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报告了福建厦门鸡屿上的鼎突多刺蚁(PolyrhachisvicinaRoger)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旨在为确定鼎突多刺蚁对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鹭类的影响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在岛上鹭类与鸢的主要栖息地都有这种蚁营巢.其集群的种群数量从冬季到夏季逐渐扩大,早秋开始后下降.在集群中,大部分个体集中于蚁巢中心部位.在岛屿的不同坡面和植被类型中,蚁巢密度差异较大.其对生境的选择与鹭类相似.因此,可以认为,鼎突多刺蚁与岛上的鹭类与鸢的主要营巢区密切相关.建议对岛上的蚁巢密度加以控制以保持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鹭类的种群平衡.  相似文献   

2.
北京东灵山地区鸟类群落与栖息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9-03—2001-06对北京东灵山地区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发现鸟类84种,依据营巢位置和取食部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6个集团.对鸟类种群密度、集团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群落指标与植被结构关系的研究发现,地面取食集团的物种数、种群密度与灌木丛的高度和盖度成正比.影响鸟类密度的栖息地参数对于不同物种存在较大差别.对地面营巢集团鸟类而言,随着灌木高度和盖度的增加,鸟类数量明显上升;而林冠营巢集团鸟类的数量却随着灌木高度和树种多样性的增加而下降.鸟类种群密度和均匀度受到灌丛高度异质性和乔木高度的显著影响,而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则与灌木高度异质性以及乔木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红腹锦鸡的种群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红腹锦鸡种群进行调查,基于占区雄鸟鸣声估算其种群密度,并采用样方法研究其微生境选择.结果显示:红腹锦鸡繁殖期的平均种群密度为5.300±1.086只/km2,推算研究区域内种群数量约为402只,其中保护区内约209只;红腹锦鸡偏好海拔较低、坡位靠下、靠近水源、植被原始、乔木层和灌木层发达、岩石和裸土盖度低的微生境.调查发现,红腹锦鸡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海拔较低的实验区及周边,该区域旅游、资源采集等人为干扰严重,因此,建议在本区域内加强进山人员管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以保护低海拔地区的红腹锦鸡种群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红腹锦鸡的种群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红腹锦鸡种群进行调查,基于占区雄鸟鸣声估算其种群密度,并采用样方法研究其微生境选择.结果显示:红腹锦鸡繁殖期的平均种群密度为5.300±1.086只/km~2,推算研究区域内种群数量约为402只,其中保护区内约209只;红腹锦鸡偏好海拔较低、坡位靠下、靠近水源、植被原始、乔木层和灌木层发达、岩石和裸土盖度低的微生境.调查发现,红腹锦鸡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海拔较低的实验区及周边,该区域旅游、资源采集等人为干扰严重,因此,建议在本区域内加强进山人员管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以保护低海拔地区的红腹锦鸡种群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5.
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的白鹭繁殖行为和繁殖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2 0 0 1年 3月至 7月对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鸡屿岛的白鹭 (Egrettagarzetta)繁殖行为和繁殖力进行了研究 .白鹭集群、择巢、筑巢于 2月中旬至 3月中旬 ,3月底部分亲鸟开始产卵和孵化 ,4月中旬雏鸟开始出壳 .白鹭窝卵数为 4.43± 0 .6 8(SD)枚 ,孵化期为 2 3.2± 1.4d ,孵化率为 88.5 0 % ,窝雏数为 3.8± 0 .8只 ,育雏期 2 8~ 35d ,雏鸟成活率为 87.7% .每年每只白鹭的繁殖力为 1.96只雏鸟 ,每巢成功繁殖 3.37只雏鸟 .鸡屿岛白鹭繁殖前期的种群数量为 5 0 32只 ,繁殖结束时亲鸟和成活雏鸟数量共 135 0 6只 .本文分析影响白鹭繁殖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白鹭繁殖期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封闭种群中,通过标记重捕和标记夹捕法对农田害鼠的种群数量N,捕获率P和密度D进行了估计.分别为72,0.1528,42只/公顷和85,0.1882,55只/公顷.两种方法间结果差异不大.使夹捕法可用以估计害鼠种群数量,扩大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增加系统内生境和植被多样性,能增加天敌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量,降低或抑制有害节肢动物的种群密度.也有研究认为:生境与植被多样性对天敌数量的影响,天敌本身的运动迁移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对生境与植被多样性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生态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筑巢是鸟类繁殖过程的重要阶段,为繁殖成功提供重要保障。为了解新定殖种群的繁殖策略,本文以在广西沿海留居繁殖的黑翅长脚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巢址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22年3-6月,共记录到巢37个,巢外径(18.806±3.728)cm,巢内径(9.759±1.365)cm,巢高(3.006±1.561)cm; 2)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生态因子为植被因子、社交因子、隐蔽度因子、巢材因子、干扰因子;3)通过巢区与对照区的对比分析发现,黑翅长脚鹬偏好于草本均高较大(14.844±1.549)cm、距大路距离更远(357.108±71.118)m、隐蔽度更高(1.622±0.206 3)的地点筑巢;4)通过成功巢与失败巢的对比分析表明,在距大路距离、觅食地明水面积以及隐蔽度等生态因子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2012年1月—11月,采用实地调查、录音、录像、固定样线的方法进行棕头雀鹛分类、育雏、栖息地研究。首次发现了15只6♀9♂繁殖期的棕头雀鹛,证明长青自然保护区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棕头雀鹛繁殖种群。结果表明:棕头雀鹛分布海拔区间1 050~2 200 m;四种林型、四种植被类型内有分布;坡中部3只,下部10只,上部2只。棕头雀鹛一夫一妻制,每巢都是四只幼雏;雏鸟属于晚成鸟;巢穴位于坡脚,营灌木空中巢穴,向阳、巴山木竹稠密。巢材为竹叶、树叶、草茎。幼雏食物鳞翅目昆虫、水生虫子、螳螂、蚱蜢等。  相似文献   

10.
于2001年,采用截线法对长青保护区30条样线进行了调查,并与1988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2001年大熊猫为109只,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处于稳定期,分布区有所增加;羚牛种群数量为403只,数量和分布区增加较快;金丝猴种群数量为470~630只,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处于恢复时期.加强宣传教育、监测、栖息地恢复、参与式保护是重点物种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12.
2007年6月开始对妥打保护区内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与1993年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目前白冠长尾雉的分布变狭窄且数量大为减少。核心区内已少有分布,部份转移到缓冲区。相反,白腹锦鸡Chrgsolophus amherstiae和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已从缓冲区逐渐转移至核心区,且数量呈上升趋势。调查中发现人为干扰是造成白冠长尾雉分布外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07~2008年对妥打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计发现鸟类85种,隶属于12目34科.其中发现原来在核心区大量分布的白冠长尾雉现已消失,而白腹锦鸡和雉鸡则占领了核心区.本文对白冠长尾雉消失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98-2002年在江西对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确证有7个分布点,另有2个可能分布点。黄腹角雉在江西的栖息生境主要有低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中山草甸与山顶矮林3种类型。栖息环境承载量小,种群增长慢,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宣传不力是黄腹角雉濒危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开展驯养繁殖、加强禁止偷猎的法制宣传以及加强基础研究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For a total of 9 years, we examined the patterns of a nesting raptor community that utilized European Magpie (Pica pica) nests in the Zuojia Natural Reserve, northeast China. Eight raptor species and two other bird species were recorded nesting in magpie nests. The reuse rate of abandoned magpie nests was 51.6%, and the number of reused nes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availability. Raptors utilized 83.3% of the reused abandoned magpie nests. Nests followed for more than 1 year were reused by raptors an average of 1.13 times. Interspecific nest usurpation was common, with 17.3% of new magpie nests being usurped by raptors, and four cases of usurpation occurred among different raptor specie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8 of 11 raptor species took over magpie nests to bre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91.9% of their nests came from magpie nests. European Magpies represent the core species in the nest web of the local raptor community that utilizes magpie nests. At the forest stand level, closer proximity to forest edges and greater distances from occupied raptor nests were the best predictors of nest reuse. At the nest-site level, arbor density and canopy coverage were the best predictors of nest reuse.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和2019年春季,借助于野外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在浙江省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对红腹锦鸡逃逸种群的栖息地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逃逸的红腹锦鸡倾向选择中坡位、坡度中等(31.57±2.78°)的阔叶林与针叶林栖息,其乔木盖度较低(50±7%)和倒木数量较少(每10 m2根数为4.71±0.86)而落叶盖度较大(90±4%),并具有优良的避风性和中等湿润度的土壤(p〈0.05或0.01);而海拔、乔木数量、乔木均高、坡向、灌木盖度和均高、草本盖度、离水源距离及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对其栖息地选择的影响不显著(p〉0.05).分析表明,逃逸的红腹锦鸡种群主要在食物资源丰富、视野较为开阔的林地栖息繁衍和建群,其栖息地选择能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选择可塑性.综上所述,逃逸红腹锦鸡的栖息地选择可能受食物、隐蔽性、气候、地理条件和障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江西井冈山调查发现并采集到一例金斑喙凤蝶的雄性标本.经核实,此物种确为井冈山蝶类新记录.对金斑喙凤蝶发现地的生境进行了初步调查,同时分析了金斑喙凤蝶的致危因素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4月,对广西宜州市的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生境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测量了70个20 m×20 m样方11个生态因子,对照样方88个,运用频次分析表明:褐翅鸦鹃选择利用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水源距离10~100 m,乔木密度4~40株,灌木密度10~100株,乔木距离<1 m,灌木距离>1 m,树径<0.4 m,人为干扰距离10~100 m,食物丰富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选择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70.342%,影响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安全性和地理性因子、食物和水源因子和干扰性因子.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境的破坏是促进褐翅鸦鹃种群数量和分布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