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前半部探讨了张衡地动仪功能测试的背景,并分析了历来主要各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述。后半部分,对张衡地动仪的感震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地面层P、S、R三类地震波循序演变的新认识。此外,还评述了我国近60年某些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论文。从而肯定了张衡作为世界地震仪的最早发明者的崇高地位。又指出:某些人不吃透张衡地动仪设计思路,贸然提出任意增添部件的设想,却以“复原张衡地动仪”为名,发表论文,有损张衡声誉。  相似文献   

2.
“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完成了外型的设计和小样铸造,公众看到目前最贴近史料又能工作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小样。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在复原研究地动仪时,袁宏的《后汉纪》中的相关内容应作为首选文献,而《后汉纪》提供的信息表明,张衡的地动仪很可能原理正确,但反应失灵。通过对历史上“京师地震”和“陇西地震”文献记载的分析,进一步否定了用公元143年陇西地震来测试地动仪的可能性。在科学史模拟试验和复原研究中,文献与模拟试验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奈的张力关系,其可靠性与所研究问题的学科属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冯锐及其课题组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目前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主要创见的基础上,就李志超、王鹏飞、李强等对冯锐地动仪的质疑做了陈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就冯锐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疑问:1.冯锐的设计没有体现出盖子的用处,其对仪器维修和调整的设计不尽合理;2.冯锐复原设计的关键之处与原始文献记载不能密合。  相似文献   

5.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地动仪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证明<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关地动仪的记载(结构方面的内容除外)与其他同期的文献不能很好地衔接.考察地动仪及其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流传情况,可以看出古人对地动仪的质疑早已有之,而且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关于地动仪的所有文献信息不出范晔所记,亦使之成为一条孤证.研究表明,张衡研制地动仪的史实勿容质疑,但限于东汉的科技发展水平,该地动仪并未达到设计初衷,因此渐被世人所遗忘.然而张衡的设计思想有其科学与合理的一面,是人类历史上系统研究测震仪器的第一人,其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6.
简评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王振铎从1936年到1951年对张衡地动仪中"都柱"复原研究的探索过程,并对冯锐为河南博物院复原地动仪时恢复悬垂摆设计方案的思路给予评论.  相似文献   

7.
打破只能看的纯概念神话成功还原科学仪器“复原模型”课题取得重大进展。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验收: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2005年4…  相似文献   

8.
张衡地动仪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光辉典范,因早已失传,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争相复原,已达40多种版本,但尚未达到原有水平。为此,探讨了它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它的性能要求,提出了倒立摆方案,开展了模拟陇西地震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已能实现对东汉陇西地震的敏感,并产生触发吐丸等系列动作。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历史上的张衡地动仪是真实存在的,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古代科技光辉的论断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对候风地动仪的描述。教科书里的木质地动仪外观模型,王振铎于1951年制作完成。围绕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而展开的争辩成为网络焦点。这个被很多人误认为"古董"的模型,竟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专家根据不到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了张衡关于恒星数(微量之数)有11520颗粒一长期令人不解的问题,指出,11520这个数实际上是古人认为的万物之数,张衡所说的是星数与万物之数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指出,“微”字在古代描述日月星象时可作“食”解,此处“微星之数”的“微”字当是“微”字之误。  相似文献   

11.
对地动仪传统模型的置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展览模型存在偏谬和失误:直立杆工作原理不正确,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被严格的理论计算、实验检验和地震观测所否定。把地动仪复原成报警器而非验震器是致命性失误;外部基形不合理,与史料记载和出土汉代酒尊的形制不符合,并使仪器整体不稳定;龙和蟾蜍的艺术造型不符合史料,特别是日本人服部一三首创的那种离散的蟾蜍摆设不符合中国传统。因此,这个模型被否定。把它作为惟一的复原模型进行宣传,已出现负面社会影响,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的批评和否定意见中肯而严肃,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试评“张衡地圆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浑天说的天和地,张衡(78~139)在《浑天仪注》中说:“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据此,许多人认为张衡已发现大地为球形。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为“张衡地圆说”。1962年,唐如川全面分析了有关文献后指出,这种“地圆说”只是一种徒具外表的“赝鼎”,而浑天说实际上是一种天圆地平说。郑文光则提出,浑天说的宇宙模型是一个中空的圆形天球,其中一半贮了水,圆形的地球浮在水上。他把明代的黄润玉的以“盛半泡水”的“猪尿泡”和其中的“大干泥丸”作比的“天地之形状”,看成“地圆说”。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的观点已经成为科学史界的流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论证张衡心目中的地面,是球面还是平面。  相似文献   

13.
, 《科学大观园》2012,(23):24-25
痛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老一辈常念的是“年轻时痛,嫁人后就不会痛了”,而现在,不少女孩子则相信痛经时吃巧克力就好,甚至有经前喝咖啡来应对痛经的“秘方”,微博里交流得火热。传言、偏方总是有很多种,但真相却永远只有一样。对痛经的女生来说,第一要紧的是要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痛经,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减缓痛疼。  相似文献   

14.
快活林     
打听刚下火车的旅客向路边的一鞋匠打听道:“老师傅,请问男厕所在哪儿?”鞋匠:“女厕所隔壁就是。”赶早市法官:“你因为什么事被指控?”囚犯:“我只是到商店里去早了一点。”“可是并没有过错呀。”法官疑惑不解,“你到底什么时候去的?”囚犯干脆地回答:“在商店开门前。”死刑犯的要求一个死刑在临处决前。法官:“你还有什么要求?”死刑犯:“我要加入人身死亡保险。”法官:“……”卖书不卖笑书店营业员板着脸:“你别看了,这儿是卖书的,又不是图书馆。”顾客:“看你是什么态度,没一点笑脸。”营业员:“你是来买书的,…  相似文献   

15.
试图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由于作者希望其文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纪念李约瑟的专刊中能被接受,文章利用中国的证据,以比较的方法并着眼于全球范围,来重写天文学思想和天文学实践早期历史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可取的,因为中国的证据在关键问题上既丰富又详尽,而古代西方的记载则相对缺乏。第二,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去注意技术革新的一些条件,特定制度与政治环境下的技术革新,有可能或不可能实现。这里面或许有一些仍然有益的教训。第三,文章试图阐明中国早期最伟大的科技名人之一张衡(公元78-139年)著作中若干值得注意却迄今费解的段落的真正含义。尽管这第三个目标有助于达到该文的前两个目的,但尽可能地充分理解张衡这样一位物的所有的作品残篇本身似乎就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克斯·米勒(1823-1900)说过:“语言中包含着凝固了的哲学”。哲学的特点之一是从具体事物上升为抽象哲理。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这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痕迹。例如,“鼓励”、“刺激”这些抽象名词都是来自具体动作:鼓、刺,尽管现在说话人说到“鼓励”、“鼓舞”时已经很少想到“鼓”,说到“刺激”、“讽刺”、“讥讽”时也很少想到“刺”了。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克斯·米勒(1823-1900)说过:“语言中包含着凝固了的哲学”。哲学的特点之一是从具体事物上升为抽象哲理。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这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痕迹。例如,“鼓励”、“刺激”这些抽象名词都是来自具体动作:鼓、刺,尽管现在说话人说到“鼓励”、“鼓舞”时已经很少想到“鼓”,说到“刺激”、“讽刺”、“讥讽”时也很少想到“刺”了。  相似文献   

18.
不少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相似文献   

19.
古印度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说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古代关于一个小世界的结构的理论,至迟在西晋(265-317年)时期便已随佛教的东来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大地(即地轮)浮在水体(即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而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承托,于是各自得以不坠落,从而论述了天地结构的稳定性,也表述了大地乃是在虚空中之一物的观念。从西晋到唐代(约7世纪)至少有5部佛经提及地轮、水轮、风轮的各不相同的具体尺度,这说明这一理论在古代印度有不同的流派存在。这一理论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当无疑问。它也为一些道士所接受,并被改造成易为中国人理解的观念,载于若干道家的经典中。由于这一理论同占主导地位的张衡浑天说存在较大差异,又由于有关佛经对这一理论的具体描述各异而造成的混乱,致使这一理论在较长时间内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到五代时期(约10世纪),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才得到重视,并成为对张衡浑天说进行重大改造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以前,整个地球历史年代分为五个代:太古代(Archaeozoic)、元古代(Proterozoic)、古生代(Palaeozoic)、中生代(Mesozoic)、新生代(Cenozoic)。后缀“-zoic”本义是“动物”,在这里泛指生物,在5个前缀中前4个都是意译,而“新生代”的前缀却是音义双译。“cen-”或“ceno-”都来自希腊语“kain-”“kaino-”,就是“新”“现在”的意思,“cen-”发音也是[si:n],与汉语“新”很相近,所以,“新生代”一词的前一半(前缀)是音义双译的,意思是“新近的”“近现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