本之后,日本全国对于是否还需要继续使用核电发生了激烈的意见分歧,很多地方的核电站被一度关闭,这也导致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科学院院刊》最近刊发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埋藏在墨西哥近海海底巨大撞击坑的岩石"记录"了小行星撞击地球那个地球生命史上"糟糕"的日子,进一步充实了"小行星撞地球致恐龙灭绝"假说。"小行星撞地球致恐龙灭绝"的假说是怎么提出来的?目前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科讯 《科学大观园》2014,(23):32-33
<正>近年来,全球再次掀起一股寻找地外生命的热潮。而一些天体生物学家发现,比起在土星或木星的卫星上寻找外星生命,在地球上寻找或许更加现实。因为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的极端条件堪比其他星球,也许从这些地方可以找到外星生命的踪迹。其中,不久前西班牙《趣味》月刊就发了《外星人可能就生活在这里》文章,该文章称:无论从科技、政治还是资金角度出发,去外太空寻找外星生命,都不如直接到地球上的某些偏僻角落寻找外星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