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略论《神曲》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曲》的二重性特点是研究但丁及其《神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两大方面入手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这种二重性正是但丁生活的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生活矛盾的反映 ,也是作者世界观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将黑色幽默手法与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等手法相结合,更好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郭敏 《科技信息》2009,(34):I0124-I0124
生活在男权统治下的维多利亚时期,夏洛蒂·勃朗特不能公开地批判当时的性别政治。然而,她却非常渴望能够为当时那些受压迫的可怜女性提供一些进步思想以鼓励她们独立。换句话说,夏洛蒂其实拥有两个侧面、两个灵魂和两种思想。这就是夏洛蒂的二重性。本文试图从简·爱性格的两个侧面分析夏洛蒂的二重性在《简·爱》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哲学的“真实存在”,最终归结为一种主观体验。在克尔凯郭尔那里,孤独个体最基本的存在状态就是“恐怖”;在雅斯贝尔斯那里,人只有在面临痛苦、危机的“临界处境”时才有真正的存在;在海德格尔那里,个人只有在恐惧、烦恼和面临死亡时才能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人的杂志》中,张炜试图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渴望源自他的危机意识,既因为中年的“荒芜”,更因为社会的浑浊。然而他倾心守护的田园牧歌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终究是个“乌托邦”,而且在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作者充满了困惑,表现为主人公人格的矛盾性,也许淳朴、率真、健康的心性才是人类灵魂最终的栖息地,所谓“高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6.
《人的境遇》是一部西方哲理性概念小说。小说对人的命运的哲学沉思中隐含着作者的东方文化想象,这种想象是20世纪西方现代人的思想困惑在东方的心理投射,这与西方现代人的二元思维结构和分裂的世界观紧密相关,而其抗拒命运的途径中也显出人道主义的缺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雷雨》和《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戏剧性结构”是它们在艺术构思上的共同选择。不仅如此,以人物为中心的结构全文的构思方法、大景结构技巧的精妙运用、以及整体艺术氛围的营造和艺术神韵的构建,更显示出两部伟大艺术品在构思上的诸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写梁山的大聚义时,挖得一石碣,面写有三十六天罡星,背面写有七十二地煞星,均标出姓名、绰号、座次。这里依据《水浒传》文本,以其出场先后为序,逐一补充其里籍、战绩,及其终局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红楼梦》神话性进行了探讨,主要是通过人物来历,行为的解析,论述了作品所展示的现实世界、虚无世界的文化形态。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对现实的重视,对神话的追求,由此说明《红楼梦》的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花娟 《科技信息》2012,(4):192-192
短篇小说《赶牲畜人的妻子》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和诗人亨利.劳森的代表作。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这部作品的杰出之处。  相似文献   

11.
《看不见的人》的研究成果中,虽然对黑人文化语境下黑人身份追寻的方式、路径与图景做了详尽的论述,却忽视了种族主义主导下黑人身份建构的悖论性。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中明确指明身份建构中理应极力避免的两大误区:其一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就地取水"思维,另一个是白人社会极力推崇实践的爱默生思想。"就地取水"思维由黑人教育家发起倡导,但解决民族教育落后等问题时并未清除种族主义痼疾;爱默生主义在经济援助上看似是对黑人民族的重大关切,却处处与所谓的种族平等主张相抵牾。因此,上述双重思想误区表征了白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可管窥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黑人主体建构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2.
女性写作终要实现它写作上的话语意义,女性写作的文化和美学价值获得保证,才有可能为妇女的特殊存在作证。对女性经验的强调,世界真正妇女经验的深广度及其获取话语的形式,可以说是衡量女性写作成熟与否的标志。林白是新时期女性文学话语真正复归的代表作家,她的《一个人的战争》可以说是一次女性话语独立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13.
以记人事为主的《世说新语》以搜集民间故事为能事,同时肩负着补正史之阙的重任,从而使其成为侠义故事的一个重要归宿。仗义济世、快意恩仇、好勇尚武是《世说新语》侠义故事的三大主要类型。《世说新语》自身的文史价值,以及里面的侠客形象、人物刻画手法都对后代侠义小说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故乡》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诗性意味。"我"与故乡、闰土、杨二嫂三重关系的背后,隐含着"情感的失重"这一潜在的情感现象,这既是由于中年闰土、杨二嫂对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依附,也说明了在特定文化氛围下知识分子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小说借此深刻地反思了个体存在的孤独与绝望,探讨"人与文化的悖论"这一根本命题。  相似文献   

15.
《晚熟的人》承接了莫言以往乡土书写的脉络,并将高密东北乡人的生活现状置于后现代视域中加以观照。作品中“晚熟”的意涵较为丰富,既指向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亦反讽了那些幼稚、极端的人,由此,“晚熟”成为后现代浪潮中悬在乡土之上的一柄利剑,正则利,反则损。在乡土社会的语境中,“晚熟”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品质展示出了丰富的历史与人性外延,同时也寄寓了莫言在后现代焦虑的冲击下对于乡土的一种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16.
《追风筝的人》是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品,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角色的生动刻画,故事情节的震撼,被称之为惊世之作,吸引着大批读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家庭、友谊、背叛及救赎等等复杂的情感进行深入的剖析,探究出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遭遇到困惑及迷惘.事实上,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途,参不透的人生成长中有过迷惘,有过困惑,但人性自我的救赎,使得个人的成长没有偏离轨道.文章就阿米尔的成长经历从救赎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小说备受追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小说集《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书,主要体现了莫言对故乡中人与事的关怀.全书由十二篇中短篇小说集合而成,是莫言近年来感悟乡村变化、书写乡村人事的文学呈现.莫言在《晚熟的人》中的乡土书写呈现在自觉地消解崇高,关注到乡土图景的新变,塑造出形色各异的乡村群像等方面.在新时代乡村的变化之中,莫言拒绝陌生化和旧有...  相似文献   

18.
来自边缘的声音——《看不见的人》的音乐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二十世纪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凭借对黑人音乐的爱好与精通,试验性地将布鲁斯、爵士乐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中。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其叙事语言都体现出明显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自作品问世以来,便不断再版,已成为公认的当代美国文学经典。批评家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探讨作品所显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史观的谬误,奠定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原则。这篇经典文献主要从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揭示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出发点,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