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车家村明沟生态治理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明沟污水截流工程、明沟护岸及河床整治工程、明沟景观绿植设计.以铁路为界分为两段,并结合明沟自身尺寸、纵坡、汇水面积、阻力系数等特性参数,对其进行详细的水面线推求,分别验证其20年一遇泄洪能力,以进一步支持横断设计.本工程实施不仅对明沟形成的黑臭水体进行了整治,同时兼顾周边区域防洪排涝的要求,满足20年一遇防洪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周边居民沿线的泄洪安全,生活环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系统探究流域、区域和城镇3个层面之间工况与调度变化的洪涝互馈效应,以太湖流域及其内部水利分区、城镇为例,基于控制变量的思路设计不同的模拟工况和调度情景,定量模拟了各层面在不同防洪工程工况与调度方案下的流域洪涝运动过程,从水位变化角度分析了各层面之间的洪涝互馈效应。结果表明:适当抬升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内部排水控制水位可在保证城镇内部洪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外部区域和流域防洪压力,但效果有限;适当降低各区域沿长江和杭州湾外排工程排水控制水位可有效增加流域和区域洪涝外排水量,显著降低太湖水位以及区域水位,对城镇内部水位也有一定的降低效果;吴淞江等流域行洪工程可大幅提高流域外排能力,显著降低太湖以及区域水位,而区域层面的防洪排涝工程仅能增加本区域外排水量,降低本区域内水位,对流域和城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的内涝风险评估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内涝风险评估体系,运用模型模拟法、GIS空间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获取评估指标值,对研究区进行了10、20、50 a一遇降雨情景下的内涝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副中心现状排涝能力基本满足10 a一遇降雨,距离规划50 a一遇的排涝标准有较大差距;2)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运河以西、通惠河以南的原通州老城区,运潮减河以北、小中河以东的区域,以及京秦铁路沿线路段的下凹桥区;3)积水危险性与内涝风险度结果并不吻合,内涝风险度评价结果更为科学,也更具指导性.建议对高风险区采取“一点一策”的方式制定应急预案,提升副中心洪涝预报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4.
青龙县城紧邻南河左岸,左岸防洪堤防洪标准偏低,现状防洪能力与青龙县的发展不相适应,防洪形势严峻,一遇较大洪水,南河河道左岸防洪堤即被淹没,给青龙县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只有尽快完善青龙县城区防洪体系,才能有效应对频发的洪水.近年来,青龙县经济迅速发展,而县城现状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已不能满足青龙县的经济发展需要.随着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周边环境要求也日益增高,合理完善县城防洪体系,加强城区生态建设和濒水景观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规划建设20年一遇堤防3600 m,充水橡胶坝4处,工程实施后,橡胶坝水面梯级相连,在南河城区段能够形成长1262.5 m、水面面积8.3万m^2的连续水面景观,蓄水总库客12万m^2,可使城区面貌得到大大改善.堤防和清淤工程完工后,能够与一期工程相衔接,进一步提高县城的防洪标准,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城市防洪规划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人口和固定投入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城市防洪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本文以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石家庄市为例,针对石家庄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分析并解决其防洪现状及防洪体系中存在的防洪堤顶高程低于设计防洪标准、泄洪渠及汶河行洪标准低和综合整治工程进度较慢等主要问题,并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普遍原则为指导对该市现行防洪工程和防洪标准进行整治和规划,使石家庄市近期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城市防洪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对促进和保证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选取苏州市高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和水文特征对城市排涝体系进行分析评价。借助ArcGIS10.1对研究区进行水文分析,得到该区域的自然流域边界和水文特征专题图,将其与研究区排涝管道分布图以及生态绿地专题图进行叠置分析,对其排涝方式、排涝管道拟合度和河道生态缓冲带宽度等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研究区排涝体系与自然地形自然衔接,通过设置排水闸站总体上可防止雨涝和山洪灾害;研究区西部的镇湖、通安、东渚和浒关等镇生态绿地覆盖率、生态缓冲带平均宽度和排涝河道拟合度均较高,可在汛期有效蓄水并引导雨水;北部地势较高的浒墅关地区绿地则可分担山洪压力;枫桥和狮山两镇是苏州高新区中心,绿地覆盖率、生态缓冲带宽度和排涝河道拟合度都较低,是汛期较易形成城市内涝的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化区域典型生态防洪策略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11建立研究区模型,分析传统城市护岸及生态护岸的防洪效果,并将人工湿地与城市生态河道相结合,研究人工湿地不同面积和布设位置的减灾效果.结果表明,将传统硬质护坡改为植被护坡,提高了河道的生态性,但不利于河道的行洪排涝;将人工湿地布设于河道上后,河道最高水位下降,有利于河道的防洪减灾;将人工湿地布设于河道下游时防洪效果最显著,既满足了河道的生态需求,也保障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暴雨特性及洪水成因的基础上,采用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对长阳经济开发区的设计洪水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涝标准10 a一遇、20 a一遇、50 a一遇洪水的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最大24 h暴雨量、相应开发区排涝洪水量、排涝模数,为长阳经济开发区河道整治疏浚、河网的排涝及水资源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剑生 《科技信息》2011,(20):366-367
城市的发展致使区域防洪排涝任务加剧,本文对区域防洪排涝的治理方法进行思考,并以某区域为例,分析了该区域的防洪排涝状况,并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涡北电厂推荐厂址所在的涡河支流五道沟现状防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火力发电厂耗资巨大,按照不同的等级划分,涡北电厂厂址防洪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电厂厂址的100年一遇洪涝水位高低除受涝水来量大小影响外,还取决于内部滞蓄库容和外排流量或安全泄量,文章介绍了100年一遇洪涝水位的推求方法,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2016年、1991年大洪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比较分析太湖流域2016 年、1991 年2 场大洪水对应的降水、水位、洪水蓄 泄及工程调控情况,结果表明:(a) 这2 个年份致洪降水发生日期和降水总量十分接近,但在时程 分布上差异明显,2016 年致洪性降水较1991 年对流域防洪更为不利;( b) 受降水影响,1991 年洪 水期太湖水位具有2 次明显上涨过程,而2016 年太湖水位系连续上涨;(c)在2016 年洪水期,作为 太湖水量主要来源的湖西、浙西入湖水量明显超过1991 年,且湖区降水量也明显大于1991 年,这 是导致太湖最高水位超过1991 年的重要原因;( d) 因治理太湖骨干工程的建成,2016 年流域洪灾 损失占GDP 的比重远低于1991 年。  相似文献   

12.
为做好超标洪水调度、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开发建设了由基于水文水动力学耦合的超警超保风险区域预警模型与基于水文学法的洪水淹涝风险快速评估模型共同组成的超标特大洪水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在太湖流域预报调度一体化系统中通过智能交互方式进行模型与系统的紧密集成,实现了预报调度成果的可视化。基于水利一张图的超警超保与淹涝动态展示,实现了预报产品从点到面、从常规预报到影响预测的突破,以及洪水风险由静态评估向实时快速动态分析的转变。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在2020年太湖流域性大洪水中累计发布超警超保风险提示39期、洪水淹涝风险评估4期,预测结果与实际基本一致,为科学调度防御超标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避免了江苏省苏州市3万多的人员转移,有力保障了太湖流域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3.
1954—2013年太湖水位特征要素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54—2013年的逐日水位资料,系统分析和比较了太湖年内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及年平均水位共3种水位特征要素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太湖流域降水资料和工程引水资料,揭示了导致三者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控制性因素。结果表明:(a)1954—2013年,太湖年内最高水位总体上不具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其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汛期降水的年际周期性振荡;太湖年内最低水位、年内平均水位均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尽管两者在2000年之前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太湖流域降水丰枯振荡,但在2000年之后的“引江济太工程”等大规模引水活动已成为两者在流域降水整体偏枯情况下仍保持较高水平的主导性因素。(b)沿江引水使太湖的年内最低水位出现时间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分析山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及其提升措施,以江阴市敔山湾地区为例,运用SWMM建立了可考虑山洪和管网排水的山丘城区水文水动力模型,通过调查溢流点和综合径流系数法实现了无资料地区模型校准。将截洪沟离散化为10 m一段的计算单元,以泰森多边形法对截洪沟控制区域进行划分,实现对沿程变断面和多出水口的截洪沟模拟,计算的最大1h洪峰流量平均值处于规范值建议范围内。采用整治后的截洪沟尺寸对下游核心规划区的防洪排涝能力进行了复核,提出了适当增加金井河泵站抽水能力并适当降低敔山湖控制水位来增加调蓄库容排涝能力的提升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基于SWMM的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雨水管网实际排水能力对城市排涝和防洪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分析管网实际排水能力,采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研究区域在设计暴雨重现期P=0.25 a0、.5 a1、a2、a、5 a1、0 a情形下的排水能力进行分析.在6种设计暴雨情形下,得出了满流时间较长和变化较大的管道,为实际的城市雨水管网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尾矿库排洪系统水力计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尾矿库的排洪系统具有进水口多,水流流态复杂等特点,其水流形态与常见的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过流有较大的差别.本文采用传统的水力学方法对某工程尾矿库的排洪系统的泄洪能力进行计算,确定尾矿库的水位与下泄流量关系曲线,然后根据水量平衡方程进行调洪演算,确定排洪系统所需的调洪库容和调洪水位,从而为尾矿排洪系统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太湖限制排污总量及其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导流域污染源治理和改善湖泊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基于特定水文条件计算得到的总量控制成果,尽管应用偏安全,却无法反映自然水文过程的动态变化,也不适应污染源全面控制的需要,因此进行湖泊限制排污总量动态变化分析并提出环湖分区入湖水质浓度控制要求,既适应了湖泊自然变化特征,又可以满足流域污染源全面控制与入湖污染负荷定量化管理的实际需要。本文分析了湖泊纳污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提出选择典型水文年和将湖泊与环湖河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模拟是进行湖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的关键,并以枯水年作为代表水文年,采用二维数学模型进行了近期太湖纳污能力动态变化模拟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并基于近期太湖限制排污总量研究成果,提出环太湖分区逐月入湖水质浓度的平均值在经过简单的技术修正后,可作为近期太湖各分区入湖河道的水质控制浓度要求,为太湖流域近期水环境定量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耦合FUTURES城市扩张模拟模型和城市洪涝缓解能力评估模型,综合不同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情景对拉萨市洪涝缓解能力的历史及未来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发现:1)2000—2015年,拉萨市各区洪涝缓解能力平均降低了5.34%.其中城关区和堆龙德庆区分别降低了4.63%和8.55%,仅达孜区的缓解能力提高了1.13%.2)城关区未来洪涝缓解能力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平均降低了15.01%和29.52%,堆龙德庆区则分别降低了16.16%和31.95%.3)城关区和堆龙德庆区的新增城镇用地造成其缓解能力比原自然地表降低50%以上,在城市扩张中采取保护水体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缓解能力的退化.4)未来城市扩张造成拉萨市未来洪涝缓解能力的大幅降低,而气候变化进一步扩大了其退化程度.因此,拉萨市在未来应该遏制城市建设向水体、草地扩张的趋势,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且应当加强城市内部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提高防洪排水设施标准,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极端降水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