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位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她抛弃一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却失败,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她的悲剧的命运结局令人扼腕。本文旨在分析安娜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鲁迅笔下的子君是一对敢于冲破封建旧道德观念束缚,敢于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在她们大胆争取自由爱情的同时,客观上成为了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残酷、阴暗、不可理喻的一面.两个深深陷入感情泥淖中的女人,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结果被一切所抛弃,终没有得到最后的幸福,她们只有以死来表达对这种社会制度的抗议与批判,完成自己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作者是通过展示多重矛盾 (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主观追求和客观现实的矛盾、新旧伦理道德的矛盾等 )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安娜爱情悲剧的 ,进而阐明了安娜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矛盾和其个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滕骁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3(2):67-70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女主角则在世世代代的文学家所讴歌的永恒主题中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然而对在男权社会的女人来说,则是牺牲自我多于确立和肯定自我,女人在爱情中似乎寻找到了自我,但却是陷入了更可怕的深渊,不论表面的爱情是否美满,妇女总是摆脱不了内心痛苦阴影的纠缠,终致无法逃脱男权文化的藩篱,成为男性文化的殉道者. 相似文献
5.
杨景春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呐喊》和《彷徨》基本主题是封建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吃人,主要表现是封建思想环境吃人,绝大多数属悲剧作品。人的生命无端丧失是最大的悲剧,其作品多写社会底层和小人物之死。悲剧主人公苦诉无门、求告无路,沉重压抑的氛围让人想说难言,欲哭无泪。对中国历史的怀疑精神,撼人心魄的灭亡意识,以及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清醒“毁灭感”构成了鲁迅人格的特定内涵,他认为,我们这个将死民族每一个分子的觉醒,竟是举步维艰,这种毁灭意识能很快在革故鼎新,致力于民族振兴的志士仁人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中国“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为世人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仲卿与兰芝的遭遇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多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乐天的,是缺少悲剧精神的,故中国文学中缺少纯粹的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更显得苍白而无力,而焦刘之爱情悲剧,无疑有力的反驳了这一论调。焦刘的悲剧根源不在其他,而在于情理之冲突,情感与伦理的冲突是中国古代社会无法调和的自在的矛盾,《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明晰的展示了这一主题。从文本所展示的故事构架来看,仲卿与兰芝的悲剧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故可以视之悲剧中的悲剧,是华夏悲歌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7.
悲剧小说是鲁迅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 ,不是指社会生活中那些痛苦和不幸事件及其对这类事件的主观体验 ,也不是指戏剧艺术中的一种形式 ,它指的是一种美的特殊的现象形态。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所体现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 ,具有肃穆、壮烈和悲愤的情调 ,又大都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那些审美对象 ,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悲剧。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在作品中 ,鲁迅把人生最崇高和壮美的因素集中起来 ,反映在不幸的人生形式之中。他认为 :“悲剧将人生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这是对悲剧内涵的精确概括 ,… 相似文献
8.
《活着,并且要记住》是拉斯普京反映战时生活的中篇小说。作者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而是以战争为背景通过安德烈和纳斯焦娜一对夫妇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战争的毁灭性,最可贵的是,作品中探讨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和哲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维娜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7,10(2):23-25
当事业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大多数男性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事业,放弃爱情,这就造成了男性生活上的悲剧。在男性所从事的事业当中,牧师这一职业无疑是事业和爱情势不两立,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本文试图从事业与爱情矛盾对立的角度,分析丁梅斯代尔和拉尔夫两位牧师形象。 相似文献
10.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在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她以大胆而新颖的诗歌意象创作现实对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爱情理想的反叛,用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重塑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独立形象。 相似文献
12.
Anna was a vivid literature fig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history. Besides the obvious social factors of Anna 's tragedy, some internal roots of her tragedy shouldn't be neglected, such as her particular spiritual world, merit and drawback of her character, her love value and conflicts about her thought. Analyzing into internal factors for Anna 's tragedy would offer further appreciation to readers. 相似文献
13.
张欣近两年的创作既继承了以往的风格又有所突破。采用挑剔的温和的叙事风格不动声色地解构“完美”男子汉神话在现代社会的终结。同时在张欣的笔下女性焕发出强者的性格力量,与健康成长中的都市形象相互辉应,互为融合。在男人与女人、女人与都市的纠缠中体现作者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写出了人的挣扎,弥漫着悲剧创作情绪。 相似文献
14.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埃玛是两个为激情所毁的少妇,她们的悲剧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她们毕竟是出于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且是出自两个不同作家笔下,因此,这两个形象之间在实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安娜追求的是高尚的爱情,而埃玛追求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级的情欲。 相似文献
15.
杨正先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5):56-60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埃玛是两个为激情所毁的少妇,她们的悲剧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她们毕竟是出于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且是出自两个不同作家笔下,因此,这两个形象之间在实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安娜追求的是高尚的爱情,而埃玛追求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级的情欲。 相似文献
16.
克莱特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赛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中的主人公,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从一个普通的天真少年,逐步走向堕落、犯罪和毁灭。他的情爱历程充满着人性对道德、法律的较量。 相似文献
17.
刘际华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4):34-35
本文通过对两对恋人关系的比较,力图向人们揭示劳伦斯此书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死亡与新生,毁灭与创造是相伴相随的;旧世界必然灭亡,它是新世界诞生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诗词按性质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曹雪芹以小说作者身份而做的诗词;另一类则是小说作者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诗词。本文主要是研究带有谶语意义的判词所具有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魏涛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7(6):76-78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在提出其救世性与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观上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其在思想立场,立论基础,对爱的客体主体以及思想贯彻之途径、效果方面的不同,因而反映在哲学思想体系中亦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