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马上漏刻的第四第五种推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对李强就马上漏刻所提出的三种推测进行分析,认为它在均存在困难,因而提出第四种推测;马上漏刻是一组安装在一块木反上的秤漏。由于马的运动有时可能比较剧裂迷组秤漏难以保持稳定,于是又提出第五种推测:水银从上面的一只壶经过一条长而曲折的管道流注到下面的玉壶里,当水银改成弹子时,这就发展成为辊弹漏刻。  相似文献   

2.
漏刻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之最重要工具,其使用过程中,需要在特定日期更换漏箭。前人对漏刻改箭原因的解释,未达成共识。文章根据《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所载图、文,又联系到漏刻运作过程中分昼漏、夜漏两段交替进行的惯例,基于漏刻连续计时的运作系统,阐述了改箭原因: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起算点来调节水位,而这些时间点周年变动,故需更换漏箭以适应。水漏与钟表计时之运作有所差异,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有多种方式模拟水漏,皆可纳入"漏刻系统"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3.
秤漏的结构及其稳流原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秤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漏刻,在隋唐及北宋前期曾是司天机构的主要计时仪器.渴乌是秤漏中最重要的部件.李兰秤漏和大型秤漏的稳流原理基本一样,都是使渴乌和浮子相连,从而在保持水头极为稳定的情况下泄水.根据对中、日、韩三国相关史料的分析,证明马上漏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秤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漏刻进行连续计时,一天分为白天、黑夜两段,这种时间计量需要三方面的配合:漏刻的均匀水流,百刻制,以及昼漏、夜漏交替进行所需的改箭。漏刻之外,古人还进一步尝试研制出多种计时方法,如兵书记载的数步计时法、数珠计时法,通过人力,开展步行、拨珠活动,并进行计数。文章指出,两种计时法都预设了一昼夜百刻;当步行、拨珠操作长时段运行,即可以视作速度均匀,这其实是模拟漏刻计时过程中均匀水流导致水位变化的量化;两种计时法分白天、黑夜不同时段进行,需要参照不同日期昼夜长短数据,这与漏刻计时过程中的改箭活动有相通之处。两种计时法的出现,反映出漏刻精度逐步提高的同时,时间计量进入的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6.
“消息定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晷影漏刻算法的沿革已得以广泛发掘,其精度也得以仔细分析,但对唐代僧一行在《大衍历》中所给晷影漏刻算法之“消息同率”的内在本质尚深入研究。“消息同率”在后来的历法中以称“消息数”或“消息定数”。一行在将“消息定数”引入晷漏算法的实践中首当其功。借用球面三角方法,建立时角、赤纬、地理纬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消息定数的造术之源及数理大文学含义。消息定数与太阳视赤纬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计算晷影、漏刻、昏明与中星的共同基础。《大衍历》以后唐宁时期的历法在晷漏算法中基本上都使用“消息定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8.
秤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漏刻,在隋唐及北宋前期曾是司天机构的主要计时仪器。根据古文献记述,李兰秤漏很可能是使用弹簧联结权器和秤钩,以达到平均流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从日晷、漏刻计时器(水钟、沙漏等)的出现,到摆钟、石英晶体钟的发明,人类对于时间的把握越来越精确。而从1948年第一台原子钟发明至今,人类计时的精度更是以几乎十年一个数量级的速度提高。2016年9月,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在轨进行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space cold atomic clock),随着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空间冷原子钟这一"高冷"的术语带着国人的热情与自豪,成为热词。空间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几部朝鲜古代历法著作的研究,对古代朝鲜学者对《授时历》的消化吸收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授时历捷法立成》则是高丽天文学家姜保根据《授时历》独立推算的一套立成表,但在使用上比《授时历立成》本身的立成表更为方便。《七政算·内篇》在“应数”等基本常数方面虽然取自《授时历》,但在算法和体例方面则主要是以《大统历通轨》为参照的;该书中的四季半昼夜分和日出时刻表是李朝天文学家根据《授时历》“步九服所在漏刻术”推求的,该算法与球面天文学算式相符,为推算结果提供了精度保障。《交食推步法》中已经正确推出了《授时历》盈缩、迅疾立成表的一般计算公式,表明李朝早期的朝鲜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招差术以及《授时历》立法原理,对这部历法已经真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西汉千章铜漏是一件有明确纪年、保存完好、容量很大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作者通过试验和文献考察,证明这种单漏是记述某段时刻的记时器,不能用于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天文之学常被认为来源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对于历法,常引《书经·典》“敬授人时”语,视作源自安排农事,系为农业服务而编制的。江晓著《天学真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天文与社会文化关系,其起源与域外天文的影响,等等,也提出了特有的论点和结论。本文对该书作出了评论。  相似文献   

13.
从《五星占》看我国的干支纪年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历中的“行星与某宿晨出东方”应指“行量在某宿而与主阳相近”,而《五星占》则记载秦汉之际的天象,不是抄写历法的星岁对照表。我国古代最先是依王公即位而纪年,在《左传》时有岁星纪年的萌芽,在先秦古历时在太岁纪年,在颛顼历时开始用干支纪年,经过太初历直到四分历而干支纪年法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4.
徐有贞(1407~1472年)是明代一位历正统、景泰、三顺三朝的大臣,就其政治表现,史家多将他列入奸传,但他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景泰四年(1453年)底,徐有贞命往山东张秋治水,为说服明代宗及众朝臣同意其“开分水河”的治水主张,他做了水箱放水实验。已有学者注意到《物理小识》中有关此实验的记载,但或不解其意,或言之有误。该文通过史料分析和对徐有贞水箱放水实验的物理学解释,得出以下结论:徐有贞的确  相似文献   

15.
《新仪象法要》所记载的北宋水运仪象台枢轮运动控制机构被认为与近代机械钟锚状擒纵机构相似。该文论证了枢轮上的受水壶可以相对枢轮运动是枢轮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并在原书中找到了相关的佐证。通过比较两种机构的作用原理和发展,该文认为枢轮运动控制机构不具有机械钟中擒纵调速器的性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同时还分析了流行的错误说法的产生过程。关于《新仪象法要》中星图的制法,该文对其横图进行了测算,发现所谓横图绘制“采用了”或“采用了类似于”墨卡托投影法的流行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认识论研究主要围绕知识的辩护问题展开,即我们如何才能掌握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自然主义在探索认识论问题的过程中,初期以奎因和戴维特为代表,以拒斥先验知识作为其主要特征。然而最近,以菲利普.基奇尔和艾尔文.戈德曼为代表的一些自然主义认识论者试图为先验知识的存在和重要性进行辩护。先验作为非经验来源,先验知识所依赖的辩护类型以及不可修正性的合理性问题是自然主义认识论者针对先验问题进行争论的焦点所在,以这些问题为线索,本文将重点展开对自然主义背景下上述先验反对者和改造者的论述,并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This series of papers is intended to evaluate astrocladistics in reconstructing phylogenies of galax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econd paper is to formalize the concept of galaxy forma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processes of diversification. We show that galaxy diversity can be expected to organize itself in a hierarchy.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mergers, we have selected a sample of 43 galaxies from the GALICS database built from simulations with a hybrid model for galaxy formation studies. These simulated galaxies, described by 119 characters and considered as representing still undefined classes, have experienced different numbers of merger events during evolution. Our cladistic analysis yields a robust tree that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a hierarchy. Mergers, like interactions (not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GALICS simulations), are probably a strong driver for galaxy diversification. Our result shows that mergers participate in a branching type of evolution, but do not seem to play the role of an evolutionary cl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