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邠王守礼书《大唐王故细人渤海郡高氏墓志之铭》释读@郭洪涛$偃师市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471900~~~~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史背景以及《新修本草》、《玄奘传》等史料的分析,推断出:唐太宗时期只引进印度饼块糖石蜜制法;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请来印度制糖专家,才引进印度沙糖制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代诗人李远的故乡,从其自称的祖籍地陇西开始,直至以后他人所言的蜀地、夔州、云安,论者或语颇寥寥,或并无实据,并不能让人信服。但李远三首乡愁题材诗《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长安即事送友人》、《送人入蜀》包含有较多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据此确定其为夔州云安人。 相似文献
4.
叶晔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90-96
在珍稀明集中发现九家十二通与汤显祖的尺牍,现今所有汤显祖研究资料及论著皆未曾提及。其中的六家九通尺牍,辑自海外孤本。结合相关文献,对这十二通尺牍作一史实上的考证与论释。 相似文献
5.
6.
孙倩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
渤海国作为我国唐代的地方政权,以今牡丹江、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流域为中心,长期存在于我国东北、今俄罗斯滨海和朝鲜北部的广大地区。其地形复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渤海国因其疆域和环境特点,最终成为“海东盛国”。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经·周颂》中的"文王之德"即"文德",历代论家都注释为"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本文经多方考证,成于周初作品《诗经·周颂》中的"文德"意义并非指"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而是指文王的武功征讨战略。 相似文献
8.
吴怀仁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1):81-83
关于《诗经·周颂》中的"文王之德"即"文德",历代论家都注释为"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但经多方考证,成于周初作品《诗经·周颂》中的"文德"意义并非指"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而是指文王的武功征讨战略。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介绍公元8世纪新罗僧人慧超在唐朝的活动,特别是他远赴印度和中亚旅行的事迹,并对他撰写的著名游记进行较为深入的评述,有助于对这位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人物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周书》作为唐朝人撰写的有关北朝的史书,其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这些语音材料,反映了北朝后期和隋至初唐时期北方语音方面的一些特点,有声母方面的,也有韵部声调方面的。有些材料所反映出的语音特点,与颜之推在《音辞篇》中所谈到的北人语音特点一致。其中几条特殊语音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似乎可以看成是北杂夷虏的遗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