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瑾琳 《科技信息》2008,(8):137-138
军国主义,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并誓死效忠天皇.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主张天皇崇拜,也赋予日本天皇神性.日本神道教不仅与武士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是日本军国主义外侵意识的根源.随着日本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神道教的作用下,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如影随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2.
钱展 《科技信息》2011,(12):I0149-I015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明治政府加快侵略步伐,以武士道广泛进行战争教育.1899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武士道>一书,将武士道美化为完全可以和西方骑士道并肩而立的理想化道德.讴歌武士道培育了举世无比的忠君爱国的日本国民,赞美武士道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赋予的力量,公开为日本国家和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政策辩护.新渡户稻造片面拔高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刻意掩盖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无论是对外国人全面、准确地认识武士道和日本国家,还是对日本人正确认识武士道和近代化的历史道路,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5.
杨氏领播期间,一方面积极推行儒家教化,另一方面对佛教和道教也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崇佛奉道,安边化民,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和道教在播州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打破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狭隘界限,加速了儒释道巫混杂合流的步伐,对播州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影响甚巨,对播州土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刘超 《科技信息》2012,(28):200-201
武士道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存在了700多年,在幕府时期一直被视作社会的道德标准,对日本以及日本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日本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自杀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武士道的价值观来解释当今社会日本人的自杀动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惨绝人寰的杀戮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这里我们也能够发现武士道的影响。如今,武士道在日本社会上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武士道对日本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记得知堂老人说过,日本文化的特点是美。而本书,就是对日本文化的一次审美式阅读。审美会不会美化日本文化呢?当然不会。所谓美化,是指对丑的修饰,对恶的遮掩和渲染,而审美却要面对事实和真理,因此,审美要真,而美化则伪。那么,武士道也能被审美么?有人这样问道。  相似文献   

8.
武士道为日本人的民族生活所孕育,既是武士的理想价值,也是全日本民族的理想价值。从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武士道积淀为日本化的传统,成为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当今日本人的生活环境并未改变,武士道土壤依然如故,早已形成的武士道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不会因为二战的失败而销声匿迹。我们不能同意某些日本学关于“武士道对日本社会并无多大影响”、“美国对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负有重要责任”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其破坏力和创造力同样巨大。纵观历史,日本现代化道路上两次美梦成真的惊人成就,既有浸透"战争之道"毒汁的赫赫"战功",又得益于"献身之道"精神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军国主义形成于“幕府政治”时代,军国主义力行者和军国主义传统的缔造者,就是日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武士.明治以来,长期被统治当局和众多日本知名学者誉为“大和魂”的武士道,驱使武士将穷兵黩武作为财富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幕府政治依赖和坚持军国主义,为军国主义提供政治舞台与社会空间,为近代和现代军国主义奠定起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