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4月,中国大多数省、区爆发了大规模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生活、工作节奏被打乱。一、党中央领导抗“非典”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这次全球29个国家报告SARS病例8422例,平均病死率9.3%,其中我国27个省、区(包括香港、台湾、澳门)报告病例7754例,死亡730例。北京报告了2521例,占全球病例的将近三分之一。“非典”疫情肆虐,党中央果断打破原有隶属关系界限,建立协调机构,明确了各职能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布置了全面、周密的防治“非典”的工作安排。(1)明确领导关系,成立了以吴仪为卫…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窗     
抑制免疫系统可能有助治疗“非典”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 ,通过药物抑制患者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 ,可能有助于缓解“非典”症状。但专家们同时指出 ,这一新思路是否有效尚需实验验证。科学家们目前对“非典”病毒的致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但研究显示 ,“非典”患者的免疫系统会经历一段异常活跃期 ,身体的防御系统会攻击病毒 ,结果造成肺部炎症 ,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病毒专家劳克林 (Laughlin)由此提出 ,抑制免疫系统也许不失为治疗“非典”的一种合理选择。同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言人格兰特(Gra…  相似文献   

3.
20 0 3年的春天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一种从未见过的“非典” (SARS)搅得六神无主、坐立不安。可坐下来仔细想一想 ,“非典”既然发生了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要面对 ,就得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既不要掉以轻心 ,又不能惊惶失措。保持健康的心态是战胜“非典”所必需的精神力量。此外 ,要相信科学能够战胜“非典”。从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人至今才半年多时间 ,经过全世界的 10个国家、 13个实验室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就准确地认识到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体 ,而且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异体 ,并且把它的基因序列正确地测了出来。用这…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03,(5):16-16
突如一夜“非典”来,千嘴万嘴口罩戴,非典型肺炎肆虐我国部分地区,使得许多人谈“非典”色变,精神紧张、情绪不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学习,其实,应该科学认识“非典”,“非典”是可防可治的,本刊特在“科学视点”栏目中,对近期关于“非典”的相关报道做一个集纳,以期形成一个“非典”完全防治手册。  相似文献   

5.
今年“非典”期间,中国内地近60%的“非典”患者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时于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否安全的怀疑,世界卫生组织10月13日首次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医圣希波克拉底 数月来,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尽守天职,甚至献出生命,成为“非典”时期最可爱的人。而随着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的一段激动人心,净化心灵的誓言,一个外国人名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提斯)亦闯入人们的视线。希波克拉底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相似文献   

7.
在非典肆虐后的2年时间里,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实验,期望早日攻克这种超级病毒。在去年9月的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一项突破性科技成果:他们找到了一种新途径,能让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猴子,服药后病毒复制量减少75%,肺部损伤明显减轻。“小干扰核酸”药物对传染病细胞有治疗作用2003年4月,中国许多地方非典肆虐。面对严峻的疫情,著名生物技术专家李宝健教授提出了一种研制非典特效药的设想,这就是应用“小干扰核酸”来研制非典特效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发生的非典型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害极大的瘟疫。为控制非典疫情蔓延,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强制隔离等措施,对此,绝大多数公民积极配合,也有极少数公民认为“干涉了人身自由”,是“侵犯人权”,不予配合,甚而逃避隔离。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法学家、国家法官学院院长郑成良教授和社会学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邴正教授两位专家指出,防治非典,有赖于科  相似文献   

9.
从SARS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到如今似乎有点人人自危、杯弓蛇影了。而对“非典”的另一些反应也出现了 ,比如 ,认为动物是导致“非典”的元凶 ,那么人与动物到底应当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前遭遇的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是一种‘良性’危机,而不是‘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恶性’危机。”著名国情研究专家、经济学家胡鞍钢称,中国战胜这场危机已具备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决战“非典”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严峻考验面对病魔的疯狂入侵白衣战士 义无反顾地  相似文献   

12.
对一种新型疾病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期通常总是迷雾重重 ,一波三折。医生们也许知道这种疾病是危险的 ,但不知道有多危险 ;也许知道这种疾病如何传播的一些情况 ,但不知道如何阻止它的传播。除非进行诊断性试验 ,不然的话 ,他们就必须依赖临床体征和症状一览表 ,即流行病学家所谓的病例定义。即便如此 ,有些患者也可能被漏诊 ,而有些则可能被误诊。  这种不确定性是最令人担忧的。“非典”也是如此 ,就跟 2 2年前艾滋病的情形一样。历史回顾表明 ,公共卫生官员对艾滋病和“非典”所作反应的方式大向径庭 ,同时也表明医疗卫生机构对“非典”的…  相似文献   

13.
刘钝 《科学》2004,56(5):24-26
“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如今已成为生活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中国人企图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始于一个半世纪前的晚清。然而.一场海战彻底埋葬了这一由少数上层官僚发起的“自强运动”(亦称“洋务运动”)。作家钱钢10年前写过一篇报告文学,标题就叫《海葬》。今日回过头来看那段令人心碎的  相似文献   

14.
2003年8月初,沉寂了几个月的鹿苑又喧闹起来,北京麋鹿苑博物馆迎来了“非典”之后的第一个夏令营——市科研院研修中心组织的“2003科普夏令营”。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地震学家塔茨奇(J.H.Tatsch)在其近著《地震的成因、预报与控制》一书第18章即“地震的成因、预报与控制要义”的论述中,几乎用了占全章五分之一的篇幅,以客观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对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和成果作了比较详细地评述。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代众多医家们精辟论点。比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看到了人与自然万物息息相关。提出“自然、社会、心理、生物”天人合一中医整体医学,“非典”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空气通畅,身体健康。保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历来以预防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代代相传至今。也是现代医学的保健思想,中医养生强调顺其自然。自觉遵循自然法则。在医学生态学上有着积极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知彬  盛承发  马祖飞  李典谟 《科学通报》2004,49(16):1634-1637
非典给亚洲许多国家, 尤其中国, 带来了巨大损失. 有关其暴发流行规律尚不完全清楚. 拟通过根据政府发布的SARS病例信息, 寻找能揭示其暴发流行规律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地区间差异. 鉴于非典病例数随着防治措施的加强应逐渐减少, 我们假设病人累积数可能符合种群动态研究中著名的逻辑斯蒂模型(Logistic model), 即病例数增长率应与病人累积数呈线性负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香港以及新加坡的非典病例数增长率与病人累积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 各地基本传染指数(R0)为2~5.6. 河北、天津的R0显著高于山西、内蒙古、北京、香港、新加坡. 亚洲地区非典暴发流行规律可用逻辑斯蒂模型描述. 非典病例数与病人累积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有利的防控措施. 使用该模型, 基本传染指数(R0)和最大病例数可以较好地提前估计.  相似文献   

18.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8,(1):12-15
金星上也有闪电,印度加入“火星竞争”,中国科学家赴南极参与“暗物质探测”,从月球上看“地落”,控制飓风.  相似文献   

19.
如果病人的器官受损需要移植新器官,但一时又找不到能够捐献器官的人,这时医生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科学家解决。美国的生物工程师通过改造现有喷墨打印机及其控制程序,使“打印”器官成为可能,这种制造器官的技术要比通过克隆复制器官更为简便快捷,或许将来某一天医生能够在现场为病人“打印”出一个与受损器官一模一样的完整器官。器官“打印机”问世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克莱蒙森(Clemson)大学的托玛斯·保兰德利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图像的原理,对现有的“打印机”进行了改造,发明了一台能够“打印”出活…  相似文献   

20.
尽管部分医学专家认为对“果子狸传染非典”的说法尚不能下定论,但饮食上对野味的痴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事实上,1998年,我国修改《森林法》时,就曾有专家学者提出应加入禁食野生动物的条款,但遭到多数人反对,原因是食野味在我国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的确,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令世人赞叹不已。但是,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餐饮陋习也已成了社会顽疾。上次“非典”疫情的流行,将这些陋习的危害进一步凸显出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些陋习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位领导曾经在一次报告会上提到:“这些年来,我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