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完全耦合的气候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 定量研究副热带太平洋不同经度带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对赤道太平洋的影响。研究发现, 赤道表层和温跃层海温对副热带太平洋(20°?30°N)西部、中部和东部SSTA的热力响应是相当的。 研究中强调大气?海洋耦合在副热带SSTA影响赤道温跃层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并提出一种间接的、较“海洋通道”机制更为快速的机制: 副热带SSTA引发局地大气的气旋性响应, 继而引起局地海洋内区的上升流和其面向赤道一侧海洋内区的下沉流, 该下沉流造成的局部温跃层暖异常向着赤道传播, 导致赤道温跃层增暖。  相似文献   

2.
尽管目前物理科掌的基础理论具有如此优美的对称性.然而当人们一旦涉及到时空对称性与时空对称结构问题时便遇到了实质性障碍。本文针对量子时空对称性与量子化时空对称结构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利用完全耦合的气候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定量研究副热带太平洋不同经度带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对赤道太平洋的影响。研究发现,赤道表层和温跃层海温对副热带太平洋(20°—30°N)西部、中部和东部SSTA的热力响应是相当的。研究中强调大气海洋耦合在副热带SSTA影响赤道温跃层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一种间接的、较"海洋通道"机制更为快速的机制:副热带SSTA引发局地大气的气旋性响应,继而引起局地海洋内区的上升流和其面向赤道一侧海洋内区的下沉流,该下沉流造成的局部温跃层暖异常向着赤道传播,导致赤道温跃层增暖。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计分析、GIS空间分布方向性分析、时序变化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5—2022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40年吉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农作物种植类型以玉米、稻谷、大豆、油料、蔬菜为主,总体上均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1985—2022年吉林省出现了8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进行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调整,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从类型丰富度来看,1996—2022年吉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呈先增后减、整体下降的趋势,最大值为0.75,出现在2002年.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理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850 hPa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面积指数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副高位置和面积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近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位置指数的年际变化周期为3-5年,冬、春两季海温与夏季副高的脊线位置、西脊点位置关系密切,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有利于夏季副高偏西、偏南,反之偏东、偏北.冬、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高季节变化有明显影响,冬、春两季海温偏暖年副高偏南、偏西,偏冷年副高则偏北、偏东,五月和九月除外.冷年7月副高北跳较暖年显著,进入秋季后南撤较缓慢.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于多准则判断的城市边缘区界定法,对广州市1990、2000及2009年的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广州市发展模式已经从“单核心”扩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点-轴”扩展模式,最终将形成以“多核心”为典型特征的广州大都市区;②1990年初期,广州市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整体显得较为粗放、混乱、无序。2000年以后,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重心向南部移动;③城市空间扩张与破碎度变化规律具有同步性和相似性,城市核心区的破碎度变化幅度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指示作用;④城市边缘区是一种极其敏感与不稳定的时空综合体。发展初期多表现为不连续的、破碎,进入发展后期,其空间形态变得连续、紧凑,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将伴随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始终。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简介了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在分析国内外既有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人力资源演谱的基本特征:人力资源丰富,正处于开发的好时机;劳动适龄人口呈较快的增长势头;劳动力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整体水平仍较低;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源的城乡结构和省城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探讨了中国人力的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河北平原旱涝与北太平洋海温距平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东太平洋赤道区和黑潮区海温异常分布对河北旱涝影响最为显著。基于统计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河北平原旱涝影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研究了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及其时空演变.结论为: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5 a和更大的时间尺度;2 a和5 a特征时间尺度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的(27.5°N,135°E)附近和北部的(35°N,167.5°E)附近;其相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在纬向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在经向上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和较小振幅的南北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从较长时间的长期演变来看,5a特征时间尺度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的位置有一种向南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具体的决策时点上,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是一个空间结构而非平面结构;其演化过程并非是一个时间剖面的罗列和叠加,而是有前后变化的对接与承接关系。因此,决策情势除了表现事物的空间关系结构外,还要表现其关系作用之下所涌现出来的事物演化倾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刻画出情势所内含的瞬间关系架构和未来涌现倾向,表现事物的“瞬间演化与生成”。在对决策情势界定的基础上,对决策情势所呈现的时空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了其数据结构、时空数据的建立算法、时空数据的更新算法及时空数据查询方法,并给出了一个模拟地籍的历史演变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时空拓扑关系对时空变化语义分析和时空推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信息特征,定义了三维欧氏空间里时空体和时空对象,阐述了时空拓扑关系的涵义,包含时间、位置、状态、事件等之间的拓扑关系。利用4I模型描述时空拓扑关系。以宗地缩小、扩充、分割、合并、部分占用、边界调整等几种不同变更类型为例,分析了宗地变更前后可能的时空拓扑关系,归纳出其必须满足的6个一般性推论,给出应用的具体实例。结果表明,基于时空拓扑关系可隐式地判别出2个宗地时空对象之间是否存在父子关系,及可能的变更操作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13.
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利用植被、气候和土壤等地面空间数据,应用CASA模型估算了1982—1999(除1994)年间我国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加速率为0.024PgC·a-1,其均值为1.8PgC,其中高寒植被、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的增加速度最快;降水是限制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二维时空图像分析的车辆检测和分割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二维时空图像分析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光照变化和阴影给车辆分割带来的困难,且该方法的计算量小,适用于低成本的实时交通监控系统,通过道路上方安装的摄像机获得图像序列,构成全景图和外极面图两种二维时空图像,对它们进行背景减除,图像差分和取阈值等处理,不仅可以统计车流量,而且可以估计车速和道路占用率,由于算法考虑了日照阴影和晚间灯光对图像的影响,因此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杨玉丽  庞伟正 《应用科技》2003,30(1):12-13,32
解相关多用户检测是目前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接收技术,它的抗远近效应是最佳,但是其误码性能并未达到最佳,提出了一种将空时MMSE算法与解相关多用户检测联合处理接收信号的方案,经计算机仿真可以看出,这种方案确实对系统的接收性能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地籍管理中核心要素宗地的几何空间和属性信息具有典型的时空特性.以往宗地时空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达宗地的某一方面,对宗地所有属性和几何空间信息时空变化的表达需要加强.同时,移动对象理论在表达宗地时空变化的研究与应用还没有,且在表达多个对象间同步变化时仍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2个问题,分析了宗地时空变化的类型,提出了基于移动点对象的单个宗地几何空间和属性(单一属性和权属)信息时空变化表达方法以及基于事件的多个宗地间时空变化表达方法,并研发了地籍宗地时空管理原型系统,验证了文中提出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运动补偿技术中运动估计失效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混合去隔行方法。将运动补偿技术与基于方向的时空滤波方向相结合, 地插值结果是运动补偿时间插值和基于方向的时空中值滤波方法和加权和。在运动矢量估计不准确的情况下,利用权值的自适应使基于方向的时间中值滤波占主导地位,有效保持图像中的运动边界,并减小运动补偿的插值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计算简便且容易实现,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一种基于理想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地图匹配算法IHMM,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状态转移概率计算方式,使得这一隐形马尔科夫模型严格符合Viterbi算法的要求,最后在真实数据集上对该算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尽管该算法的实现较为简单,但在GPS轨迹点含有噪声及道路网络稀疏的条件下依然拥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是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地方经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安徽省1986-2000年相关统计资料,运用SPSS 11.0中分层聚类方法及MAPINFO 6.0空间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十五年来城镇居民民入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全省收入水平在此期间快速增长,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具有1986-1992年,1993-1996年,1997-2000年三个明显的阶段性;②全省空间收入水平分异主要表现在沿江地区以有省会合肥收入高,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收入较低;③在行业上,电力、煤气、水生产与供应部门,采掘业,金融保险业行业工资水平较高,而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职工收入尚低,反映安徽省科技发展空间尚待开发、挖掘。文中指出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空间分异特征主要是由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历史的承袭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其时间分异则与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形势的演替规律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标准降水指数的广西旱涝特征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地区74个气象站1961-2008年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降水指数、Mann-Kendall检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地区近48年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广西旱涝呈阶段性变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21世纪以来旱涝灾害以干旱为主,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后期的旱涝灾害以洪涝为主。②通过REOF对广西进行旱涝分区,根据前4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广西可以大致分为桂东北、桂西北、桂东南和桂西南4大区域,各分区的极端旱涝变化总体上和全区保持一致性,但在某些时段不同区域之间重度旱涝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桂东北和桂东南地区重旱发生的频率大于其他地区,桂西南的重涝发生的频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