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肥处理对尾叶桉生长量和木材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6 a 生尾叶桉单株材积、年轮宽度、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从髓心向外,6 a 生尾叶桉年轮宽度呈逐渐减小趋势,基本密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施肥处理可以显著加快6 a 生尾叶桉的生长速度,提高尾叶桉的生长量;而造林当年施肥不仅加快尾叶桉当年的生长速度,对后期生长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各施肥处理与对照材木片密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施肥处理对尾叶桉无性系纸浆材生长和材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处理对6.5年生尾叶桉无性系单株材积、木片密度、纤维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显著加快尾叶桉生长速度;对木材密度影响甚微;对纤维长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使纤维宽度显著增加。但并非施肥量越多,生长速度越快,纤维宽度越宽。尾叶桉无性系短周期速生林木是一种优良的、有发展前途的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3.
不同造林密度对尾叶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西象州石龙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不同造林密度(833株/hm^2、1111株/hm^2、1250株/hm^2、1429株/hm^2、1666株/hm^2、2000株/hm^2、2500株/hm^2)对4.5年生尾叶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密度中,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胸径生长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立木单株材积在1111株/hm^2 ̄25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红麻秆细胞和纤维形态的观察测定,得出在不同生长部位的纤维长度、宽度、壁厚、腔径、长宽比、壁腔比。分析红麻纤维在不同生长部位的微观结构和细胞结构,得出不同生长部位的纤维尺寸分布情况,为有效利用麻秆纤维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做到真正意义的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5.
尾叶桉和细叶桉无性系的RAPD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9个起源地点的尾叶桉(EucalyptusurophlaS.T.Blake)和细叶桉(E.tereticornisSmith)共22个无性系的研究表明,13个引物共扩增出110个位点,多态性位点91个,在起源地点间差异显著的多态性位点25个,各无性系有其特异的RAPD扩增谱带。利用多态性位点的数据矩阵,计算了各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无性系间的遗传关系聚类图。  相似文献   

6.
利用7种不同密度的尾叶桉人工林标准地材料,引入优势高变量因子建立密度效应抛物线式改进模型,该模型可使密度效应规律在不同立地条件及不同生长阶段得以体现。生产弹性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密度效应处于负效应阶段,当密度减少1 %时,平均单株材积增加0.452 0 %。边际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每0.06 hm2面积上增加1株林木,单株平均材积减少0000 032 m3;优势木高每增加1.0 m,单株平均材积增加0.001 006 m3。利用该密度效应模型确定不同立地条件下尾叶桉林分最优密度,得出当林分年龄等于地位指数推算的基准年龄(6 a)时(即主伐年龄为6 a),15~20地位指数尾叶桉人工林最优密度分别为1 237、1 492、1 779、2 100、2 458和2 853株/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不同无性系在相同培养基上不同时期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为解析尾叶桉不同无性系间生根差异、挖掘不同尾叶桉无性系生根响应相关基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在同一生根培养基上生根启动差异较大、继代次数相同的尾叶桉无性系各1个,根据生根启动快的无性系基部形态差异,分别取0、1、4和6 d尾叶桉无性系基部2 mm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运用基因差异表达分析、Cluster聚类分析、基因本体分析(GO分析)和KEGG分析,获得导致尾叶桉不同无性系生根差异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共获得20 28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显著聚类在4个子聚类中。其中,表达模式呈上升趋势的DEGs在生根启动快的无性系中,其数量远远高于在生根启动慢的无性系,而在1与0 d时表达量变化不显著的基因在生根启动慢的无性系中其数量远高于在生根启动快的无性系中。GO分析显示,转移至IBA培养基上后,子聚类17的DEGs在生根启动快的无性系中显著富集到细胞周期相关路径中,而在生根启动慢的无性系中显著富集到抗逆相关路径中。KEGG分析显示,生根启动慢的无性系中的DEGs富集到更多的生物路径中,核糖体相关基因仅显著富集在生根启动快的无性系中,而糖酵解/糖异生、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均显著富集在生根启动慢的无性系中。共有202个DEGs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路径中,且生长素信号转导路径中的生长素响应基因家族(AUX/IAA),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路径中的 CRE1及赤霉素信号转导路径中的转录因子在两个无性系中的表达量呈显著差异。【结论】尾叶桉生根启动慢的和启动快的无性系在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之前及之后3个时期的基因表达变化均不同,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DEGs在生根启动慢的无性系和生根启动快的无性系中的功能不同。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路径中的重要基因表达模式与尾叶桉生根快慢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以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叶片自然挥发物和不同浓度水抽提物对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①叶片自然挥发物对4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台湾相思和南洋楹的茎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而对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的根生长则有极显著的促进;②清水浸提24 h所得的叶片水抽提物对4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均无显著影响,对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和南洋楹的根和茎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而对大叶相思的茎生长则有极显著的促进;③清水浸提72 h并减压浓缩后,配成的不同质量浓度的叶片水抽提物对4种植物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都较小,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而对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南洋楹茎生长的影响则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尾叶桉叶片向环境中释放的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确实对4种豆科植物造成了影响,且不同浓度下其作用的程度及性质有所不同。大叶相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受到的抑制作用最不明显,可作为较理想的尾叶桉伴生树种,以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巨尾桉萌芽更新不同密度处理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每个伐根保留萌芽条1株,2株和3株的方式进行巨尾按萌芽更新试验,以探讨不同留萌方式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生巨尾按萌芽林的胸径生长量(cm)序列为留萌1株(11.03)〉留萌2株(9.26)〉留萌3株(7.82),差异极显著;3种留萌方式的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但提高留萌密度有利于萌芽林枝下高和高径此的增加;林分蓄积量以留萌2株(121.584m3·hm^-2)的最高,分别比留萌1株和留萌3株的高37.59%和1.99%,适当增加留萌密度对于提高短周期按树萌茅林的蓄积量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周毅 《汕头科技》2005,(1):43-50
利用从白腐菌(Panus conchatus)产生的酶液中分离纯化出漆酶(Laccase)。在一种新的介体NHA的存在下构成L/MS系统(Laccase—Mediator System)进行尾叶桉浆生物漂白。通过对尾叶桉进行深化脱木素的改良连续蒸煮(EMCC),结果表明,L/MS系统生物漂白的最佳条件为:漆酶用量为2.5U/g纸浆,NHA用量为1%/g纸浆,最适pH=6.0,酶处理时间为8小时,反应温度为50℃,并通氧气。  相似文献   

11.
潘健 《科技信息》2012,(19):256+239-256,239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主要是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刨削加工法,利用多齿刀具在普通刨床上加工获得质量稳定的微细金属纤维,纤维长度为10-20mm,纤维直径可达100 μm以下.通过综合分析金属纤维刨削成形过程,研究切削参数对金属纤维刨削成形的影响规律,并得到加工金属纤维的合理工艺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在金属纤维刨削成形过程中,刀具参数和切削用量对纤维的质量有重要影响,较大的刀具前角和合适的刀具后角有利于纤维的成形,而背吃刀量对金属纤维的成形影响最大,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影响则不明显.在背吃刀量为0.04-0.06mm,切削速度为30-60m/min,进给量为0.72-1.44mm/str的条件下选择前角为30°,后角为8°的多齿刀具,可以获得质量稳定的微细铜纤维.  相似文献   

13.
尾叶桉二代种子园家系选择及遗传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尾叶桉二代种子园22、29个月生的32个家系进行性状分析与遗传评估。结果表明:尾叶桉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在家系、区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保存率、干形、分枝及开花量在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经性状综合评定认为,第21,11,1,26,27,40,18和10号家系是该种子园内综合表现最好的家系,测试结果可为二代种子园实施良种分类定向供种和间伐强度提供依据;在25%入选率条件下,种子园材积遗传增益为12.96%~13.67%。  相似文献   

14.
15.
Sap flow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monitored at two Eucalyptus (Euc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 plantations at Hetou and Jijia, located in Leizhou, Zh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It was found that daily sap flux density (SFD) of Eucalyptu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daily atmospheric 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 (R2 = 0.76, P = 0.01 at Hetou and R2 = 0.7021, P = 0.01 at Jijia) at both site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daily SFD and mean daily air temperature at both sites. Daily SFD varied with wind speed Y = -17585X3 + 15147X2 - 1250.7X + 2278.4 (R2 = 0.68; P = 0.01) at Hetou and Y = -101.67X3 - 1.65X2 - 376.4X + 1914.8 (R2 = 0.40, P = 0.05) at Jijia, where Y was daily SFD, X was daily wind spee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yielded the following data: (1) the critical lower and upper daily VPD threshold were 0 and 2 kPa, within which daily SFD varied from 540+/-70 L/(m2.d) to 4739+/-115 L/(m2.d) at Hetou site, from 397+/-26 L/(m2.d) to 3414+/-191 L/(m2.d) at Jijia site; (2) Diurnal SFDs at Hetou site were much higher under low relative humidity (< 30%) and slightly lower under high relative humidity (> 80%) compared with those at the Jijia site; (3) The upper and lower threshold of daily and diurnal RAD for the optimal water use of E. urophylla plantations were 18+/-2.7 and 2+/-1 MJ/(m2.d), 669 and 0 J/(cm2.h)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16.
植物纤维各向弹性模量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层压板的理论结合植物纤维细胞壁的微观结构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植物纤维细胞壁的微观结构特性与纤维向弹性模量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微细纤维与纤维轴向的夹角、半纤维素的弹性模量和含量、微细纤维的弹性模量以及纤维S1层的厚度均会对纤维的各向弹性模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彭斌  魏敏 《科技信息》2012,(33):168-169
本设计是根据国内外播种机的发展趋势,通用性和适应性不断提高以及本着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的原则.而设计的一种能同时完成播种施肥工作的小型多功能精密播种机。该机结构上优点,使之能适应各种田地的播种。小到1-2分大的田块,大到上百亩的田块,不管是平坝,还是浅丘地区;无论是板结的土质,还是疏松的土质都能适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配置合适的播种器。通过调节犁铧和种子储存孔的行距,能够轻松地播种小麦、大麦、高粱、大豆、玉米等旱粮作物。本例着重对播种机排种器、排肥器、开沟器、覆土器以及镇压轮等结构进行设计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