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独立完成的汉译<莎士比亚全集>采用了"中庸"的翻译策略,即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体现了"适度"的原则,并非等距离地用"中".这种译莎策略融合了客观性阐释与主观性阐释的特点,一方面梁实秋以诗学取向翻译,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其译文具有学者特色和"学院派"风格.  相似文献   

2.
以功能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基础,阐释咸宁市"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名的命名缘由及文化内涵,分析其英译名的错误类型及原因,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根据,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构思既能传达中文名的文化内涵,又能被西方受众接受的新译名。  相似文献   

3.
以商标翻译这种特殊的应用文体为例,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阐释译者的"忠诚"。这对正确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规范翻译市场及促进翻译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21世纪初由胡庚申提出的重大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梁实秋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来探究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扩宽了生态翻译学理念的运用范围,有利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对研究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是经典译本,他本着"信"与"顺"的翻译标准,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应地采用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在"忠实"的基础上力求通顺。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和梁实秋都是著名的翻译家,都为莎剧的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所以译文的风格也大相径庭。相比较而言,朱生豪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而梁实秋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换言之,朱生豪的译本是以中国文化为导向,而梁实秋的译本是以西方文化为导向的。本论文运用阐释学理论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详细分析了莎剧两个中译本,体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肖红  王洪佩  吴涛 《科技信息》2010,(27):I0138-I0139
本文以"汽车网络"的英语翻译为例,对目前汽车工程领域专业术语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利用语料库技术,指出了目前对其翻译的不当之处,并提出了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艳 《科技信息》2010,(24):I0153-I0154
中国古代诗歌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一直是翻译中的瓶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代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成为诗歌翻译普遍遵循的标准。本文通过比较唐诗"春晓"的两种不同英译版本,来进一步阐释"三美"标准。  相似文献   

9.
廖红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4):67-68,117
梁实秋和徐志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从译学共时研究的角度分析、比较梁实秋和徐志摩的翻译思想,旨在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二人的翻译思想、翻译作品以及二十世纪初中国翻译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李莹 《科技信息》2007,(16):428-429
本文以对外宣传文本翻译原则的理论特征为依据,以“经济简明”策略原则为指导,通过对若干典型个例的解析,旨在探讨“经济简明”策略原则在对外宣传文本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并对对外宣传翻译“经济简明”策略原则的可操作性准则进行了阐释,以期深化这方面的认识,促进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自建《六祖坛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六祖坛经》中文原本及其相应的黄茂林英译本、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英译本和克里斯玛·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英译本的检索分析,发现三个英译本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翻译文本的语际显化特征,但黄译和韩译更倾向于忠实中文源语文本,而戈译则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生活背景以及身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环境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译本的高频词使用和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而且是阐释者和文学再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的重要理论。其中的"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此理论的核心。"目的法则"可以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现象。但文学翻译再创造必须有一个度,这个度是由"忠诚原则"来制约的。目的论中的这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对文学翻译再创造及其创造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张恨水客居在陪都重庆,一方面,他从自己全新的客渝生活体验作笔,“幻想”和“叙述”着他的重庆人生,以重庆为创作背景,从“下江人”的视角打量着重庆的人与城,为我们塑造了一幅栩栩如生而又充满寓意的重庆形象图;另一方面,正是当时张恨水有了这种独特的重庆生活体验之后,笔者发现重庆形象对其后期的创作艺术产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具有有一种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始至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主体作用。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正确认识到是哪些因素影响其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译出好作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诺德认为,翻译活动的目的通常是由翻译发起者来确定的,译者只是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定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实现翻译活动的交际意图。以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对"陇上江南"一词的使用作了目的论分析,并选取较有影响力的旅游宣传资料和各大知名网站的英译为例子,进行了误差分析,提出了改译意见。  相似文献   

17.
明海英 《科技信息》2011,(33):357-357,118
词汇在文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用词在文本中会达到不同的效果。经过对《狼图腾》英译本中的特定文化词汇以及习语变异的探讨后发现,语言,文化和思想的差异使译者对原文基本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原文文化意象的失落和变形,从而导致了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变异。这种变异虽使原文中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消失,但它又可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使译文读者可以在异语文化中寻找到自己文化里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8.
从艺术哲学的模仿、创新说与诠释学视角出发,探讨翻译的对等性、译作与原作关系以及译者的作用这些基本的翻译问题,是构建翻译学元理论的一种初步尝试。原语和目的语诸层面的差异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使得翻译的完全对等性是不可能的。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如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译者的作用是画师而不是摄影师。译作与原作之关系,犹如艺术作品与自然作品之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19.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20.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从翻译是一种模式,旨在揭示不同语言之间潜在的亲缘关系出发,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并以这一抽象的概念为核心,把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和谐地统一到对“纯语言”的终极追寻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翻译的忠实与自由。他所提出的译者的任务,就是探索“纯语言”,在自己的语言中将“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让“纯语言”之先通过翻译这座桥梁更充分地照耀原作。本雅明对翻译理论的独特思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文中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笔者的理解.对本雅明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几点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