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开 《科学之友》2003,(2):15-15
大运动量运动若运动量加大,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也就相应增加,这就要靠心脏加强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增加心脏输出血量来运输。做大运动时,心脏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使机体处于缺氧的无  相似文献   

2.
<正>胸部大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曾经被视作医学禁区,谁也无法越雷池一步。然而,一些勇敢的医学志士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突破了医学的禁地……从胎儿开始,我们的心脏就分秒不息地进行着有规律的搏动。一位70岁的老人,其心脏至少已跳动了29亿次!心脏把静脉血泵至肺部进行氧气交换,然后含有充足氧气的血液经过左心房和左心  相似文献   

3.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装置构成的.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全身组织,又从全身组织运走废料和二氧化碳,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对维持生命、健康和劳动力极为重要.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泵,是维持血液循环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人的心脏病发病率有增长趋势,仅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超过67万人,尚未包括未确诊为冠心病死者.西方国家人口中至少有25%因心脏病而死,占总死亡率的第一、第二位.尽管近年来心血管内外科有了很大的进展,诸如:人造心瓣膜(生物瓣或机械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血管  相似文献   

4.
2008年3月24日17时46分,希腊当地时间11时46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用阳光取火的方式成功点燃.源于太阳神的奥运圣火寄托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想望,凝聚着无畏的奋争力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以来,奥运圣火一次又一次地唤起各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郭正堂 《科学通报》2019,64(9):883-884
<正>可能源于科学自身的规律,地球科学的主旋律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变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地球固体圈层运动规律为主攻对象的板块构造研究,导致板块理论的诞生,被认为是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产生相提并论的自然科学重大突破,也极大地推动了矿产资源和灾害等问题的解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变化研究,是地球科学的另一主旋律.它主要以地  相似文献   

6.
凌敏 《科学之友》2009,(11):44-45
自人类诞生以来,回顾以往走过的历程,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但是,尽管备受各种疾病的煎熬,人类却并没有屈服和退缩,而是在阵阵的疼痛中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悲壮的征程。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人类诞生以来,回顾以往走过的历程,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但是,尽管备受各种疾病的煎熬,人类却并没有屈服和退缩,而是在阵阵的疼痛中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悲壮的征程.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卫青 《大自然探索》2001,(6):80-80,F003
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或生物生活痕迹在埋入土中千万年后,被完整地挖掘出来,就成为了化石。骨骼、贝壳等坚硬部分成为化石的数量很多,此外,也有动物足迹和植物的化石。有趣的是,当矿物渗入化石之后,自然物质就“升华”成了艺术品,展现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化石内在美。不信,就往右看。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窗     
怎样防止突发性心肌梗塞由于心脏的局部缺血造成心肌梗塞,使得许多表面上看来很健康的人突然死亡,在美国,每年至少有3、4百万人。人们认为它是一个医学难题,因为在发病前它往往一点症状也没有。心脏病学家曾对103位患过心肌梗塞的病人作检查,发现其中30个人有局部缺血症状,一年后有9人死亡(占30%),另外73人没有局部缺血,一年后仅有8人死亡(占11%)。因此可推断患过心脏病的病人如有局部缺血症状则再次发作,死亡率就更高。据分析,这种局部缺血症状是由于血脂沉淀在心脏冠状动脉的内管壁,使血管变窄,血液流通受阻,以致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最终导致心肌梗塞,这类病人有75%都感觉不到疼痛。目前医生用放在病人胸口的叫做Holter的监视器利用通过心脏血液的突然减少会使电信号相应变化来确诊心肌梗塞。它很方便可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用它做一次监测试验需200美元。因此它仅对处于危险之中的病人使用。局部缺血症状发病的危险起始年龄男性是35~40,女性是45以上。确诊后一般用硝酸甘油,钙片及其他防止动脉收缩的药物,或用外科旁路法(使血液从冠状动脉周围流通),或气球形成法(扩张血管通路法)来治疗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1958,3(10):291-291
水煤气合成是用煤为原料制取液体燃料和有机化学品的主要方法之一。天然气经水蒸气或氧气处理得到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也可以用作合成的原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大量需要各种油品和化学品,而煤和天然气资源又极为丰富,发展水煤气合成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幽默     
这是一幅颇有情趣又富知识的幽默画。当乌烟蔽日、浊气满天时,因缺氧造成的病人不断,急救车也忙得晕头转向。瞧,这位急救大夫还在给病人实施紧急措施——输氧。此画妙就妙在此处:“氧气瓶”中装着一株绿色的小树。 我们也读过这样的科普知识:树木具有光合作用,它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能放出氧气,所以人们称绿色的树林是城市之“肺”。据说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吸收一吨二氧化碳,能放出730千克氧气。 由此可见漫画家并非胡思乱想,而的确有所依据。这幅画可以算作一幅具有知识性的科学幽默画,尽管它有所夸张,但它至少可告诉我们最简单的知识:树木可以产生氧气,从而激发人们爱护树木的意识,这的确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微素是由一种放線菌金微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产生的代谢物质。过去为了提高抗生素的产量,曾经利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菌种以引起变異,或以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去饲喂,并寻找抗生素的前体;一旦找到了有效的变种或营养物质或前体或刺激剂,就广泛利用,不问是不是属於同一个代谢类型的微生物,也不问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这类工作虽然曾获得了一些成绩,但像这样脱离了生物本身的规律去处理一个具有生命的个体,使它们服从於人类的利益,显然是没有前途的。米丘林学说告诉我们:从发育过程和外界环境条件统一性的观点上出发,要控制有机体的任何一切代谢物质的产生,必须首先瞭解有机体在  相似文献   

13.
忽远忽近 说来难以置信,太阳居然像人的心脏一样搏动着。1976年,苏联人在克里米亚,英国人在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对太阳完成了一次动人心弦的观测,其结果使科学家大吃一惊:太阳就好像是宇宙的心肌,每2.5h跳动一次。它一会儿离我们远,一会儿又距我们近,其差距为10km。这一观察结果为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恐龙的灭绝     
恐龙是如何在地球上灭绝的呢?一种观点认为是外星球对地球的一次碰撞而形成的。但是从人们对恐龙化石的发现并不能证明其成立。尤其恐龙的灭绝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们是在不同时期逐渐灭绝的。这表明恐龙并非因一次大爆炸而灭亡。是什么原因使恐龙静悄悄地死亡呢?是氧气。我们知道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维持着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并不能时时处于平衡,而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恐龙繁盛之前。  相似文献   

15.
李翥 《世界科学》2004,(3):25-25
从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到1918~1919年间杀死4000万人的伤寒症,无人知道下一场大瘟疫将在何时何处到来,也没有人知道它将是源于一种自然感染还是来自于生物恐怖分子的袭击,但它肯定会来。 下一次瘟疫可能源于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致病因子,也可能源于一种已知细菌新的变异品种,它甚至可能是从实验室逃逸出来的。下  相似文献   

16.
忽远忽近 说来难以置信,太阳居然像人的心脏一样搏动着.1976年,苏联人在克里米亚,英国人在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对太阳完成了一次动人心弦的观测,其结果使科学家大吃一惊:太阳就好像是宇宙的心肌,每2.5 h跳动一次.它一会儿离我们远,一会儿又距我们近,其差距为10 km.这一观察结果为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稀有气体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很少,并且不容易和其他物质作用,因此发现它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稀有气体的发现前后共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整个过程既曲折又有趣。发现氩在地球上,人类首先发现的稀有气体是氩。早在1785年之前就已经发现了氢的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空气中通入过量的氧气,用放电法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然后用碱溶液吸收它,剩余的氧再用红热的铜除去。但即使把所有的氮气和氧气都除去了,仍然存在着少量的残余气体。  相似文献   

18.
<正>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至今,人工智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1956年8月的达特茅斯会议奠定了AI发展的开端。在早期主推用逻辑、概率推导数学定理来研究AI的科学家被誉为符号学派。但在逐步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人类自身就不全是靠逻辑解决问题的,于是符号学派慢慢地被主推模拟人脑的连接派取代。  相似文献   

19.
又见三月天     
人间三月天,正草长莺飞,烟柳满城。在地球这个季节转换、变化纷繁的三月,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也令人惊喜重重,用高科技的手段又一次揭开了神秘宇宙的一角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又一面瑰丽的景象和扑朔的容颜……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天文望远镜再现了地球诞生的范本;太阳系是否还存在着第10颗行星,长期以来太阳系9大行星的定论是否开始面临挑战?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的“哈勃”望远镜为人类捕捉到了宇宙中早已寿终正寝的星系始祖;超越天文学理论上限的新型“黑洞”被“钱德拉”望远镜推到科学家面前;火星上有过水的迹象一次又一次地显露,那么到…  相似文献   

20.
螺旋藻:我们是微藻类的一种,因我们的细胞组织是沿着螺旋状方向排列的,所以被称作螺旋藻。我们诞生在35亿年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几十亿年来,我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足够的氧气充满着地球的大气层,从而使得新的生物形式能够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