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及邻区泥盆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及邻区下泥盆统至下石炭统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逐渐增大,由埃姆斯阶(D_1)一1‰~一4‰增至法门阶,杜内阶的+0.5‰~+2.5‰。同时期δ ̄18O呈“W”型分布,在艾菲尔阶()和弗拉斯阶()两个负向波动;在埃姆斯阶(),吉维特阶()和法门阶()、杜内阶()三个正向波动。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当时气圈、沉积的变化,也反映了生物界的演化变迁。华南泥盆纪δ ̄13C和δ ̄18O的变化特征可与同时期、同纬度的北美大陆保存完好的低镁方解石质腕足动物壳中碳、氧同位素组成良好的对比。因此,华南碳酸盐中碳、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保存了泥盆纪古海洋中同位素的特征,是很有潜力的地层对比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主要油气产层.利用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分析影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因素.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可在垂向上把δ13C和δ18O值的变化趋势划分为三段,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中-上奥陶统岩层碳氧稳定同位素比值明显下降,证明中-下奥陶统经历过一次短暂的抬升暴露和随后的大面积海水加深淹没事件.海水淹没时期,大量C转到海水之中,海水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量碳、氧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数据,利用岩心分析、岩石薄片单偏光、阴极发光以及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结合玉北地区成岩环境特点,研究了该区奥陶系各类成岩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都是在稳定的海相环境中形成的,且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环境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其成岩埋藏深度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沉积地层由鹰山期至良里塔格期,对应着海平面的上升。用Z值作为定量指标来解释古盐度的相对变化精确度较低。三大类成岩环境中,近地表成岩环境的δ13C和δ18O普遍较高,表生淡水成岩环境的δ13C和δ18O普遍较低,中—深埋藏和热液成岩环境的δ13C和δ18O介于前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和烧失量的测定,探讨了“年代效应”的校正和古盐度、古温度的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古盐度Z值大于120,为海相沉积,与沉积环境的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灰岩形成时的古海水温度为13.4~35.1℃,与前人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碳氧同位素值在少数层位有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的主要油气产层 .为了弄清储层的成因类型、储层古岩溶过程中的流体性质和古水文条件 ,为预测和评价此类储层提供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 ,讨论了储层形成过程中记录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结果表明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中的δ13C和δ18O值的变化范围较大 ,δ13C值为 -0 .70‰~ -6.5 0‰ ,平均值 -1 .76‰ ;δ18O值为 -3 .75‰~ -1 7.1 0‰ ,平均值 -9.42‰ .碳酸盐岩基质、冲积岩和方解石胶结物的δ13C和δ18O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三类样品的δ18O值均具有明显偏负特征 ,表明在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受到大气成因的淡水影响 ,反映了当时的风化壳岩溶成岩环境 .冲积岩样品的δ13C值的偏负程度较高 ,其物源可能来自石炭—二叠系地层  相似文献   

6.
7.
综合运用主断裂处碳酸盐原岩及其节理充填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反演构造应力场等方法,对大巴山前陆构造带流体的来源及活动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存在两次大的流体活动,分别对应于早期的(T3-J1)印支运动和晚期的(J3-K1)燕山运动;各断裂的流体来源复杂,城口断裂和鸡鸣寺断裂流体来源多样,有海相沉积水、低温热液及受火成岩影响的变质水,镇巴断裂和坪坝断裂流体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与断裂相接触的海相地层中的沉积水.  相似文献   

8.
贵州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罗甸二叠纪剖面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海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及影响碳酸盐岩的δ13C和δ18O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整个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和δ18O的演化与海平面升降的关系,第一次系统建立了二叠纪古海洋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演化曲线。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识别碳酸盐岩的层序界面,以周口店地区的马家沟组与本溪组、铁岭组与下马岭组两个不整合界面为例,综合采用野外露头及岩性特征描述。采集不整合面附近岩样进行稳定碳氧同位素检测,得出马家沟组稳定同位素测定值δ13C(PDB)‰为-6.19‰~-0.69‰,δ18O(PDB)‰为-10.57‰~-9.08‰,属浅海相沉积;铁岭组δ13C(PDB)‰为-2.44‰~-0.67‰,δ18O(PDB)‰为-8.39‰~-4.47‰,属潮间带沉积。将检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证明与该地区沉积环境完全吻合,借此可以识别其不整合面。故提出结合不整合剖面及其岩性组合变化,利用稳定碳氧同位素检测可作为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萨拉乌苏河流域酒坊台剖面中普遍发育的钙结核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各岩性组中同位素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无明显线性关系。利用钙结核中碳同位素值推算了不同岩性组中C_3和C_4植物的相对贡献量,结合孢粉数据,探讨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植被演变情况,这与邻区的黄土高原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同时,利用氧同位素和温度的经验公式,定量恢复了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的温度变化,其中末次间冰期表现为相对温暖的气候特征。总之,利用钙结核的碳氧同位素可作为定量恢复古温度、古植被的一种有效方式,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腕足化石壳化氧,碳同位素生命效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产于四川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吉维特阶的腕足化石,在保证测试分析精度相同的条件下,对原始生活环境相同,保存程度相同的化石进行了科、属、种3个级别上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所研究的化石都没有显示出可检测的同位素生命效应。  相似文献   

12.
腕足化石壳体氧、碳同位素生命效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产于四川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吉维特阶的腕足化石,在保证测试分析精度相同的条件下,对原始生活环境相同、保存程度相同的化石进行了科、属、种3个级别上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所研究的化石都没有显示出可检测的同位素生命效应.已有的腕足化石具有氧、碳同位素生命效应的认识很可能源于原始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和(或)保存程度不同的腕足化石的对比研究.因此腕足化石壳体是研究碳酸盐岩原始氧、碳同位素组成的较为理想的样品.  相似文献   

13.
14.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激光微取样技术是利用高能聚焦激光束与碳酸盐岩样品作用,热分解产生CO2气体,经真空提纯净化后送质谱仪分析测定其C、O同位素值。其空间分辨率优于20μm,能有效地对碳酸盐岩各细微组分结构分别取样,以满足同位素地质学研究的需要。经标样测定,δ13C和δ18O的最好分析精度可达±0.22‰(σ),与常规磷酸分解法分析精度相;δ13C无明显分馏现象,δ18O分馏明显,但对同种矿物是一个常量(方解石偏负1.72‰;白云石偏负1.59‰)易于校正。激光微取样主要应用于碳酸盐储集岩样品碳、氧同位素分析,能较好地解释油气储层孔隙演化和成岩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川湖盆沉积物中螺壳化石样品的处理和分析,测定了贝壳碳酸盐的δ~(13)C值和δ~(18)O值。结合孢粉资料,研究贝壳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布及变化,对江川湖盆的古气候及盆地演化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铀系定年法对双河洞石笋SW01进行年代测定及碳、氧同位素分析,以探讨石笋形成时的古环境信息。结果表明,石笋顶部沉积年代在海洋同位素阶段11期,山王洞形成年代在远早于海洋同位素阶段11期(MIS11)阶段。石笋δ~(18)O值为-8.85‰~-8.39‰,变化趋势与三宝洞同时期石笋SB-14相一致,但值略重。δ~(13)C阈值为-3.89‰~-2.55‰,意味着地表植被以C4植物为主,气候较干旱。结合MIS11阶段的气候特点,推断山王洞区域在MIS11阶段后期气候温暖且相对干燥,降雨量逐渐减少,大气降水量存在旋回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川西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通过分析3 个剖面的碳氧同位素数据,计算Z 值及古温度,并结合沉积相、古生物等,对该区域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古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的δ13C 值为-3.90‰~2.80‰,主要值域为-2.80‰~2.80‰,均值为-0.04‰;δ18O 值为-9.70‰~-1.80‰,主要值域为-8‰~-4‰,均值为-6.60‰。研究区古环境基本处于海相环境,东北边缘水体相对较深,西南边缘水体相对较浅,海水温度为8.8~68.4℃,主要值域为16~33℃,属于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经历了栖霞期-茅口期、吴家坪期-长兴期、飞仙关期-嘉陵江期3 次大的海平面变化旋回,且其间各有若干次次级旋回。  相似文献   

18.
总结近年来传统碳、氧同位素及新兴团簇同位素在湖相碳酸盐中的研究进展,梳理湖相环境中碳酸盐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两种同位素方法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湖相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主要与湖盆水体的蒸发量和大气降水量有关,碳同位素组成则受湖水蒸发咸化作用以及湖泊有机质与无机质相互作用的共同控制;团簇同位素仅受温度单一因素的影响,是良好的碳酸盐温度计。指出湖相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研究的两大方向:一是解决团簇同位素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埋藏改造过程中团簇同位素温度的重置机理;二是将传统的碳、氧同位素指标与新兴的团簇同位素指标相结合,进行多指标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有效地避免二者在地质研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湖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热演化产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泌阳凹陷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湖相碳酸盐岩的热模拟实验,对有机质演化特征、释放气体组分及含碳气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获得了以下认识:(1)释放气体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烷烃类气为主,含有少量烯烃气体,在300~400℃时达到气体释放峰,随温度的升高,C4~C5较重烷烃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升高释放量增大,主要为碳酸盐分解贡献;(2)含碳气体碳同位素随温度的升高增重,在气体释放峰温度段350℃左右时发生明显“转折”,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变重,结果造成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碳同位素值有较大范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峨眉山柿子坪热田地质调查及热水勘探过程中 ,采用了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结果发现不同成因类型的地下水其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各不相同 ,为查明地下热水的形成条件提供了重要依据 ,表明用地下水中 HCO-3 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来研究地下热水系的发育特征是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