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Cu-Ni合金粉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液相水合联氨还原法工艺基础上,通过改进工艺,制备出平均粒径为90 nm、黑色无定形的纳米级Cu-Ni合金,研究了该工艺优化的还原反应条件:反应体系温度70℃,还原剂浓度[N2H4.H2O]=3.00 mol/L,反应物浓度[CuSO4]=1.50 mol/L,[NiSO4]=1.50 mol/L,反应的pH=8.00.  相似文献   

2.
痕量间苯二酚的B-Z振荡反应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封闭体系中B Z振荡反应测定间苯二酚的条件 ,建立了测定痕量间苯二酚的新方法 .当 [KBrO3]=0 2 5mol/L ,[CH2 (COOH) 2 ]=0 5mol/L ,[Ce(SO4 ) 2 ]=0 0 4mol/L ,[H2 SO4 ]=0 8mol/L时 ,间苯二酚在 6 5×10 - 7mol/L~ 1 0× 10 - 5mol/L范围内 ,浓度与振幅改变值ΔA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6 0× 10 - 7mol/L .用于废水中间苯二酚的测定 ,回收率为 99% .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形貌良好的氧化铝晶须的前驱体——氢氧化铝晶须。利用SEM对氢氧化铝晶须的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氯化铝浓度、氨水浓度、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材料氢氧化铝晶须形貌的影响,并探讨了氢氧化铝晶须的生长机制。在C[AlCl3]=0.1 mol/L、C[NH3.H2O]=0.3 mol/L、水热溶液pH值为5.2、240℃水热反应22 h的条件下可制备形貌良好、大长径比、且粒径分布范围窄的氢氧化铝晶须。  相似文献   

4.
哌啶酮阴极电还原合成哌啶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温、常压下采用电化学法合成哌啶醇,反应选择性好,产品单一,易分离,且电解液可循环使用.以锌作阴极材料,研究了电量、电流密度、氢氧化钠浓度、乙醇浓度、哌啶酮浓度对哌啶酮转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电量1.1F/mol,电流密度300A/m2,0.50mol/L的氢氧化钠,φ(乙醇)为30%,哌啶酮浓度1.0mol/L.在此条件下,哌啶醇的平均产率为95.40%,经分离,产品纯度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0.20mol/L的HAc-NaAc(pH=3.50)作为支持电解质,起扫电位为0.0000V.采用阳极溶出方波伏安法可得到良好的镉的溶出峰,峰电位为:-0.614V(vs.SCE).镉的ip,在浓度为2.00×10-7mol/L~1.00 X 10-4mol/L,2.00 X 10-8mol/L~1.00×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85,0.9987).检出限为7.00 X 10-9mol/L.该方法用于自来水中的镉含量的现场监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在酸性2-吗啉乙磺酸介质中,建立基于纳米金表面等离子体的微量过氧化氢(H2O2)的比色检测体系,探讨裸眼检测途径下的分辨极限,提高体系稳定性并利用光谱分析精确定量H2O2浓度(c).结果表明,当c100μmol/L时,纳米金为团聚态,呈现蓝色;c120μmol/L时,纳米金为分散态,呈现红色.该方法的裸眼检测极限可分辨浓度差为20μmol/L.反应溶液的显色结果并不稳定,在反应后45 min内变化较快,c为60~100μmol/L的反应溶液也将逐渐由蓝色变为红色.溶液在570 nm处的吸光度(OD570)检测证明,反应体系在检测后3 h内仍持续变化.反应10 min后,加入适量半胱甘肽终止反应,可使反应溶液的显色结果稳定,提高体系稳定性.实验测定不同浓度H2O2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发现,c100μmol/L的反应孔产物在波长约550 nm处有吸收峰,且吸收强度与c成正相关.而c120μmol/L的反应产物吸收峰逐渐往短波长方向偏移,最终峰值约为540 nm.分析反应体系吸收光谱结果证明,各反应产物在630 nm和545 nm处吸光度的比值(OD630/545)与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对c为100~120μmol/L的H2O2溶液进行检测,定量浓度差为2μmol/L的H2O2溶液,降低裸眼检测途径下该方法的分辨极限,为微量样品检测提供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实验用氨水作沉淀剂,与氯氧化锆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液相沉淀反应,制备纳米二氧化锆.实验优化出制备纳米二氧化锆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物氨水和氯氧化锆的摩尔比为2:1;分散剂浓度为2g/L;焙烧温度为750℃;氨水浓度0.2mol/L;氯氧化锆浓度0.1mol/L,在此条件下可获得较为分散均匀的纳米二氧化锆.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找新型的防治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 Lesne)的植物源引诱剂,分别测定了成虫对8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EAG测定结果表明:1.00 mol/L的愈创木酚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均能引起日本双棘长蠹较强的EAG反应(p≤0.05)."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1.00 mol/L的愈创木酚对日本双棘长蠹成虫的引诱效果最好,选择率达到57%;1.00 mol/L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日本双棘长蠹成虫具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其他挥发物对日本双棘长蠹均无明显的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芦丁还原浸出低品位软锰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糖蜜酒精废液中有机物还原浸出软锰矿的机理,采用芦丁为还原剂,在酸性介质中直接浸出低品位软锰矿。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芦丁浓度、硫酸浓度、反应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锰浸出率的影响,并对反应过程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锰浸出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硫酸浓度、浸出时间和芦丁浓度;当硫酸初始浓度2.35 mol/L,芦丁初始浓度0.041 mol/L,反应温度90℃,浸出时间90 m in时,锰浸出率达94.9%。  相似文献   

10.
詹世雄 《科技信息》2010,(18):117-118
以"仲恺花1号"为实验材料,利用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法建立并优化了花生RMAPD技术中PCR反应体系。实验结果表明,适宜花生遗传分析的RMAPD-PCR反应体系为:在20μL反应体系中,加入2μL的10×Buffer(含有Mg2+20mmol/L),模板DNA最适浓度为125ng/μL,微卫星引物最适浓度为0.2μmol/L,RAPD引物的最适浓度为0.4μmol/L,dNTP浓度为250μmol/L,Taq酶的最适用量为1.5U。利用3个花生品种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有一定的多态性,且稳定性和重复性好。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应用RMAPD技术进行花生种质资源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等方面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