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夏茂柱 《科技信息》2011,(17):I0310-I031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村镇建设事业发展迅速,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村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镇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也日趋突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成为常抓不懈的主题,成为村镇建设工作的核心。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在乡镇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十余年的工作实际,系统分析了村镇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村镇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华军跃 《科技信息》2010,(21):380-380
近年来,我国村镇建设事业发展迅速,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村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成为常抓不懈的主题,成为村镇建设工作的核心。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息化”在扬州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信息化建设》2010,(10):54-57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各级政府先后提出构建数字省份、数字城市的战略目标。而在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也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强农村“村镇信息化”管理建设是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广泛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已成为发展村镇经济、富裕农民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大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均耕地少,村镇建设占用耕地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应该是控制性发展村镇,限制建设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管理与监测.  相似文献   

5.
刘治国  黄海 《河南科学》1999,17(4):463-466
依据郑州市金水区村镇建设用地规划的实践,对已进行规则的108个自然村材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数据,在微机上进行了综合数学统计分析,提供了村镇建设规划各项用地切为实际较为合理的参考指标,将为我国村镇建设规划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庄红  林朝飞 《科技资讯》2009,(21):221-221
本文基于笔者长期从事村镇建设的相关研究经验,以完善村镇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管理体制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当前村镇建设队伍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对策,全文从村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笔者长期研究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城市化进程,分析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原因,提出了村镇建设是我国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展望了村镇建设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延安市宝塔区20个乡(镇)26个村组有关村镇规划建设的调研,发现存在整体规划设计未落实、工程质量低劣、村庄道路状况差等问题。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区域内建设规划管理工作起步晚,不到位。提出进一步贯彻国家村镇规划建设方针政策、缡制村镇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规划、指导和推动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强化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等解决问题的时策。  相似文献   

9.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档案,是指在过去和现在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档案与其他档案一样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是今后继续进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依据和参考。该文主要探讨村镇规划建设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村镇规划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进程,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繁荣与稳定;决定着农民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和进步;要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必须做好村镇规划建设.该文通过对村镇规划管理重要性的分析,阐述了要做好村镇规划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  相似文献   

11.
对深圳郊区的“独立式”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只见新楼而不见新村”的现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的基础上采用联排式、公寓式住宅等适应郊区农村住宅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村住宅设计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城市近郊的农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与远郊农村建设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分析目前近郊农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近郊农村住宅的设计思路,期望能为城市近郊农民设计出一套节能省地且适合当地特色的住宅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尤为显著.与城市生活垃圾较为成熟的处理状况相比,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模式和处理技术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完全借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应用普遍存在投资运行成本高、维持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技术上可行,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限制较大,一般在近郊经济条件好的区域逐步实施;分散式处理模式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限制小,适合远郊农村实施.但是目前缺乏成本低、效益好、易于管理的中小规模处理技术及相关设备.因此,研发中小规模农村生活垃圾分散式处理技术及相关模式筛选是当前控制农村生活污染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对一24h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度法对福州市部分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膳食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市区和郊区农民工热量摄入分别只占参考摄入量的67.2%与63.9%,脂肪的摄入量达到标准的74.1%和55.1%。郊区农民工蛋白质的摄入数量不足,仅为参考摄入量的76.2%。市区和郊区农民工对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钙的摄入量只占参考摄入量的51.8%与45.7%、VB1占76.8%与83.0%、VB2占70.1%与58.6%等。建筑行业农民工的膳食不够合理,膳食结构简单,膳食营养状况亟待改善,需要加强营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论文以武汉市城郊368个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句法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和空间关联性网络模型,从全局通达性、局部关联性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以揭示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布局特征与空间关联性.结果发现: 1) 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整体密度核心分布较为分散,空间呈现群聚式非均匀分布在武汉市绕城高速周边,形成了绕城高速休闲农业点分布带; 2) 从路网全局通达性来看,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多分布在2级可达性道路300 m缓冲区范围内,且此道路等级缓冲区范围内的农庄经济型休闲农业点可进入性较好,对外通达性一般; 3) 从路网局部关联性来看,区域间休闲农业点内部联系“西密东疏”,东西湖区与黄陂区、蔡甸区休闲农业点联系较为密切;区域内休闲农业点内部关联性差异明显,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区域的休闲农业点关联性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16.
北京郊区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等八个区和密云、延庆两县,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但是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境地.而京郊现有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种植、采摘、收获等原有休闲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文化升级势在必行.京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方法与途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为典型平原河网地区,而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建设均集中于平原河网城郊的拆迁地,这也为大型公园绿化施工带来特殊困难。以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森林体育公园一期工程为例,重点分析平原河网地区都市城郊大型公园绿化施工面临的困难,针对立地困难、反季节施工、大规格苗木移栽等提出工程施工技术,以期为上海郊野地区大型公园绿地的建设实施提供优良工程做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技术的现状;指出了当前农村信息化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基于GIS的近郊农村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内容;设计了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探讨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朝鲜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厦朝鲜族所特有的人文背景,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与其他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相比。具有特殊性。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的条件下,如何立足中国国情,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以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建设中常见的政府、国企和乡村社区合作治理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南京市黄龙岘村为例,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此类乡村振兴模式的地方重构特点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岘村美丽乡村建设在延续原有空间肌理、茶叶种植功能、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通过无地方景观碎片拼装和地方营销强化“茶村”地方特色,将种植茶叶的村庄建成“金陵茶文化旅游村”,提升了村庄人居环境和村民参与获利水平,增强了村民与地方的功能性和情感性联系,实现地方意义的强化。(2)政-企-村三方合作治理是黄龙岘村地方建造得以将当地的传统与环境以新的规划和建设方式进行诠释,并强化黄龙岘村作为“茶村”独特性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通过社区赋权和项目精准投放,为地方特质延续奠定基础;国企通过地方营销与社区赋能,增强了黄龙岘村的“茶村”特色;社区通过参与治理和村民日常实践,助力“茶村”特质的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