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研究以2013年长江三角洲(下称“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为例,采用2004~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合成控制法实证分析了城市群扩容能否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在短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的扩容促进了原位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抑制了新进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的扩容对新进地区发展呈现倒U型负向冲击,随着新进地区积极融入城市群,城市群的周边地区发展出现较大的负向冲击。结合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城市群的发展要从整体布局,明确各城市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城市群周边城市的发展要警惕来自城市群发展的回流效应,以减小城市群发展带来的负向冲击。  相似文献   

2.
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韧性、旅游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识别。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高、南北西三面低”的分布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系统与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311增加至2019年的0.404(最高峰)后回落为0.367,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跃升为初级协调后回退为濒临失调阶段,空间上城际差异显著;(3)2010—2020年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各准则层障碍度结构相对稳定,城市韧性系统中社会韧性为主导障碍,旅游发展系统中旅游效益为主导障碍。最后,在厘清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两个系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实现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原理,资源禀赋的内生力和创新是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在纵观2016年—2020年长江中游鄂东城市GDP及其相关指标、横观鄂东城市要素禀赋结构之后分析认为,鄂东城市要想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创新驱动发展优先,以有效市场促进鄂东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以有为政府引导鄂东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长三角港口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和港口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测算港口群内各港口对于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长三角港口群—城市群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并测度了港口群各港口间协调发展水平用于分析港口竞合策略对于港口群—城市群系统协调水平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港口群—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布局,正在向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迈进。港口群向错位竞争、积极合作的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升港口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水平,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04-109
建立衡量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度模型.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例,对2012—2016年9市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及两者融合情况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中原城市群9市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两产业协调发展能力逐年提升,但评价阶段内整体融合水平较低,大部分城市呈现信息产业发展滞后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明确城市群产业协作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群产业协作的"动力—演进—模式"分析框架。通过对沿海三大城市群产业协作的比较,发现城市群产业协作的有效开展通常需要具备特定条件,包括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经济中心城市、有效的产业协作平台、良好的区域合作和利益协调机制、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网络联系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但对于京津冀而言,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  相似文献   

7.
苏建军  关丽 《创新科技》2022,22(4):31-42
利用2011—2019年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地理集中度系数和面板回归法深入分析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空间集聚结构较差,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变化不大,并按集聚度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划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水平4种类...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构建了反映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的10个典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二者耦合过程与演变趋势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的交通和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因地域差异较大,2010—2014年升降不一,具有层级结构:除长江中游和珠三角的交通承载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外,成渝、长三角和环渤海呈波动上升;除环渤海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持续上升外,其余城市群呈波动下降;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耦合互动效应明显,但各城市群的交通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等级较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状态,其余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中度协调.  相似文献   

9.
中原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的有序升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历史、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基础等原因,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功能联系的现状;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群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功能结构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参照中地论、极化—涓滴理论、规模—顺序法则、比较利益原理等城镇发展论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结构有序升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进一步推进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并为制定差别化发展政策及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将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研究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区域,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方法,缕析二者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尚处于低水平协同阶段,并存在宏观调控能力较差、城市群内部经济体量差距较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城市群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并提出打破行政壁垒、提升城市能级、培育副中心城市等宏观策略以及针对不同等级城市的优化建议,为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供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产业区位熵,研究发现目前中原城市群:①在19大类产业上的分工不明朗,各城市的专业化产业相似程度高;②在2位数工业产业上的分工层次也不高,各城市的主要专业化产业大多以当地矿产或农产品资源为基础.运用加入反映两城市产业分工的克鲁格曼指数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①2000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内部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型城市开始浮现;②目前,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空间可分为4个不同等级;③在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尽管"距离衰减"规律仍在起作用,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和交通经济带,进而分析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依据各高速公路经济带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各高速公路经济带产业规划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川南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方法】选取川南城市群3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截取2000,2005,2010,2015年4个断面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熵权TOPSIS模型及聚类分析法对它们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川南城市群产业结构北部地区较南部和西部协调,产业竞争力呈南北两侧高中间低的条带状分布,强劲区的竞争力偏离份额均高于3.4亿元,约为弱势区的124%。同时,东部和北部产业呈波动发展,西部呈低水平稳定发展。在空间上,川南城市群产业发展呈现出由一极独大向多极支撑并辐射周边转变。【结论】未来川南城市群有望成为依托于成渝城市群的次一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山东经济的发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半岛城市群’的战略构想。推动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建设,要率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全省向‘科技强省’迈进。同时,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开创全国第四次‘人才虹吸’,以人为本,打造制造业高地。”留美博士生、山东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乃静如是说。王乃静刚刚主持完成了一项山东省软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在该课题中,王乃静和有关研究人员历经一年多调研,深入考察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的现状,并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而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梅  孙艳艳  张红 《科技智囊》2021,(10):70-76
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及其互动和关联是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视角,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界定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协同、知识协同等多个层次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框架.文章结合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面临的问题,重点从构建关联与共享的区域知识网络体系、强化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创新网络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分工与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网络体系和建立协同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行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两个角度,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主要城市现代服务业的9个具体行业的产业竞争力从行业整体、具体行业及增速方面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现代服务业除威海外增长趋势显著,各行业均为区域性增长型部门,产业发展门类和增速水平基本一致.从动态的角度阐述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行业,并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政策方面提出了提升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城融合是推动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基于学者们对于产城融合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长株潭城市群产城融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6年城市群的26个产业园区进行产城融合的综合考量.研究表明:城市群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将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分成3类,处于第1类的产业园区只有3个,表现出产城融合发展不均衡.同时,根据产城融合方面的问题,从产业园区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的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群内部各要素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基于分形理论构建城市群轨道交通分维协调性指数模型,将线网长度—人口规模、线网长度—经济体量的复合指标融合作为轨道交通协调性模型参数,进行城市群轨道交通整体协调性的量化表征。以多视角关联关系揭示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的复杂特征,分析典型城市群轨道交通发展协调性。结果表明,线网长度、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在分布形态上围绕空间面域几何中心呈凝聚状分布,中心趋向性和四周分散程度明显。长三角轨道交通协调性指数为0.94,城市群线网长度、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呈现同步发展趋势,相对均衡性明显;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协调性指数分别为1.12和0.74,线网建设与城市群内部发展空间不匹配,表明两者分别在经济体量、人口规模方面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9.
彭俊杰 《创新科技》2019,19(3):30-36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群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和规模庞大的承载体,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1951—2018年的气象资料,采取距平、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检验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温度、降水、干旱指数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将这3个要素与城市发展综合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来研究中原城市群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呈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年干旱指数呈减小趋势,且年平均温度、年干旱指数变化趋势比较明显。各气象要素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1℃/10a、0.09℃/10a、-6.72mm/10a、-0.35/10a,并且各气象要素均发生气候突变。1978—2018年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增长倾向率为3.1/10a。城市发展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年降水量呈正相关,与年干旱指数呈负相关。城市人类活动、城市区域内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发生改变等都是影响城市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MODIS月度地表温度产品(MOD11C3、MYD11C3)获取2001、2010和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年平均和季平均地表温度数据,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京津冀城市群各地级市城市热岛强度.分别从年度、季度、月度三个方面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各地级市2001—2016年城市热岛情况,并结合城市发展规模对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后期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001—2016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建成区面积扩大明显,且城市规模越大,建成区面积增长越大;京津冀城市群热岛强度与城市规模有关,一二线城市整体热岛强度高于三四线城市.根据京津冀城市群年度数据分析得出,年平均夜间热岛强度高于日间热岛,且二者差异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减小;从季度数据可以看出,冬季夜间热岛强于日间热岛,而在夏季日间热岛和夜间热岛的强弱关系则与城市规模有关,城市规模越大,日间和夜间热岛强度之间差异增大;通过分析逐月数据发现,日间热岛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峰值多在8月份出现,而夜间热岛各月份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