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制供水企业管网漏损的有效途径就是对供水管网实行分区管理,本文分析了实施市政管网分区计量的意义,介绍了市政管网分区计量的实施步骤,并提出完善和发展市政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措施,为今后真正实施管网分区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实现供水管网快速准确分区,提出一种耦合模块度优化与谱聚类的供水管网分区算法。该算法采用快速模块度优化算法对供水管网进行社区划分,以每个社区为节点、社区间连接关系为边,结合各社区内的水力特征和空间区位特征计算差异性作为边权重,构建对偶图。利用谱聚类算法完成供水管网分区。结果表明,该算法求解的管网分区结果相比快速模块度优化和谱聚类算法,将空间上更邻近的管段划分在同一分区,不会产生狭长型无效分区,且在模块度及边界管道数量上表现较为均衡,管网分区方案不仅模块度高,而且边界管道数量少。  相似文献   

3.
以实现某市供水管网分区管理为目标,在管网水力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方城市供水系统的特定要求,将网络社区划分算法与管网分区管理理念相结合进行分区。结果表明:分区后东一区和西二区的管网压力有所上升,其他四个子区域压力呈现下降趋势,城市管网供水压力得以均衡。拓扑算法分区与理论分区相结合的管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管网漏失水量,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西二区一级水质百分比上升59.13%,其他区域水质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优质水百分比上升,水在管网中的停留时间得到有效缩短。管网分区后可为水务公司带来114.038万元的年收益。研究成果对改善供水管网管理及提高水务公司运行效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合图论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供水管网分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供水管网水力路径、耗散路径概念,并通过图论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获得了供水管网最短水力路径结构和最短耗散路径结构,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其可视化.考虑压力分布、行政区域以及道路走向,通过安装水表和阀门来确定不同分区供水范围.水表应安装在主要供水路径上,阀门应安装在最短耗散路径经过次数较少的管道上.以能量参数、压力统计参数和压力参数作为供水管网3种性能参数衡量分区影响,实现了复杂供水管网分区优化,并确定了不同分区的水流连通情况.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给水管网分区供水的模拟计算和效益估计。以江苏某市为例,首先建立管网的拓补模型,进行平差计算;在分析出管网水压不利区域后,运用平差软件进行分区供水的模拟运行计算,并确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滕旭 《科技咨询导报》2012,(7):224-224,226
分析了我市供水系统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当前节能降耗的号召,提出了适应我市供水管网进行分区计量管理模式,文中详细阐述了供水管网分区计量方法,设定分区层次,确定区域计量界线,进.出水点及分区方案效果。分区供水模式可有效解决我市供水系统管理难,调度难,漏失大和产销差异大等问题。为我市供水企业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供水产销差率,可以看出南阳市的供水管网漏失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原因有管材老化、施工质量差、水锤破坏和管理创新不够等因素。要控制供水管网漏损,需合理选用管材、加快旧管网更新改造、提高施工质量、建立管网动态模拟系统、合理进行分区供水、加强管理创新等,把主动查漏和积极防漏相结合,才可将供水管网的漏损降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通过确定分区计量管网漏失控制方法,选择分区计量区域现场测试,达到控制供水管网漏损,为企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城市给水系统优化调度中的管网分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现状管网敷设和在改扩建中所导致的管网结构不合理性,阐述了管网分区在管网调度中的必要性,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说明;提出了以营网供水分界线、节点压力、节点压力变化的灵敏度分析为基础的管网分区的方法,为管网系统的区域化管理和优化调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供水成本核算的深化,控制供水损耗已经不单纯局限于管网的漏损控制和营业的抄表收费。人们正从诸多方面综合起来认识其的形成、发展、控制的途径。分区计量管理是集技术、管理和经济于一体的管理理念。分区计量控制供水损耗是在分区计量管理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供水损耗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王莹莹  蔡世军 《科技信息》2010,(19):I0030-I0030,I0164
分区计量和压力管理是降低供水系统产销差率、控制管网漏损的两个重要措施。在制定郑州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方案时,利用管网微观水力模型进行了关阀模拟和对比分析,确定管线是否可以采取关阀措施划分区域界线;选取了郑州市郑东新区某供水区域进行了DMA(District Meter Area)压力管理试验研究,利用水力模型进行了局部管网案例分析,证明了水力模型对于最不利点的选择、AZP(Average Zone Pressure)点的确定以及系统压力值的设定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很多自来水公司都出现了严重的供水管网破损问题。由于城市管网漏失率始终较高,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很容易出现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于城市管线的漏损问题也更为关注,并不断采取积极手段意在对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进行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供水管网分区供水技术进行详细研究,希望对城市供水管道建设问题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首先通过对近十年中国城市供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近十年中国城市供水管网长度、供水普及率和供水量在逐年上升,漏损率稍有降低,但仍居高不下。随后对漏损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漏损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最后结合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应用进展,采用DMA(district metering area)分区计量方法,在检漏控漏方面成效较好。可将DMA方法与供水管网模型相结合,并安装多个阀门调控管道压力的思路进行优化完善来提高控漏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某科技园区自来水管网为例,分析研究了城市供水管网的可靠性和优化设计,提出了供水管网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在确保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建立优化模型,寻求最经济管径,从而建立最经济、最可靠的供水管网系统.对现有供水管网系统进行了优化,给出了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现行供水情况及住宅用水情况,住宅建筑给排水节能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用作住宅热水加热。(2)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采用分区给水方式。(3)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减少供水量,同时也减少供水能耗。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供水企业的需求,结合东北某市供水管网数字化工程的实施,以底层自行开发软件为基础,在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研制开发了供水管网专用GIS系统,以便提高供水管网系统信息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现在的住宅用术情况及供水情况,可以看出住宅建筑给排水节能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用作住宅热水加热;(2)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采用分区给水方式;(3)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以减少供水量,同时也就减少了供水能耗.  相似文献   

18.
基于虚拟现实的城市供水管网仿真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虚拟城市供水管网运行仿真系统,在三维场景中模拟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工况,有明确的工程意义。首先建立供水管网工程数据库,以保证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进而利用MultiGen Creator构建供水管网阀门、管段等部件三维模型,建立城市供水管网三维模型。最后采用Vega驱动三维模型,通过VC++ MFC程序设计及EPANET工具箱实现运行工况视景仿真。基于虚拟现实的城市供水管网仿真系统可直观显示城市供水管网信息,实现对供水管网拓扑结构及各种运行工况的仿真。该系统克服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并且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该文提出面向服务的供水管网模型应用模式,通过建立独立的供水管网模型系统,把模型构建与模型应用区分开。在该模式中,集中维护的模型与分布的模型应用通过模拟服务接口连接。进而基于提出的模式,构建供水管网模型系统框架,包括管网模型管理模块和管网模型模拟服务模块,提供了管网模型参数管理、管网模型参数识别、管网模拟服务监控以及系统参数设置等功能,可以解决供水管网管理系统中管网模型管理维护困难的问题。最后以东莞市典型供水管网为案例对象,选择EPANET作为水力与水质模拟的模型软件,采用微软ASP.NETXMLWeb服务和IIS服务器技术构建了模型模拟服务接口系统,构建了供水管网模型系统,并进行了模型应用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自身供水管网的管理水平,适应日益发展的供水管网的需要,投入建设的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长沙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已初步实现.从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架构、功能、初始建库和数据更新等方面讨论了系统的建设概况和数据的维护方案.通过试运行,长沙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确可提高管网的工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管理资源,可为自来水公司的方案决策提供有效、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