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前面”知识和科学发现的“背后”知识趵概念,指明“背后”知识就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是科学发现的思维原因;阐述了科学发现和科学思维的关系,以及探索科学发现的“背后”知识的意义;论述了科学思维形成的途径;捐出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结构一般由以下四要素组成:即自然图景、科学图景、研究方法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2.
正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则比较谨慎。有的人在大多数时候很谨慎,偶尔会冒险。这都是什么原因?科学家说:控制冒险行为,大脑有"开关"。人们已经知道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它在人追求冒险的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针对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2型表达细胞(D2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大奖的科幻电影《神奇旅程》描述了科学家驾驶"微型潜水艇"在人体内的冒险之旅,将大众的视线转移到了神奇的微观世界。现实世界中,在微观领域进行探索和操作需要一类小的机器人作为帮手,它们的尺寸要小到能够在微米甚至是纳米尺度执行特定任务,这就是微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由于个体太小,在研制过程中主要面临3个方面挑战:能源、驱动和控制。微型机器人不能像宏观机器人那样外接电线或携带电池为其供能;也不能装载电机来产生运动;此外,如何无线遥控微型机器人在小尺度空间按指令运动及作业也是需攻克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1植物报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矿床上面的土壤中,皆含有少量矿物,而这些矿物又往往被生长在该土壤上面和某种植物的叶子所吸收。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皖南山区勘察找矿时,发现凡是有海州香蕉的地方,地下便有铜矿。在巴西的缅巴纳山区,生长着一种暗红色多瓣小草,由于它吸收铁的化合物,其叶片和根茎都较硬,它还长有特殊的根须,采集后经提取便得到铁,顺藤摸瓜,在这草的下面果然找到了铁矿。故称这种多瓣小草为铁草。1934年,捷科学家研究玉米的成分时,发现玉米叶烧成的灰里,每吨含109黄金,以后便在生长…  相似文献   

5.
冒险意识是指不“安分守己”,敢于开创和反叛的精神,它是创造的孪生兄弟,是创新精神重要的构件。它要求学习者敢于反叛传统,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书本,标新立异;敢于超越常规,推陈出新;敢于大胆猜测,百般设想。不盲目顺从,不迷信拘泥,为寻找真理或探求未知而勇敢奋斗。冒险对创新主体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在创新活动中,难免有许多阻碍和风险,要探索新的奥秘,进入科学殿堂,就非有冒险意识不可,否则就谈不上探索与创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倡导冒险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6.
<正>经过四个多月的评审,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于9月20日正式向社会公布。50位获奖人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从千余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每位获奖人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科学探索奖"是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14位科学家联合发起的,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  相似文献   

7.
李斌 《世界博览》2008,(1):74-79
许多人认为,科学就是利用科学方法所获取的知识体系;也有人说科学是一种求得真理的研究过程,正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视科学为"人类心灵的壮丽的探险"。其实,科学也是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建制。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是以科学为职业的"科学家"在以求得真理为目标的"科学机构"中研究而来的。科学机构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一种职业的表现形式。科学的建制化或体制化是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好奇使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进步。这是一本"逆向科普"的科普书。你以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其实连世界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这本书告诉你那些"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的事情"。但这并非一本"答案"之书,它并没有把科普的重点放在解释说明和下结论上,而是抛出了更多宇宙未解之谜,鼓励科学爱好者去探索这个美妙的世界。常常有人说,科普事业面临的困境就是太专业的人做科普。虽然权威性有保障,但是读者看不懂,而有趣的科普大多又充斥着知识方面的漏洞。  相似文献   

9.
春季大风引发的沙尘暴天气是喀什地区重大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该地区的春季大风的天气过程,气候成因以及分布特征,探索预报模式,为有效减少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提供较为科学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组合逻辑电路中"1"型竞争冒险、"0"型竞争冒险的产生条件,基于探索竞争冒险仿真实验技术的目的,采用Multisim10仿真软件对组合逻辑电路竞争冒险的工作波形进行了仿真实验测试,给出了Multisim仿真实验方案,仿真结果生动地展示了竞争冒险的产生过程.所述方法的创新点是解决了组合逻辑电路竞争冒险的工作波形无法用电子实验仪器进行分析验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正>诺贝尔传解雪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定价:23.00元。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  相似文献   

12.
光的奥秘     
<正>"光其实有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科学奥秘哦!在本期的由大众科学杂志社与贵州科技馆共同举办的玩转科技馆活动中一起去了解它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光都隐藏着无限的科学奥秘,科学家也在不断的对它进行探索和发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三楼展区的几件光学展品来深入了解一下"光"的奥秘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科学的组织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比过去更加紧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增加。科学家要发挥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家作为个人,二是科学家通过他所在的科学家群体,这个群体就是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辟有一个“人物评传”栏目,专门刊登科学家评传文章。《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就是从《自然辩证法通讯》人物评传栏目中精选的44篇文章汇集而成的。这些文章在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介绍了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还通过代表性科学家的个体故事去反映其所在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反映科学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这44篇文章,按主题分为“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艰难时世的跋涉”“浮士德式的科学家”“女性与科学世界”“东西交汇的激荡”“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8个部分,为读者展示了44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通过他们的选择、担当、奉献甚至牺牲,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展现出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争论与创新、梦想与奋斗、苦难与辉煌。  相似文献   

15.
<正>1.地球上的大陆在几亿年前曾是一个巨大的陆块,然后慢慢分裂、漂移,形成了今天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使人类在探索地球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2.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出生于德国柏林。他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爱读探险家的故事。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魏格纳攻读气象学,25岁便获得了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6.
潘文良 《科技资讯》2012,(27):239-239
科学家社会责任在社会分工中具有历史性和层次性,不仅可以把科学家社会责任分为科学家个人和科学共同体两个层面,还可以结合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在"科学家队伍"中,进一步把更具体的科学家社会责任分解到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科学工作者上,以便实现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可操作性或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厘清了科技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从重大科技任务目标生成和实现的角度,阐述战略科学家的任务和使命,由此分析了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科学属性、战略属性以及人格特质。强调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科技举国体制是战略科学家用武之地,且战略科学家是国家科技及其人才安全网链的关键少数。分析了战略科学家与科技领导者、专业领军人才的差别,指出培育战略科学家不同于培养科技领导者:“育”“养”之别在于国家要提供一个传统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转变的好环境。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应用领域不同,在纯基础研究领域有重大科学贡献的大科学家就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基于上述内涵的理解和观念升华,界定细分了战略科学家的类型,相应提出了在中国现阶段如何培育战略科学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一些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不仅取得了出色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发展也极为关切。在专业研究之外,在科学与社会之间,他们同样遗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以“科学大家关于创新之问”为视角,梳理了彭桓武、杨振宁、周光召、郝柏林、李政道、冯端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围绕中国科技创新话题所做的深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以人教版教材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绪论为例,进行了绪言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有机化学建立时期的史实资料,让学生体会有机化学建立过程中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事实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与思维方式;体会到化学的乐趣与科学的严谨。通过对化学家探究活动的精神复演,达到借助化学史"点亮"化学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1879-1955)的名字如今已经成了科学、智慧和理性的象征。他作为一位科学家,其思想的深遂和科学家的素质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本文就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体现出来的科学伦理思想,以及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起来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