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11):1934-1942
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为旅游产业水平的提高提供经济基础.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进行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的耦合协调研究,随后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做进一步探讨和优化.结果表明,在空间层面上,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和南阳市实现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其他14地市则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同时,除郑州市达到优质协调外,开封市、洛阳市和焦作市为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其他14地市均属于旅游产业相对滞后型;在时间层面,河南省不同地市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郑州市提高幅度最大,济源市提高幅度最小,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拉大.最后提出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打造国际旅游品牌等提高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建议,促进河南省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地理集中程度、分布密度与均衡度和效益差异,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交通和旅游资源禀赋三方面探讨了制约旅游景区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度开发皖北旅游区、充分发挥皖南旅游区的龙头作用、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加强旅游协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地理集中程度、分布密度与均衡度和效益差异,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交通和旅游资源禀赋三方面探讨了制约旅游景区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度开发皖北旅游区、充分发挥皖南旅游区的龙头作用、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加强旅游协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主要应用DEA方法对我国部分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这里考虑了区域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货币乘数对于一些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确实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对我国各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深入的研究区域货币乘数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首先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在河南省范围内,选取18个城市,结合2008年的相关数据,借助计量软件SPSS13.0,确定24个指标,对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横向评价,进而得出:2008年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强弱不同及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对提升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内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以省内17地市的旅游收入指标为测度旅游经济差异的变量,用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趋势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体区域绝对差异增长的同时,鲁东、鲁中与鲁西3大区域问的差异不断扩大,但各区域内的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对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影响,最后简述促进山东省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中心城市2008—2017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系统的协调度,以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三角中心城市三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热点城市范围在研究期内相对固定;在空间上,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始终保持“东南-西北”分布格局. (2)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及相对稳定的空间聚类格局,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3)市场驱动、交通通达、外商投资、劳动聚集、资源禀赋和旅游规模对该区域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与旅游效益的影响系数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差异较大,旅游景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的格局.②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非均衡集中的特点,17地市景区质量差异较大.③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9—2019年高技术产业数据,结合莫兰指数,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本地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创新数量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相关性在逐年上升,但创新质量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创新数量的集聚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质量不存在集聚特征;本地效应显示,环境规制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均呈现促进作用;空间外溢效应显示,环境规制对邻近省份的创新数量具有促进作用,但对邻近省份创新质量的影响微弱.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高我国的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规制具有分化现象,科技创新的空间聚集程度则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却给经济地理相邻省份带来负面效应;两者的协同效应对本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负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具有正向的影响;此外,控制变量人力资本从短时期来看对经济发展质量暂无显著的空间效应,而经济开放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社会投资对本省经济发展质量有正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存在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县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空间要素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 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 测器模型(OPGD)分析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 力整体水平较高,各县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呈带状分布,低值区在东部片状分 布;(2)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因素分别是旅游公共设施资源、旅游业发展实 力、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各影响因素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呈现出 双因子增强的效果;(3)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影 响并不是简单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11—2016年安徽省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安徽省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公路里程、旅游总人数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本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对邻近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建议要因地制宜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方向;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由旅游发展型城市带动旅游增长型、落后型城市。  相似文献   

13.
任少鹏  高万辉 《河南科学》2014,(9):1915-1921
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的空间演变规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向工业后转型,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已对区域旅游的空间发展与绩效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学术界也已逐渐深入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研究.该文以大西安为例,探讨其旅游景区(点)对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动因及其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2):100-105
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等研究方法,选取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并构建区域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模型,分析各省辖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集聚水平降低;各省辖市之间旅游产业集聚度差异显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豫西、豫北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其他地区集聚水平较低.最后,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品牌是市场对区域旅游产业各构成要素的总体评价和市场认知,对区域旅游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阐述旅游品牌塑造对于区域旅游结构优化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宁德市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现有旅游品牌的特征和局限性,以及当地旅游品牌塑造的基础,提出了该市基于旅游品牌塑造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首次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钻石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钻石模型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几点启示:第一,根据市场需求布置旅游产业集群;第二,围绕核心旅游资源集聚;第三,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第四,健全相关与辅助产业.  相似文献   

17.
引入因子分析法,从分析影响区域节庆旅游的因素着手,构建了包含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节庆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发展状况、政策与体制环境等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区域节庆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即区域节庆旅游的发展受基础条件、资源产品、环境因素和发展潜力的影响,对广西而言基础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机械学中齿轮传动原理构建起了齿轮模型.借用该齿轮模型,通过确定有关待定参数进一步深化了已有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最后,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剖析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状况,并找出了耦合度和协调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态总体理想,还有部分城市的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使用多智能体模拟区域旅游行为的方法,提出了区域旅游行为的要素模型、日程模型和空间位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用于区域旅游行为模拟的原型系统,并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游客集中出行和游客分散出行两种模式对区域旅游的交通压力和景区压力的影响,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可用性,同时可为区域旅游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地区交通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引入定量评价区域交通条件的区域交通优势度和构建评价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得出江苏省各个城市的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数.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旅游业与区域交通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交通水平发展具有空间耦合性,空间耦合呈现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