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人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支,从形成过程到园林自身,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魅力。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其园林景观的营建,以诗情画意为审美原则,体现了中国文人园林对意境的强烈追求,以及园林对文人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苏州旅游业在规模、总量、品位、质量、环境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呈现出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200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6%。接待国内游客1496.1万人,境外游客71.4万人,创汇2.0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14.6%、17.7%和16.2%。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在苏州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够大,旅游产业化进程还比较慢,大旅游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必须加快苏州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苏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经济的到来,游客们更加关注旅游体验,本文采用BERT文本情感分析模型以及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苏州拙政园景区为研究对象,爬取并整理携程网中游客对景区的评论信息.利用Python软件建立改进的BERT情感分析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M值达0.94,同时针对负面评论信息使用社会和语义网络,分析游客的旅游体验特征,对景区存...  相似文献   

4.
1997年,苏州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交往的扩大,国内外旅游人数还会有进一步的明显增长,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各种因素,在发展旅游事业中已产生了一些必须解决的环境生态问题.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游人超负荷.苏州一些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园、留园等)本属私家花园,面积很小,加起来只能容纳几千人.但自1978年以来,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游人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旅游旺季,特别是节假日,每天进园人数竟达三万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游客对苏州古典园林内旅游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认识到了目前苏州地区古典园林旅游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有利于苏州古典园林完善景区内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提升景区的品质,更有助于提升景区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苏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以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享誉海内外。经省统计局和省旅游局测算和公布,06年苏州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81.49万人次,创汇7.48亿美元。由于与国际接轨,旅游业的开放程度是很高的。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其交流性和沟通性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的地位又是毋庸置疑的。如何用外语来促进苏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来苏旅游?苏州各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外语人才时,又该注意哪些方面?就此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际调查,对拙政园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揭示了拙政园国内游客的移动特点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园林既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又要满足精神方面的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园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是旅游的基础,园林建设的景观是旅游的目的.从长远利益考虑,以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指导园林旅游的建设,有利于园林旅游取得长足的发展.本文从园林设计者的角度,通过造园的理论,启示旅游经营者在管理和经营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从旅游发展的角度,通过游客的感知,指导园林设计应该满足的要求和规划原则.在此基础上,尝试着为园林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试从园林、意境及与艺术相互渗透入手,阐述拙政园的传统特质与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苏州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初步分析了苏州市旅游电字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提出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的新方法。首先从海量社交媒体数据中提取个体旅游时空行为, 然后基于行为计算城市的旅游区结构, 最后分析旅游区的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客客源特征,以旅游区为节点、旅游区之间的旅游流为关系构建旅游区网络, 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在对苏州市的实证研究中, 基于行为计算得到7个旅游区, 这一结果与苏州市旅游规划中的“一核一带三区”空间格局基本上一致。对苏州市旅游区的特征分析表明: 1) 古城和古镇是苏州市旅游的核心区域, 游客分散且距离远; 2) 苏州城区及附近的旅游区更能吸引跨旅游区的旅游行为; 3) 苏州旅游区网络已经形成多中心结构。通过实证研究, 验证了基于社交媒体数据计算城市旅游区结构和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研究城市旅游的有效性, 为城市旅游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泛长三角41个城市为例,用旅游经济引力模型和网络模型分析2005年、2010年、2015年泛长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演化.研究发现:1) 泛长三角旅游经济联系量不断增长,上海等城市占比缩小,垄断地位减弱,旅游联系日趋紧密,整体上呈现平衡发展的趋势;2) 网络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中间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边缘城市孤岛状态逐渐消退,网络整体性与网络密度趋高;3) 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发展稳定、联系越发紧密、互动性增强,核心区成员数量增加,网络发展渐趋平衡,核心区带动作用增强,“涓滴效应”日益显著;4) 节点网络中心性隐喻了长三角城市定位呈阶梯状格局,细分为5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各节点城市的地位与属性.其中上海节点中心性各项指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共同扮演着旅游核心角色.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苏州市1986年和1998年的卫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市区西南部灵岩山等58座低山丘陵的植被在12年间面积减少了20km2.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指出了植被减少的原因和由此可能在苏州旅游业、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强调对于发展迅速的苏州市,遥感监测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经验表明恰当的城市旅游开发是时古城建设性的保护,符合生态城市的旅游建设是时历史古城的最好保护。因此,基于生态景观学的生态城市旅游开发模式是时苏州古城进行城市保护和城市旅游开发的较合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江苏区域旅游发展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江苏全省面积10.26×104km2,2004年末总人口为7432.50万人,行政区划下辖13个省辖市.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江苏全省通常被分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大区域.从分析旅游产业规模、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的实际指标入手,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指标权重、采用熵技术对权系数进行修正,从而得到相应的区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2004年江苏13个省辖市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层次聚类,得出可以将江苏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分为5个层级:苏州、南京为第一层级,无锡为第二层级,镇江、常州、扬州为第三层级,南通、徐州、连云港为第四层级,淮安、盐城、泰州、宿迁相对落后为第五层级.  相似文献   

17.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科技学院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的加强、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如何紧跟市场需求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水利部《水利旅游区管理办法 (试行 )》的规定 ,以吴江水利旅游区为例 ,对其水域、水工程和水文化景观的类型、数量及青少年、老年人客源群体的需要进行调查分析 ,并就当前有关水空间、水工建筑物和水质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 ,以此为苏州城市旅游再注活力提出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游客满意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强弱。乡村旅游景区大多分布在农村,可进入性差,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尤为重要。结合安徽省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通过对其景观、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游客满意度总体不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住宿和餐饮;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寓文化性和体验性于娱乐中;规范管理,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从社交媒体大数据中提取个体旅游时空行为, 再基于海量旅游时空行为挖掘群体城市间移动模式的方法。采集4000多万条到访过苏州市用户的全球地理微博, 从中提取88270条旅游时空行为轨迹, 识别出5类36种城市间旅游移动模式。结果表明, 提取的移动模式符合LCF理论模型; 除简单移动模式外, 还存在更加复杂的复合移动模式。基于大数据能够得到更全面更精准的旅游移动模式, 有助于旅游管理者了解游客动向及偏好, 调整目的地营销策略, 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