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兴”,其内涵十分丰富,涵概了中国诗歌的的创作与欣赏两个层面,具有强大的艺术功能,主要体现为艺术表现功能、艺术创造功能、艺术价值评价功能和艺术教育功能四方面,具有海纳百川、以一总万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禅宗标榜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维方式渗入到我国古代诗歌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使我国古典诗歌越来越强调"意",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诗歌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都体现出一种"重意轻言"的艺术态势。  相似文献   

5.
“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审美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曹操诗歌中“山”意象的内涵包括王者之气的象征、壮志豪情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抒发,这些描写体现了他超拔伟岸的英雄气质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识的慨叹。  相似文献   

6.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它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闺怨”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闺怨”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金瓶梅》、《林兰香》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闺怨”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8.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由社会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意象派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以及意象叠加、意象并置的表现手法,但由于文化差异原因,它并没有达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神韵”境界,与中国传统“神韵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罗小燕 《科技信息》2012,(7):297-297,238
许渊冲的“再创”翻译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再创论”的学者其实对“再创论”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再创”理论进行界定,并从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入手来论证“再创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可行性,接着从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歌性”,延伸原作的价值及提高译文的可读性等方面论证“再创造”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同光体”开创了一条诗歌创作的“荒寒之路”,维护了中国古典诗歌最后的辉煌。重在探究同光体诗人作为文化精英守望古典诗歌的心路历程,剖析他们在坚守古典韵致的同时所流露的承担的痛苦,试图对同光体诗人作心理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古典诗歌的教学与研究中不太重视诗歌语言文本这一现象,本文选取一个很小的角度——即从古典诗歌语言中的“一字异调”现象入手,首先对仇兆鳌《杜诗详注》中涉及“义从某声,读从某声”的声调注释现象作了一个简要的个案考辨,而后分别从“异文的取舍”、“韵脚字的分析”、“平仄格式的探讨”这三个方面,通过一些具体的诗例,论述“一字异调”对正确把握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梧桐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抒情意象.本文斌以唐宋词作为解读对家,对梧桐意象的组合模式、“梧桐”意象的功能及其审美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中英诗歌特点着手,运用许渊冲教授“三美论”对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英译本进行解析,从而揭示“三关论”作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一般翻译原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达州诗人龙克诗歌创作的“疼痛”现象和倡导的“疼痛诗学”,指出龙克以“疼痛”为词根或关键词,不仅由此出发去理解、拷问诗歌,雄心勃勃地建构他的“疼痛诗学”;而且,疼痛也像一道血迹斑斑、永难愈合的伤口。无休止地到处撕咬着他的诗歌。阐述了在经历、穷尽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花样繁多的革命性语言方式和文本样态之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标举“疼痛”既是龙克个人新的写作生长点的突破口,也是当下中国诗歌新的写作生长,最。  相似文献   

15.
诗家夫子王晶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16.
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校园课堂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诗词教学观即视诗词作品为传统文化心理与情感的语言艺术“载体”,诗词教学为文化审美活动的“激发”过程,从而将之纳入现代审美文化建构的视域当中。基于此观念,对相关的问题做出初步的阐述,并提出自己对古典诗歌教学研究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7.
从探讨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相结合,如比喻与拟人、比喻与典故、比喻与兴的融合等,分析了日本古典诗歌中多重审美积淀;其次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释意象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在日本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9):I0194-I0194,I0057
翻译难,古典诗歌的翻译更难。而难绝非不可译,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和“三美”原则与诗歌翻译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古典诗歌的经验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存经验发生关联。首先,古典诗歌作为一种古人的感受方式和生存技艺,其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于引起今天读者在人生经验上的共鸣。其次,我们要注意,古典诗歌书写的哪些生活经验已经或正在消失。第三,诗歌与经验的复杂关联,对于诗歌文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障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要求。最后,以战争诗歌为例,讨论当下发生的经验与过去发生的经验的关系,它涉及到感受与体会诗歌作品意义背后的许多东西,比如民族的文化传统、情绪方式以及心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体之忧”,即“有”之境;“一体之乐”,即“无”之境,两者构成了王阳明诗歌“有无之境”的心学色彩。王氏诗歌是明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