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学者通过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证明某些中原地区的禅宗文化被译成藏文,传到了吐蕃;有些藏文佛教文献直接译自梵文,而非自汉地传入,从而推进了对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禅宗的研究,领先于国际敦煌学界。  相似文献   

2.
古藏文字符统计研究能够对机器翻译以及从海量文本中快速定位核心内容、情报收集工作等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藏文字符统计研究主要依据现代藏文语料库.文章以敦煌藏文文献为主,构建了古藏文文献标注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应用python语言设计出古藏文频率统计软件,对古藏文和现代藏文的元音、辅音、藏文数字频次等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古藏文字符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古藏文标注语料库的构建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金玲 《科技资讯》2007,(5):225-225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转折关头,都伴随着一场礼仪观念的进步和礼仪习俗的更张.礼仪文化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反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和面貌,从而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代之后,整理、翻译和解读吐蕃藏文文献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为我国藏学及敦煌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吐蕃文献大多产生于公元8-10世纪,年代久远,有其不同于现代藏语的诸多特征。加之不少文献书写潦草、字迹漫漶、残缺不全,甚至受到人为破坏等原因,前辈学人的研究及翻译成果中存在不少误解曲译、解释不当、望文生义等弊病。文章以《吐蕃文献藏汉双解词典》编撰为例,对前人在翻译解读古藏文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释读;在此基础上,遵循“理解准确、表达通顺、风格相当”的翻译原则,将其译成汉文,为学界提供了相对可信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瑛 《中州大学学报》2011,28(2):116-11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其鲜明的形态和特点,是中华民族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教育体系设置和人才需求现状等原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深层次的了解和认同。在高职院校没有更多的条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借助礼仪教学这一极为有效的平台,利用提高认识、整合内容、挖掘底蕴、培养感情的方法,培育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德文化》一书乃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黄钊教授的大作,该书从文化角度谈道德,展示出更宽的视野,洋洋45万字,是黄老对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深入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苯、佛二元相融为主要构成元素的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传统社会主导性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是藏族传统社会的主要思想根源以及藏族传统义利文化赖以产生、形成的主导性文化。文章对以这样的主导性文化氛围中产生、形成的藏族传统义利观或义利文化在《格萨尔》中的始终贯穿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义利文化在反腐倡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舍己为义,兴天下利,除天下害的传统文化精神,永远闪耀着正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出土秦简中有反映官吏日常道德教育的内容,其德育思想与爱国、法治、公正、敬业、友善等有相通之处。当时的德育实践针对基层官吏和普通百姓,注重多种德育资源的融合,将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以韵文讽诵为德育形式。  相似文献   

9.
藏族母语诗歌在当代得到迅捷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气候、环境和氛围。以诗集《黎明天女的召唤》作者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诗人翻新了藏民族传统诗歌氛围而更贴近社会人生,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增强了应变的能动性,完善着符合藏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诗歌个性,成为充满哲思和诗思灵气的新一代诗人。藏族当代母语诗歌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武陵古方志中记载:世传发现桃花源的武陵渔人黄道真确有其人,他初为渔人,后弃俗从道,成为一著名道人;黄道真家乡临沅高吾山流传一则"鹿穴传说"———有溪人射鹿,逐入一石穴,登梯上,豁然开朗,行人翱翔,出则斫树记之,复寻莫知其处;黄道真所向报告的武陵太守刘歆,方志中记为"宋时曾守武陵",亦确有其人。由此可以推测:黄道真在弃俗从道的人生转变过程中,利用家乡鹿穴传说编造因捕鱼而入桃花源的故事,并报告武陵太守,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弃俗从道"的身价,但他的这一编造却成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  相似文献   

11.
目录学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的需求息息相关.文章从信息时代藏文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数字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等学术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出发,在藏文古典目录学研究的深化、藏文数字目录学研究的兴起、藏文数字资源编目研究和数字书目控制等方面探讨了新环境下藏文目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地名是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及地理信息.从语言及地理角度分析古藏文吐蕃地名具有重要意义.吐蕃地名的类型有它独特的一面,同时还有其地名本身的结构属性及命名特点.在命名特点上,吐蕃地名不但表现客体的属性或特征,而且也包含着主观感情色彩等内容,使地名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吐蕃地名不仅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而且与历史上藏民族及周边民族的活动和影响颇具关联,是一种人地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藏传佛教同为中国宗教。虽然这两种宗教的文化根源不同及流传地区有别,但是它们的女性伦理观却存在诸多契合。这两者都肯定女性成就理想人格的权利和潜能,倡导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但与此同时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歧视女性。这种契合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融与汇通。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实现网络环境下藏文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社会环境及舆论环境、丰富的藏文文献资料和较为成熟的技术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并提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功能完备的藏文信息检索系统;调整藏文文献信息收藏体系,注重"有效收藏"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元代出伯家族在敦煌地区成为一大势力,位高权重,统治敦煌近一个半世纪,此时期藏传佛教得到延续和发展,留下许多藏传佛教遗迹。文章分析了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原因,对敦煌地区出土的碑石、文献、石窟壁画、游人题记等内容进行讨论,试图揭示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得到延续和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部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分析“玛尼堆”和“敖包”的起源。笔者认为有关这两种不同文“化象征”的起源涉及远古的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蒙族文化以及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起标志“着血祭敖包”的结束,也标志“着敖包”“和玛尼堆”的另外一种相互包容关系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敖包”和“玛尼堆”是千古传诵蒙藏民族深深友谊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珍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4):91-93,124
西藏和平解放至今,近60年的发展证明,西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章主要针对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就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现代转型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章用历史学和宗教学的理论方法,运用现有文献资料,阐述了藏传佛教传入新疆的基本情况。对吐蕃经营西域时期的佛教,以及后期的藏传佛教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德萨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2):13-17,106
藏文信息资源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颗璀灿明珠。自古以来藏文就是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但是,目前西藏地区大多数藏文信息服务机构由于观念、体制、法律、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服务等因素制约,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严重阻碍着藏文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藏文信息资源正面临着能否顺利跨入信息时代的严峻考验,鉴于这种状况,文章从社会学和理论图书馆学两个角度,对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信息资源共享可行性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