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形成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在抗战八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抗击和消耗了日伪的大量兵力,成为抗日战场的重要支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正面战场,广大爱国的国民党军队,包括各个地方实力派,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究竟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国民党领导的,或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在抗战史研究中,众说不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研究历史首先要忠实于史实,从史实中引出结论。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出,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得以实现并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抗战初期,国民党对抗日是消极的,之所以能使国民党走上抗日的道路。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早在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界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统一战线的同时,也积极与国民党内各地方实力派建立统一战线。桂系是国民党内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占有广西地盘的一个重要派系。抗日战争中,它扩展到安徽,并拥有五个军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权的归属问题,党史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共产党领导说,认为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关键的或主要的领导作用;二是国民党领导说,认为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抗战中居于领导地位;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认为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对抗战实行了政治、军事、组织上的共同领导;四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说,认为中国的抗战在实际匕并个存在统一的领导,它是由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进行的;五是领导权转移说,认为抗战的领导权有个转移过程,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掌握了领导权,而到战略相…  相似文献   

5.
一、民盟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民主同盟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党派联合的政治团体。它是在统一建国同志会、民主政团同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推动的产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先后颁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沦陷区防范共党活动办法》等反动法令,使抗战初期出现的进步景象渐趋消失。特别是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更加强对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及各小党派、各救亡团体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所持抗战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国民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思想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抗战理论有本质区别。毛泽东《论持久战》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出了抗日战争的特点,揭示了人民战争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以后,陈独秀依据基本国情,认真分析抗日战争的性质,确认抗日战争的领导者和抗日战争的对象,明确抗日战争的目的和意义。他从民族利益出发,捐弃党派前嫌,出狱后主动表示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前进,并赞同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积极主张全国全民总动员,通过实行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的基本战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而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真正的近代国家。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大敌当前,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实行国共和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由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根据地战场。由于这两个战场的领导者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党派,因而两个战场实行了两条不同的路线,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抗战局面。即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游击战,虽然二者在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一致抗日的基点上却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试述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在国内外都存在着分歧的意见。在国内,有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共产党领导。第二种,认为是国民党领导。第三种,认为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第四种,认为应具体地阐述两党在抗战中的情况和作用。在国外,大都认为抗日战争是国民党领导。从历史的、全局的和本质上看,我认为,抗日战争是共产党领导。但必须作切实的阐明。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国共抗日游击战争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派出部队转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但由于两党性质的不同决定其所开展的敌后游击战争存在巨大差异,并最终导致其敌后武装力量出现彼消此长的结果。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党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识反映不同,出现国民党初期抗战的无序失控和共产党的循序不紊;两党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目的的不同,这影响到两党抗战态度和国共关系;两党在游击战术原则的应用上存在极大差距,共产党灵活多变,国民党则滑向下了阵地战;两党对其根据地政权、经济、民众工作等各项建设重视程度不同,成效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广大爱国官兵的对日作战是努力的;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决定了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失利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不仅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会战,而且也在敌后战场上发动游击战争,一定程度上牵制、消耗了部分敌军,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国民党对敌后游击战的战略认识的偏颇,战术运用的僵化,又不善发动民众进行全民抗战,固守片面抗战路线,加之与中共敌后武装频繁摩擦,实力受损,又遭日军离间、利用,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3.
中共在抗战中城市工作之研究文章极为少见,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对周年,撰写此文略陈管见,请方家指正。城市工作包括学生工作、青年工作、妇女工作、市民工作、工商界的工作、知识文化界的工作、民族工作、华侨工作、宗教工作,以及军队和政府的工作等等.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承担承起了如上的城市工作。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方城市工作提到了重要地位。同年9月,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允许中共在国统区的西安、南京、武汉、广州、香港、长沙、桂林、贵阳、重庆、兰州、迪…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战作用被世人忽视原因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国外忽视这一贡献,究其原因,大致有三:(1)“先欧先亚”战略,降低了中国战场的地位,限制了中国战场作用的发挥;(2)长期的战争消耗,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抗战力相对衰竭;(3)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削弱了中国的抗日力量,损害了中国的抗战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抗战中期,国民党的政策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以联共抗日为主;正面战场的作用日趋下降,和敌后战场的地位逐渐相近,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37年——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形成了全民族的全面抗战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历尽艰难险阻,发扬高度的爱国精神,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就是中华民族团结战斗的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初期,为了支援抗战,各地抗战爱国民众团体和后援组织纷纷建立。陕西省内也出现了一些爱国民众团体和后援组织,而由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发起成立的陕西省各界抗敌后援会是其中影响较为突出的一个抗敌后援组织,该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敌宣传、民众动员、抗战募捐和劳军运动,在鼓舞士气、组织陕西民众在人力物力上支援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戴腾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香港印钞工人的大罢工和反解雇斗争述评许新华在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爆发了一场震撼全港、全国,并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的香港中华印刷厂印钞工人大罢工,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大革命香港海员大罢工以来所仅见的,也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规模较大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战。但是,由于参加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既未制定协商一致、共同遵守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遇事协商。因此,正确处理国共关系,就成为巩固统一战线,实现民族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