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经济强度联系模型、交通联系量模型、百度搜索指数模型定量计算各城市经济流强度、交通流强度以及信息流强度等,分析评价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及差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赋值法综合考虑各城市的3种要素流强度,依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层次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各要素流流动范围广泛,表现为各研究城市间均存在不同强度的要素流流动;3种要素流之间彼此关联,表现为依据3种要素流独立进行等级划分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从整体来看,各研究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核心区与辐射影响区之间的差异明显,呈现两极分化;从个体来看,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具有高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是造成三明、龙岩等西部内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旅游流的时空演变问题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引入国内旅游流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空间场效应,选择以云南旅游热点城市腾冲所在的保山市为例,通过对保山市2006年到2016年11间年的旅游统计数据的跟踪分析,将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比较相结合,以探讨本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认为:保山市旅游流的时空演化是在旅游资源竞争、旅游交通建设和旅游吸引物的组合3个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提出:仅仅从交通、旅游吸引物(或旅游产品)、经济发展水平或旅游价格等单一因素的变化中来寻求旅游流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这样的旅游流影响研究范式是值得商榷的,希望借助于本案例的探讨,能为保山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对国内旅游空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扩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丽君  肖洋 《河南科学》2019,37(2):320-328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样本量有限,很难全面反映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用样本量更大、时间分辨率更高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揭示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考察各市州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结果发现:①14个市州共有182条旅游流,流量较大的旅游流一般都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之间,旅游流呈东西多、南北少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的关联度为0.99,旅游流网络非常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经济发达、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市州往往处于核心区,对其他城市具有控制作用,核心区各市州旅游流密集,边缘区相对独立.利用块模型将14个城市划分为4个板块,发现板块之间都保持着或弱或强的联系,第一板块整体的输出与引入关系较其他板块发展更完整,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③各市州旅游流的输出与引入、网络整体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以及各城市中心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湖南省旅游流网络虽然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且季节性变化明显,各市州需在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旅游合作,从而提高各市州间的旅游流联系,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构成,但近年来出现增速减缓甚至下滑趋势,多种因素的作用对入境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如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客源国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购买力下降,本研究从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角度切入,以北京市为典型案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A级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和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具体关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与入境旅游市场关联度最高,城市旅游形象虽然与北京旅游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关联,但不如上述两要素.研究创新点是在实例分析与北京入境旅游市场相关因素的过程中,对城市旅游形象与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定量分析,而且提供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其他城市问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为宝鸡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城市旅游规划空间布局要素分析法.结果 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要素相对完整,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但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结构不科学,特色不明显,地方优势发挥不足. 结论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应从山水城市个性的体现、地方性旅游文化的强化、旅游通道游客感知度的提高、游憩商业中心(RBD)的打造和工业旅游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6.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南省旅游数字足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49个景区为节点构建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并分析节点和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呈现东部相对稀疏,中西部相对密集的分布格局;每个景区所承担的旅游流集聚和扩散能力差异较大;游客倾向于选择单一的旅游目的地游览,跨区域的旅游流动较少;热点城市内的核心旅游景区,由于自身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常扮演着省域旅游通道和城市旅游通道的双重角色;清明上河园、二七纪念塔、龙门石窟和云台山等景区结构洞水平较高,在旅游流网络中具有非替代性的竞争优势;河南省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且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间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提出基于在线平台的旅游信息流流空间特征定量研究普适方案,并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典型区域展开研究,通过5大在线旅游平台获取经济带11个核心城市2019年旅游信息流有效数据,构建旅游信息流关联矩阵,继而从流向与流量特征、规模特征、主从关系特征3方面,对经济带旅游信息流的流空间特征进行全面刻画,为该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  相似文献   

9.
根据武汉市旅行社旅游线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个体网络指标、整体网络指标、聚类子群以及核心边缘模型,研究了武汉市城市内部旅游流结构.研究显示:1)在武汉市内部旅游流分布结构中,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外向程度中心性最高为11.728;在内向程度中心性方面,长春观最高为22.222;而黄鹤楼的外向、内向接近中心性值最高,分别为64.286、69.231;东湖20.352为中介中心性最高值;黄鹤楼、东湖、户部巷、长春观、江汉路/粤汉码头等旅游节点的结构洞水平比较高.2)整体网络密度为2.1868,旅游流网络中心势分别为外向程度中心势7.79%、内向程度中心势18.86%,中介中心势14.80%,外向接近中心势37.92%、内向接近中心势31.08%.3)凝聚子群分析共得到8个子结构,黄鹤楼、户部巷、红楼、首义园为第1子结构并是武汉市旅游核心区,剩余为其他7个子结构及城市旅游边缘区,两者相互验证.城市内部旅游流结构的研究可以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线路组织、旅游设施系统规划、旅游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管理、旅游空间优化以及相关旅游地的联合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游记中时空信息的提取,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及方法,对苏州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苏州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中,选取的18个旅游节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且分布均衡,但少数节点的旅游流通过核心节点带动,个别节点被相对孤立.(2)苏州城市旅游网络结构密度不是很高(0.44),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明显的结构分层.(3)根据Dredge提出的空间结构模型理论,结合现状,归纳出苏州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是"一核四区多点"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区域城市旅游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共生理论及定量定性综合分析方法,从旅游能级、对外关联度、中心职能强度及外向功能强度等4个方面对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共生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测度评价.结果表明,在广西区域城市旅游等级划分中,桂林市和南宁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百色市、崇左市、北海市、柳州市、河池市为二级中心城市,钦州市、玉林市、贺州市、防城港市、梧州市、来宾市、贵港市为三级中心城市.以长寿养生旅游为统一品牌,打造成为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是广西区域城市旅游的一体化共生发展策略;与"双核驱动,三区统筹""三区一带"及"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衔接,是广西区域城市旅游的对称性互惠共生发展策略;各市在强调区域统一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前提下,实施不对称性错位发展,是广西区域城市旅游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提出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的新方法。首先从海量社交媒体数据中提取个体旅游时空行为, 然后基于行为计算城市的旅游区结构, 最后分析旅游区的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客客源特征,以旅游区为节点、旅游区之间的旅游流为关系构建旅游区网络, 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在对苏州市的实证研究中, 基于行为计算得到7个旅游区, 这一结果与苏州市旅游规划中的“一核一带三区”空间格局基本上一致。对苏州市旅游区的特征分析表明: 1) 古城和古镇是苏州市旅游的核心区域, 游客分散且距离远; 2) 苏州城区及附近的旅游区更能吸引跨旅游区的旅游行为; 3) 苏州旅游区网络已经形成多中心结构。通过实证研究, 验证了基于社交媒体数据计算城市旅游区结构和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研究城市旅游的有效性, 为城市旅游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网络获得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旅游流数据,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时间距离划分长途游客与短途游客,对比分析了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两种类型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 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网络呈现不同特征.团队游短途旅游规模小且分散,长途旅游规模小而集中.自助游短途旅游规模广而密,长途旅游规模广而分散.2) 黄山市旅游流具有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不紧密,且团队游分层特征强于自助游.3) 团队游更加依赖核心节点,而自助游中各景点联系紧密且均衡.基于此,从目的地管理角度分别对黄山市内外部旅游网络结构优化提出建议.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基本稳定,且与高级别、强吸引力的“标志性”城市旅游资源区位之间存在着强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这应该也是未来判断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否为成熟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以沪—西旅游流为例,利用person相关系数、转移量和年际变动指数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沪—西入境旅游流西向动态转移的规律特征及东部典型城市对西部典型城市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程度和相关关系,从而为西部典型城市制定旅游规划、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发展国际旅游业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该论文试图以海南为研究对象,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受众感知的角度建立一个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要素的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测评各个构成要素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和作用,为进一步的提升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合营销策略和传播战略提供参考,为在国际上进一步提升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间铁路客运联系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结构指数等,从流空间的角度研究高铁对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高铁发展对中原城市群交通联系的方向、对象改变不大,但显著地增加了交通联系的强度,使中原城市群网络密度在低水平基础上得到增加.②铁路客运优势城市或劣势城市仍延续其地位,如郑州、...  相似文献   

17.
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和存在形式,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旅游体系的建设.该文以武汉为例,通过对网络游记进行词频分析以挖掘游客对城市旅游意象感知,并据此对相应的旅游空间的可达性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进而分析旅游意象要素的可意象性与旅游空间的可达性之间的关联和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与其空间和感知可达性整体相关性较低;部分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和分布与道路可达性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该研究可为完善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营销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现象,伴随着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步伐,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城市在区域内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也在向多元化发展,现代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人口频繁流动的开放型系统。城市已逐渐成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城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主要客源地。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旅游获得了高速发展,城市中的旅游项目逐渐增加,接待的游客呈直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旅游资源是开发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是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在开发、管理城市旅游资源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造成资源整体效益低下.本文从旅游资源整合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初步探讨开发、管理城市旅游资源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成都市在线景区信息与旅游流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百度(Baidu)引擎搜索成都市2006—2013年在线A级景区信息,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成都市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成都市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之间耦合作用明显,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成都市旅游流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A级景区信息,说明A级景区信息提供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流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因素包括单要素的综合发展水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景区类型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