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详细求解了非完全耦合互感电路的完全响应,给出了不同耦合系数的响应曲线,分析了耦合系数K在极接近1时响应曲线的质变原因。  相似文献   

2.
完全耦合互感电路对任意信号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完全耦合互感电路的等效电路,等效电源定理,卷积积分导出了完全耦合互感电路对任意信号的响应的一般表示式,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详细求解了非完全耦合互感电路的零输入响应,由所得结果指出:在非完全耦合互感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中,电流不能发生突变,并分析了电流不能发生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详细求解了非完全耦合互感电路的完全响应,给出了不同耦合系数的响应曲线,分析了耦合系数K在极接近1时响应曲线的质变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阶电路的时域方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了一阶电路的完全响应.一阶电路的求解方法、物理意义和教学分析在本文中都有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用手工求解描述高阶动态电路的微分方程初值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MATLAB环境中编程运行可以快速给出高阶动态电路的时域数值解,必要时物理建模和数据拟合还可以得到解析解。高阶动态电路问题的MATLAB程序解法,通用性强,程序设计简单,对电路阶数和信号源几乎无限制。实例展示列写高阶动态电路状态方程的技巧,编写MATLAB程序给出状态方程数值解及可视化输出的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电路理论的分析中总是将动态分析和稳态分析相互割裂,忽视了动态分析中涉及到稳态的因素。本文将含动态元件的电路在正弦信号激励下的稳态分析方法用到动态分析求解强制响应分量的过程中,以大大简化二阶微分方程中存在的繁琐的数学演算过程。  相似文献   

9.
给出耗散电感耦合电路的量子化,在此基础上研究电荷及电流在能量本征态下的高阶量子涨落。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任意信号作用下的高阶线性电路响应,采用广义三要素法求其阶跃响应和零输入响应,再利用卷积,即可求出。该法既不用微分方程,也不需拉普拉斯变换,主要应用一些代数和卷积的方法,它与经典法、拉氏变换分析法及状态变量分析法相比,更简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斜压场理论,考虑混凝土的“软化”性能,对开裂状态下的予应力混凝土受扭构件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并用国内外49个试件的试验结果作了比较。此外,还对我国新修订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予应力混凝土受扭构件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变角度空间桁架理论,考虑开裂后砼的软化,对弯、剪、扭复合受力下的预应力砼构件,推导了复合受力全过程计算方法,并将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符合程度良好.  相似文献   

13.
宋文玉 《山东科学》1994,7(1):25-28
以放大器的频率特性为研究对象,对放大器输入电流的瞬态响应作了较详细的讨论.只有当t≥3~5τ时,放大器才有稳定的输出.  相似文献   

14.
矩形脉冲作用下的RC电路,其时域响应与脉冲宽度T和电路的时间常数τ有关,本文用同一个数学表达式定量计算出队充电的电压最大值Um和放电的最低值Un,及任意周期充电与放电的终了值。从而计算出任意情况下电路基本达到稳态时所需的m和n的值。  相似文献   

15.
钢筋砼T形纯扭构件出裂后工作性能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钢筋砼T型构件受扭性能分析模型。运用此模型,采用变角空间桁架理论,对这类构件进行了全过程电算分析。还采用同样的方法,对钢筋砼L形和I字形构件受扭性能进行了分析,亦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负阻模拟电路的设想。该电路采用SC电路及运放幅度比较器组合结构,通过幅度比较器与SC进行电流换向,从而在电路输入端获得与输入电压反向的输入电流,在输入端获得一个等效负阻。由于电路采用SC电路及运算放大器,因而极易于集成化,这是它的最大优点。  相似文献   

17.
磁路参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议引出磁容、磁感、磁阻、磁导、磁动势等参量。建立了等效路上的对偶性定理。讨论了近十种重要的推理或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介绍了利用了可编程控制器的二个输出端,一个输入端构成一个8路A/D转换模块。在不增加多少成本的基础上解决了PLC的A/D采样。本给出具体电路图及采样顺控程序。  相似文献   

19.
设图G是由P4带一条悬边所组成的五点四边图,本文确定了完全图Kv和完全多部图Kn(t)的图G填充数和覆盖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驱动-响应关系混沌同步的实验方案和原理,并利用电子线路的方法实现了混沌及混沌同步的演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