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循环变化思想是建立在化生说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探讨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自然哲学思想,它的产生既有其认识论原因,又有其哲学基础,它与生物进化思想既存在着联系,又有许多差异,对其正确地评价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是基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要素的集合体,也是保障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人群健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将土壤作为物质世界的基本组份之一,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构成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并论及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有生长、承载、化生、孕育、长养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该文认为中国古代风水说是一种大地有机说。它是由原始的“地母崇拜”思想发展而来。它用生气论和胎、息、孕、育等原理建立了自己的穴位体系,其中风水穴实为女阴的象征。作为一种大地有机说,它强调的是环境各部分的协调,同时强调最佳穴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蔡淦 《科学大观园》2005,(17):16-17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  相似文献   

5.
术语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各个学科领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物化形式,也可以说是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结晶。对于现代社会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门学科而言,术语体系既是学科现状和水准的体现,又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催化剂。同时,术语还可以成为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理解、沟通乃至于跨越、融合的最佳切入点。科学而完善的术语体系,对于社会进步、国计民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6.
《泰西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是明末耶稣会士翻译的两部西方解剖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西方解剖学译著。以往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这两部著作是古罗马盖仑体系之下的旧学说,没有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以维萨留斯为代表的新的解剖学成果。文章分析了两部译著的文本内吝,认为这两部书都不是完整的解剖学著作,二者合起来才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方解剖学著作。通过与维萨留斯《人体构造》进行比较,认为《泰西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不但在内容上吸收了维萨留斯及其以后的解剖学新成果,而且二者的合编在篇章结构、体例方面也与《人体构造》有一致性,是维萨留斯体系的解剖学译著,基本反映了16世纪西方解剖学的概貌。  相似文献   

7.
五行说—中国古代的符号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五行说──中国古代的符号体系胡化凯WuxingTheory,theSystemofSymbolinAncientTimesofChina¥Abstract:Wuxingtheoryexertedmuchinfluenceonthescienceand...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科学家更多地从原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20世纪科学家则更多地从分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入21世纪,化学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难题?什么是未来化学的新生长点?化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些部是对化学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国政府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入手,探讨了美国政府科技档案管理体系的历史与现状,论述了美国政府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了改善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术语学对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都需要以术语为基本载体。术语体系是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术语学理论对学术话语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术语翻译是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之一。从术语学视角来看,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存在规划有待完善、相关知识体系和术语体系不够成熟、术语学助力话语体系构建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可考虑从国家战略层面、工作机构层面、学术研究层面采取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宇宙膨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04年,林辕在《元气说》一文中认为,宇宙万物起始于一小点元气,后逐渐扩散成直径为百里的混地,后混沌又被胀破,形成天地,后天地又以10800年为周期,间歇性地向外延伸或不断增厚,是为中国古代朴素的、思辨的与精彩的关于宇宙膨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张奠宙、王善平著《陈省身传》是迄今最为全面地介绍陈省身生平事迹与学术活动的一部重要著作。这篇补正考察了1946年至1948年间陈省身与清华大学之间的关系、活动及其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计划和对邀请外尔访华所做的努力等该书语焉不详或并未提及的史事,并匡正书中的几处舛错。陈省身1946年由美国回国后虽选择到中央研究院工作,但仍为清华大学做出一定的贡献。陈省身作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实际负责人竭力推动该所的发展.但他的工作计划并耒完全实施。  相似文献   

13.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中有<太一生水>一篇,被认为属于道家失传已久的一种宇宙生成论.自简文公布以来,许多学者对它进行过讨论,认为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照希腊米利都学派类似的宇宙论,可以看出这二者之间有不少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宇宙的发生顺序和宇宙论问题之终极目的上.<太一生水>宇宙论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米利都学派的目的则在于寻找宇宙起源的纯粹基质.宇宙理论这种差异或许影响了东西方自然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种大葫芦法的成就及指导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中国是它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它既可食,又可用为水上交通工具、生活器皿、皮具,还可作饲料、制烛、入药、制笙竽、玩具,用途之广是鲜见的。特别是在制陶发明和普及之前,它的盛水贮粮功能更显重要。广大民众需要硕大葫芦为器物用。于是古人在2000多年前首创特殊的种大葫芦法。《庄子》和《Fan胜之书》最早提及和载有此法。历代农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至清末至少有2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地理学"三形"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三形”思想,分别阐述“三形”即形胜、形势与形法三个概念的内涵并指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举风水学为例来阐述“三形”思想在我国古代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深入分析《镜镜■痴》中描述凸透镜光学持性的“顺三限”、 “侧三限”的涵义和确定方法,指出导致该书作者对透镜光学特性和成像规律错 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于将球面反射成像规律直接拓展到球面折射成像的情形。 此外,通过将该书与《远镜说》和《光论》相应内容的比较,认为在19世纪中 叶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光学发展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之上,《镜镜痴》正是 那个时期我国光学发展水平的标志。郑复光对透镜成像规律独立地进行了系统、 定量的研究,他所建立的光学知识体系在我国光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应予以 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在《积较术》中,基于独特的差分定义,华蘅芳构造了一个与Newton有限差分公式完全不同的差分体系,针对各种数表的使用,华蘅芳设计了一种”乘表相加“的计算方法。算理分析表明,这一算法与近代矩阵乘法一致。对《积较术》 中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分析,揭示了清末传统数学研究所的生长点及其在向近代数学转变过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平仪 (Planispheric Astrolabe,即星盘 ;平仪为李之藻译语 )乃是一种基于希腊地心说的天文观测仪器。因为它拥有优美的结构、测量上的方便以及丰富的功能 ,它在西方 (阿拉伯地区和欧洲 )中世纪长期成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定方位、做为月历。因此在利玛窦东行之时 ,平仪也随着一起东传。虽然它的制造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但它的功能以及观测上的准确性很快引起了李之藻的兴趣 ,经过学习和实际运用 ,在1 6 0 7年他刻印了《浑盖通宪图说》。在中国这是第一部介绍平仪之制造法以及使用法的书。由于中西天文学系统互不相容的缘故 ,所以接受平仪就意味着不得不接受平仪背后以地心说为中心的西方天文知识。更何况平仪的制造乃是建立在地心说、地圆说、立体投影等之西方数学天文知识上。不过 ,对李之藻而言 ,接受西法并不代表立刻放弃中法 ,反而是西法的接受更有助于重新诠释中法。亦即他在西法上发现了被放弃多年的盖天说的新读法。换句话说 ,他就发现了一个可以调和似乎一直被认为互相矛盾的盖天和浑天的好法子。因为在他的读法里 ,盖天就成为支持地圆说的理论之缘故。而虽然李之藻这样的解释也许有助于减轻接受西法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争论 ,但是他过分强调中西之“同”,而忽略  相似文献   

19.
南唐道士谭峭在其著《化书》中言及“小人常有四镜”。根据其对此四镜的成像描述,有人认为是四种反射镜,有人提出是四种透镜。该文在分析诸说、考证相关文字和比较考古文物之后,支持透镜说,并对四种 透镜类型提出新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天文之学常被认为来源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对于历法,常引《书经·典》“敬授人时”语,视作源自安排农事,系为农业服务而编制的。江晓著《天学真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天文与社会文化关系,其起源与域外天文的影响,等等,也提出了特有的论点和结论。本文对该书作出了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